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参加一个心理学的课程,一位同学分享的话语触动我的内心: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很多的苦痛,有人说苦痛是财富,我觉得苦痛本身不是,穿越苦痛才是财富。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想起了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我成为教师的初始阶段,面对一些问题学生,常常有无助的感觉。
我知道他们的问题,也明白他们的苦痛,可是我无法帮助他们。能不把事情弄得更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更不要说帮助学生穿越痛苦。
在个案分享阶段,有人讲起自己沉迷于游戏不肯学习的儿子,一脸愁容。老师却站在儿子那一边,说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
玩游戏是表面现象,反映出儿子内心的一种逃避,至于逃避的是什么,可能还需要从其童年期更深地挖掘。
“苦痛是人生的一部分,缺陷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接纳。”老师说。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但又爬不快。所以需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就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也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怎么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说:“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它:“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老师讲的故事是为了说明我们要接纳自己。只有接纳自己,内心才有力量,才能够穿越痛苦,才能够接纳他人,才能够享受人生。
“知道每个人最喜欢的人是谁吗?”老师说,“每个人最喜欢的人是自己,其次是能够接纳和理解自己的人。知道每个人最讨厌的人是谁吗?是那些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那些在性情、感受、志趣、价值观等方面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人。”
“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让实验者看一些脸的图片,其中有别人眼中的脸,也有镜子里看到的自己的脸,别人看到的是真实的脸,自己在镜子里看到的是左右对换的脸。
结果实验者对别人选择的都是正常的脸,对自己选择的则是左右对换的脸。因此,每个人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学会接纳的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而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老师说。
在我看来,能够常常对着镜子看自己,已经不错了。更多的人,连镜子都很少看。因此,当与别人发生冲突,触碰到自己的弱点时,就显得特别痛苦。
那些生活中真实的苦痛,就像在高空高速飞行的小球,如果我们强行去接,苦痛依旧存在,我们也会受伤;如果用接纳的态度,像体育比赛中高明的接球手,先顺着球运行的方向卸去球的力量,便可稳稳接住球,进而改变球的运行方向。
接纳,便是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生起抵触的念头时,内心有觉察,然后卸去抵触的力量,试着理解它。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老师说,“我们跟别人较劲时,其实都是在跟自己较劲。较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试着接纳吧。该来的总是要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从容平和地去面对它。”
(文章选自源创图书《40岁,开始学做教育》,万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标题为小编自拟,原文标题为“接纳自己”)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想起了我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我成为教师的初始阶段,面对一些问题学生,常常有无助的感觉。
我知道他们的问题,也明白他们的苦痛,可是我无法帮助他们。能不把事情弄得更糟,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更不要说帮助学生穿越痛苦。
在个案分享阶段,有人讲起自己沉迷于游戏不肯学习的儿子,一脸愁容。老师却站在儿子那一边,说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
玩游戏是表面现象,反映出儿子内心的一种逃避,至于逃避的是什么,可能还需要从其童年期更深地挖掘。
“苦痛是人生的一部分,缺陷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接纳。”老师说。
小蜗牛问妈妈:“为什么我们从生下来,就要背负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骨骼的支撑,只能爬,但又爬不快。所以需要这个壳的保护!”
小蜗牛:“毛虫姐姐没有骨头,也爬不快,为什么她就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因为毛虫姐姐能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她啊。”
小蜗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没骨头,也爬不快,也不会变成蝴蝶,他怎么不用背这个又硬又重的壳呢?”
蜗牛妈妈:“因为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他啊。”
小蜗牛哭了起来,说:“我们好可怜,天空不保护,大地也不保护。”
蜗牛妈妈安慰它:“所以我们有壳啊!我们不靠天,也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老师讲的故事是为了说明我们要接纳自己。只有接纳自己,内心才有力量,才能够穿越痛苦,才能够接纳他人,才能够享受人生。
“知道每个人最喜欢的人是谁吗?”老师说,“每个人最喜欢的人是自己,其次是能够接纳和理解自己的人。知道每个人最讨厌的人是谁吗?是那些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那些在性情、感受、志趣、价值观等方面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人。”
“有一个心理学的实验,让实验者看一些脸的图片,其中有别人眼中的脸,也有镜子里看到的自己的脸,别人看到的是真实的脸,自己在镜子里看到的是左右对换的脸。
结果实验者对别人选择的都是正常的脸,对自己选择的则是左右对换的脸。因此,每个人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要学会接纳的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而是别人眼中的自己。”老师说。
在我看来,能够常常对着镜子看自己,已经不错了。更多的人,连镜子都很少看。因此,当与别人发生冲突,触碰到自己的弱点时,就显得特别痛苦。
那些生活中真实的苦痛,就像在高空高速飞行的小球,如果我们强行去接,苦痛依旧存在,我们也会受伤;如果用接纳的态度,像体育比赛中高明的接球手,先顺着球运行的方向卸去球的力量,便可稳稳接住球,进而改变球的运行方向。
接纳,便是遇到不顺利的事情,生起抵触的念头时,内心有觉察,然后卸去抵触的力量,试着理解它。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老师说,“我们跟别人较劲时,其实都是在跟自己较劲。较劲,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试着接纳吧。该来的总是要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从容平和地去面对它。”
(文章选自源创图书《40岁,开始学做教育》,万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标题为小编自拟,原文标题为“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