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P2P市场还处于规范之中,但是尚不成熟,在这样一个不成熟的市场环境中,投资者有不少不成熟的表现,小编整理了以下五点,看你中几枪:
一、轻信所谓的专家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谢平教授提出来的,他的定义是: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这个定义对“互联网金融”作了很好地诠释,它的核心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思想去中介化,即金融脱媒,减少信息不对称。
所以说,互联网金融是个新东西,它跟金融是不同的,既然是个新的东西,那这方面的真正专家其实并不多见。比如我也只能说自己优点是爱学习,爱钻研罢了。当然,专家的话可以听听,资深人士的经验可以学习,但不能光捡现成的,思维是不能懈怠的。
二、思维两极化
思维两极化的意思是非此即彼,认为事物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答案。这种思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P2P投资者中也是。
比如托管,有托管是可以将平台与投资者的资金隔离,但随着一些托管的平台陆续中雷(比如浩亚达、三农资本),一些投资人就忙着说托管是“然并卵”了。
其他如国资、银行系、融资担保等亦是如此,当有这些标签的平台出问题后,这些投资者就再也不相信它们的作用,统统都是然并卵。
实际上我也曾说过,投资P2P要有系统思维,每个平台都是由许多因子构成,每个因子都有它的作用,但不能指望一个因子去解决全部问题。
像背景这个因子,背景好的平台一般跑路的概率小,但不能说背景好就绝对没问题;托管可以增加平台触碰资金的成本,但不能说有托管平台就绝对不会卷款潜逃,因为人家可以发假标!总之,投P2P不要太绝对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三、过分迷恋背景
不可否认,背景是考察P2P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平台有个强大的干爹,投资人自然也是暖暖的,很贴心。
但背景不是最重要的,平台要发展还得靠好的业务模式,好的风控,好的运营,过分迷恋背景是不必要的,那些经常被吐槽的国资系、银行系平台就是例子。
当然还有那些拉虎皮扯大旗,忽悠投资者的就不说了,这些都是对过分迷恋背景的投资者对症下药。
四、认为期限越短越安全
就目前来说,认为“期限越短越安全”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行业还不够规范,拆标、资金池运作等情况比较普遍,其中暗藏的风险难以预料,所以投资者不敢投长期的标。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投资者喜欢短期标,所以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很多平台只能玩“长拆短”,这也就助涨了拆标的这种现象。
标的期限的长短跟业务模式有关,比如企业短期拆借,期限可能就很短,个人信用借贷,期限可能就长一些。不过安全与否,还得看风控,看保障。
五、认为P2P仅代表个人借贷
如果按概念来硬套,P2P确实是指个人对个人的网络信贷,但目前行业除了人信贷这种业务模式外,已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其他的业务模式,比如企业贷、票据、保理、融资租赁、金融资产……
所以目前行业已形成一种共识,即P2P不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而是广义的一类金融交易形式。因此以后碰到什么P2B、P2G、A2P、P2F之类的东西,统统可以把它当P2P来处理,该怎么考察风险就怎么考察,如果被一个概念忽悠而掉以轻心的话,就很不成熟了。
一、轻信所谓的专家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谢平教授提出来的,他的定义是: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这个定义对“互联网金融”作了很好地诠释,它的核心就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和思想去中介化,即金融脱媒,减少信息不对称。
所以说,互联网金融是个新东西,它跟金融是不同的,既然是个新的东西,那这方面的真正专家其实并不多见。比如我也只能说自己优点是爱学习,爱钻研罢了。当然,专家的话可以听听,资深人士的经验可以学习,但不能光捡现成的,思维是不能懈怠的。
二、思维两极化
思维两极化的意思是非此即彼,认为事物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没有中间答案。这种思维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在P2P投资者中也是。
比如托管,有托管是可以将平台与投资者的资金隔离,但随着一些托管的平台陆续中雷(比如浩亚达、三农资本),一些投资人就忙着说托管是“然并卵”了。
其他如国资、银行系、融资担保等亦是如此,当有这些标签的平台出问题后,这些投资者就再也不相信它们的作用,统统都是然并卵。
实际上我也曾说过,投资P2P要有系统思维,每个平台都是由许多因子构成,每个因子都有它的作用,但不能指望一个因子去解决全部问题。
像背景这个因子,背景好的平台一般跑路的概率小,但不能说背景好就绝对没问题;托管可以增加平台触碰资金的成本,但不能说有托管平台就绝对不会卷款潜逃,因为人家可以发假标!总之,投P2P不要太绝对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三、过分迷恋背景
不可否认,背景是考察P2P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平台有个强大的干爹,投资人自然也是暖暖的,很贴心。
但背景不是最重要的,平台要发展还得靠好的业务模式,好的风控,好的运营,过分迷恋背景是不必要的,那些经常被吐槽的国资系、银行系平台就是例子。
当然还有那些拉虎皮扯大旗,忽悠投资者的就不说了,这些都是对过分迷恋背景的投资者对症下药。
四、认为期限越短越安全
就目前来说,认为“期限越短越安全”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行业还不够规范,拆标、资金池运作等情况比较普遍,其中暗藏的风险难以预料,所以投资者不敢投长期的标。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投资者喜欢短期标,所以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求,很多平台只能玩“长拆短”,这也就助涨了拆标的这种现象。
标的期限的长短跟业务模式有关,比如企业短期拆借,期限可能就很短,个人信用借贷,期限可能就长一些。不过安全与否,还得看风控,看保障。
五、认为P2P仅代表个人借贷
如果按概念来硬套,P2P确实是指个人对个人的网络信贷,但目前行业除了人信贷这种业务模式外,已经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其他的业务模式,比如企业贷、票据、保理、融资租赁、金融资产……
所以目前行业已形成一种共识,即P2P不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而是广义的一类金融交易形式。因此以后碰到什么P2B、P2G、A2P、P2F之类的东西,统统可以把它当P2P来处理,该怎么考察风险就怎么考察,如果被一个概念忽悠而掉以轻心的话,就很不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