回顾奥氏体晶粒度的研究历史就不难看出“本质晶粒度”的引入首先从渗碳钢开始的。1922年麦克奎德-爱恩[McQuaid-Ehn]研究不同渗碳钢质量时发现所谓正常组织和反常组织并认为这些组织与奥氏体晶粒度大小有关。从此问题的中心移到钢的A体晶粒度方面。如何测定奥氏体晶粒度,其中最老的方法是渗碳法,也称麦克奎德一爱恩法。按此法钢样一般在925℃固体渗碳8小时,然后缓冷。
在1936年维里拉和贝茵[2]在评论显示体晶粒度的各种方法时提出, 用渗碳法来评定予备淬火和回火的钢晶粒度粗化的倾向是不适宜的, 因为这样的钢通常在低于925℃的温度下, 不到8小时的时间已经奥氏体化。
在1951年密勤认为,晶粒大小是奥氏体化的温度和时间的函数。并指出“本质晶粒度”的名词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都曾造成混乱的局面,直到后来才认识应评定的不是在某任意温度下的晶粒大小,而是晶粒粗化的温度和在热处理中实际实行奥氏体化的条件下晶粒的大小。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家已经抛弃“本质晶粒度”的检验方法并测定在热处理中实际实行奥氏体化的晶粒大小即实际体晶粒度。
……
前面所述,A体本质晶粒度不是不可改变的。既然是能改变的那么用“本质”两个字是不恰当的。否则会象密勒(Miller)所提出的那样,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造成混乱的局面,不过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的概念正如文献[4]指出的那样理解的话,有它的实际意义的。即奥氏体本质晶粒钢是指用锰铁脱氧沸腾钢或是用锰铁、硅铁脱氧的钢,本质细晶粒钢是除了用上述脱氧方法脱氧以外并用铝作为脱氧剂的钢。
[2]《钢铁中的铝》(美)S.L.凯斯,(美)K.R.范·郝恩著;天津大学金属学热处理教研室译 - 中国工业出版社 - 1965
[4]《钢的缺陷》陈德和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摘自《探讨调质钢检验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的实际意义,李永吉等》
在1936年维里拉和贝茵[2]在评论显示体晶粒度的各种方法时提出, 用渗碳法来评定予备淬火和回火的钢晶粒度粗化的倾向是不适宜的, 因为这样的钢通常在低于925℃的温度下, 不到8小时的时间已经奥氏体化。
在1951年密勤认为,晶粒大小是奥氏体化的温度和时间的函数。并指出“本质晶粒度”的名词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都曾造成混乱的局面,直到后来才认识应评定的不是在某任意温度下的晶粒大小,而是晶粒粗化的温度和在热处理中实际实行奥氏体化的条件下晶粒的大小。日本、美国和苏联等国家已经抛弃“本质晶粒度”的检验方法并测定在热处理中实际实行奥氏体化的晶粒大小即实际体晶粒度。
……
前面所述,A体本质晶粒度不是不可改变的。既然是能改变的那么用“本质”两个字是不恰当的。否则会象密勒(Miller)所提出的那样,在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造成混乱的局面,不过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的概念正如文献[4]指出的那样理解的话,有它的实际意义的。即奥氏体本质晶粒钢是指用锰铁脱氧沸腾钢或是用锰铁、硅铁脱氧的钢,本质细晶粒钢是除了用上述脱氧方法脱氧以外并用铝作为脱氧剂的钢。
[2]《钢铁中的铝》(美)S.L.凯斯,(美)K.R.范·郝恩著;天津大学金属学热处理教研室译 - 中国工业出版社 - 1965
[4]《钢的缺陷》陈德和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摘自《探讨调质钢检验奥氏体本质晶粒度的实际意义,李永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