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号录节目有幸能和董卿零距离接触,录制将近7个小时,为了不打扰她工作,没怎么和她说话,但她的全程工作状态让我实实在在看在眼里,久久不能忘怀。所以我才决定把它记录下来。
台下的董卿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比电视里更有魅力,她的气质已融入她的一言一行,她的气场也足以震慑的住一切大场面,我想即使她不是央视一姐,不是主持人,也一定是个活的很精彩的女人。
董卿是在每次有嘉宾朗读的时候都坐在我旁边,我坐在她右侧,我的右侧是节目组的两位副导演。第一次董卿坐下的时候微微冲我笑了一下,此后就一直在工作,由于“朗读者”这档节目她担纲制作人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所以她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忙碌着,在聆听朗读、在操心布景、在不断背词。一场下来4位嘉宾,每一位嘉宾都有近10张手卡,几乎所有词都烂熟于心,她在观众席上更多的时间在聆听和掌控全场,和我们平时在台上看到的那个感性的董卿好像截然不同。她好像把更多的背主持词的时间用在了幕后,所以即使没有面对镜头,也很少见她背词的状态。相比手卡,全本好像对她更有用,她只需要捋一下流程就能顺利的接下去,全本上有很多用荧光笔着重标出的地方,还有一些地方有新做的笔记。连续4天录制,每天都有将近20页A4纸的全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而坐在身边的董卿也是一个极为感性的人。本期节目的主题是“眼泪”,她几乎在采访每一位嘉宾之时讲到动情之处眼里都噙着泪水,但很少让它们流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处理,能把嘉宾的情感也迅速带入,她在台下一定对这些嘉宾和故事都做足了功课,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更想说的,是在斯琴高娃老师朗诵“写给母亲的”之时,董卿坐在我旁边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此刻她不必面对镜头,没有任何做作的因素,如此仅仅只是感动,她真的是一个情感极其细腻的人,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她的朗诵总能让人动容,她自己是被内容所感动了的,也是对内容深信不疑的,那样的话语才有语言的力量。
董卿是一个体力很好的人。我做过主持所以知道做一个主持人有多难多累,平时做一场2个小时的活动就已经精疲力尽,何况她整整录了7个小时。而且访谈式节目是最累的,你要跟着嘉宾的思路走,要记住每一个他的故事中可以继续挖掘的点,要理清他故事中的逻辑,如果哪儿断了也要把话题重新接上。所有环节一点儿神儿都不能走,访谈类是我一直都很想尝试但却不敢去碰
台下的董卿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比电视里更有魅力,她的气质已融入她的一言一行,她的气场也足以震慑的住一切大场面,我想即使她不是央视一姐,不是主持人,也一定是个活的很精彩的女人。
董卿是在每次有嘉宾朗读的时候都坐在我旁边,我坐在她右侧,我的右侧是节目组的两位副导演。第一次董卿坐下的时候微微冲我笑了一下,此后就一直在工作,由于“朗读者”这档节目她担纲制作人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所以她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忙碌着,在聆听朗读、在操心布景、在不断背词。一场下来4位嘉宾,每一位嘉宾都有近10张手卡,几乎所有词都烂熟于心,她在观众席上更多的时间在聆听和掌控全场,和我们平时在台上看到的那个感性的董卿好像截然不同。她好像把更多的背主持词的时间用在了幕后,所以即使没有面对镜头,也很少见她背词的状态。相比手卡,全本好像对她更有用,她只需要捋一下流程就能顺利的接下去,全本上有很多用荧光笔着重标出的地方,还有一些地方有新做的笔记。连续4天录制,每天都有将近20页A4纸的全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而坐在身边的董卿也是一个极为感性的人。本期节目的主题是“眼泪”,她几乎在采访每一位嘉宾之时讲到动情之处眼里都噙着泪水,但很少让它们流出来,这是一种很好的情感处理,能把嘉宾的情感也迅速带入,她在台下一定对这些嘉宾和故事都做足了功课,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更想说的,是在斯琴高娃老师朗诵“写给母亲的”之时,董卿坐在我旁边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此刻她不必面对镜头,没有任何做作的因素,如此仅仅只是感动,她真的是一个情感极其细腻的人,我忽然明白为什么她的朗诵总能让人动容,她自己是被内容所感动了的,也是对内容深信不疑的,那样的话语才有语言的力量。
董卿是一个体力很好的人。我做过主持所以知道做一个主持人有多难多累,平时做一场2个小时的活动就已经精疲力尽,何况她整整录了7个小时。而且访谈式节目是最累的,你要跟着嘉宾的思路走,要记住每一个他的故事中可以继续挖掘的点,要理清他故事中的逻辑,如果哪儿断了也要把话题重新接上。所有环节一点儿神儿都不能走,访谈类是我一直都很想尝试但却不敢去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