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媒体#
高校新媒体日新月异,公众号突破80000个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有最活跃的大脑且大学生聚集度高,同时高校又具有相对封闭性和区域分散性。近年来,随着95后登上大学的舞台并逐渐成为主角,社会对其越来越看不懂,越来越熟悉而又陌生,甚至是偏见。然而,不可否认,这里是“新”、“奇”、“异”的爆发地。高校新媒体,作为95后对外发声、自我表达、自我娱乐、自我展示的载体,在此环境下爆发,不足为奇!
高校新媒体风起云涌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地,从来都不缺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也不缺内容消费者。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的热衷追随者,从来都不缺“新”、“奇”、“异”的涌现。高校新媒体,正是在这种逐步自我淘汰、自我完善中发展,日新月异。
高校媒体中,任何一种媒介都曾经是“高校新媒体”,无论是web时代,还是博客和门户时代,都曾在那个年代辉煌过,都曾是那个年代的NO.1。信息载体的不断迭代,信息分发平台的不断更替,曾经的“新媒体”被取代。当下,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已经成为统治地位的高校新媒体。
除了主流的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随着各种新式媒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新媒体,出现了校园网络广播、校园直播、校园视频up主、校园短视频、校园头条号等,也随之产生了游戏达人、音乐达人、舞蹈达人等校园网红。或许,不久的将来,直播会取代校园微博,成为主流的高校新媒体。
高校新媒体的微创新能力不容忽视
以校园微信号为例,在形式上,越来越多的运营者开始栏目化运营。比如采用“广播站专业播音+精品内容文案”的形式,在母亲节等节日煽情一把,比纯鸡汤文要强得多。还有“街访视频+精品文案”的形式,结合教师节采访学生引起共鸣。团队里有插画、文案大牛的还可以走“插画师手绘+走心原创文案”的方式,有图有字地讲故事,增加阅读率和转发率。也可以尝试“微博话题炒作+留言评论整理”的形式,轻松有趣而且内容直接从学生中产生。
在构成上,高校新媒体中常常会采用互补的方式,来增加流量入口同时延长平台寿命。2013年以前,不少运营者成立了微博协会,当公众号火热起来后,也在运营微信公众号,甚至重心逐渐转移至公众号。一些广播类组织不仅运营公众号,还在荔枝FM等网络广播中开设栏目,拥有一批忠实的学生粉丝。高校新媒体越来越注重品牌化运作、多平台化运作,“两微一端”成为了标配。
高校新媒体类型不断丰富,数量逐年持续爆发式增长
掌上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校园微信公众号数量达到了80000个,知名校园微博数量近40000个,知名校园直播播主、校园头条号、校园B站up主数量近万人。这当中还没有包括一些“深藏功与名”的网络红人,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他们对高校新媒体的爆发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
以B站为例,在B站游戏区有一名昵称为“稚嫩的魔法师”的up主,主要作品都是围绕历史题材的电脑游戏视频录制,风格轻松幽默,却又有很高的历史知识储备,实际上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一名研究生,其视频播放量达数亿级。再如去年很火的Papi酱,常常观看她视频的人可能不会想到,《Papi酱的周一放松》系列的鬼畜片头是出自一名中南大学的学霸之手,火遍2016年。可以说校园是一个新媒体领域的藏龙卧虎之地。
高校新媒体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高校新媒体相对于社会媒体和整个行业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这也是高校新媒体厚积薄发的一大优势。
2013年是新媒体的人口红利期,微博影响力减弱而又适逢微信公众号迅猛发展,当时做一个社会性公众号,只要内容不会太差,随便就有30万粉丝。但随着新媒体的人口红利过去,粉丝的获取成本大幅上涨,到了2016年下半年,经营一个社会性质的公众号,费大力气也获取不了3000粉丝。据笔者的朋友透露,2016年的7、8月份,投资40万都没有5万粉。
校园公众号与社会性质的公众号不同,由于其生存环境相对独特性,受到人口红利的影响较小。2016年,投资4万元,掌上大学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帮助公众号快速增长数万精准大学生活粉丝。有优质内容或擅长活动的运营者,通过一些切合本校的内容以及校园活动,现在仍然能够有效地涨粉,相对于社会上那种广撒网的方式,成本较低而且针对性更强。当前的高校新媒体,还处在一个持续爆发式增长的阶段。
高校新媒体日新月异,公众号突破80000个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有最活跃的大脑且大学生聚集度高,同时高校又具有相对封闭性和区域分散性。近年来,随着95后登上大学的舞台并逐渐成为主角,社会对其越来越看不懂,越来越熟悉而又陌生,甚至是偏见。然而,不可否认,这里是“新”、“奇”、“异”的爆发地。高校新媒体,作为95后对外发声、自我表达、自我娱乐、自我展示的载体,在此环境下爆发,不足为奇!
高校新媒体风起云涌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地,从来都不缺优质的内容生产者,也不缺内容消费者。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的热衷追随者,从来都不缺“新”、“奇”、“异”的涌现。高校新媒体,正是在这种逐步自我淘汰、自我完善中发展,日新月异。
高校媒体中,任何一种媒介都曾经是“高校新媒体”,无论是web时代,还是博客和门户时代,都曾在那个年代辉煌过,都曾是那个年代的NO.1。信息载体的不断迭代,信息分发平台的不断更替,曾经的“新媒体”被取代。当下,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已经成为统治地位的高校新媒体。
除了主流的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随着各种新式媒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新媒体,出现了校园网络广播、校园直播、校园视频up主、校园短视频、校园头条号等,也随之产生了游戏达人、音乐达人、舞蹈达人等校园网红。或许,不久的将来,直播会取代校园微博,成为主流的高校新媒体。
高校新媒体的微创新能力不容忽视
以校园微信号为例,在形式上,越来越多的运营者开始栏目化运营。比如采用“广播站专业播音+精品内容文案”的形式,在母亲节等节日煽情一把,比纯鸡汤文要强得多。还有“街访视频+精品文案”的形式,结合教师节采访学生引起共鸣。团队里有插画、文案大牛的还可以走“插画师手绘+走心原创文案”的方式,有图有字地讲故事,增加阅读率和转发率。也可以尝试“微博话题炒作+留言评论整理”的形式,轻松有趣而且内容直接从学生中产生。
在构成上,高校新媒体中常常会采用互补的方式,来增加流量入口同时延长平台寿命。2013年以前,不少运营者成立了微博协会,当公众号火热起来后,也在运营微信公众号,甚至重心逐渐转移至公众号。一些广播类组织不仅运营公众号,还在荔枝FM等网络广播中开设栏目,拥有一批忠实的学生粉丝。高校新媒体越来越注重品牌化运作、多平台化运作,“两微一端”成为了标配。
高校新媒体类型不断丰富,数量逐年持续爆发式增长
掌上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校园微信公众号数量达到了80000个,知名校园微博数量近40000个,知名校园直播播主、校园头条号、校园B站up主数量近万人。这当中还没有包括一些“深藏功与名”的网络红人,其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他们对高校新媒体的爆发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
以B站为例,在B站游戏区有一名昵称为“稚嫩的魔法师”的up主,主要作品都是围绕历史题材的电脑游戏视频录制,风格轻松幽默,却又有很高的历史知识储备,实际上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一名研究生,其视频播放量达数亿级。再如去年很火的Papi酱,常常观看她视频的人可能不会想到,《Papi酱的周一放松》系列的鬼畜片头是出自一名中南大学的学霸之手,火遍2016年。可以说校园是一个新媒体领域的藏龙卧虎之地。
高校新媒体仍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高校新媒体相对于社会媒体和整个行业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这也是高校新媒体厚积薄发的一大优势。
2013年是新媒体的人口红利期,微博影响力减弱而又适逢微信公众号迅猛发展,当时做一个社会性公众号,只要内容不会太差,随便就有30万粉丝。但随着新媒体的人口红利过去,粉丝的获取成本大幅上涨,到了2016年下半年,经营一个社会性质的公众号,费大力气也获取不了3000粉丝。据笔者的朋友透露,2016年的7、8月份,投资40万都没有5万粉。
校园公众号与社会性质的公众号不同,由于其生存环境相对独特性,受到人口红利的影响较小。2016年,投资4万元,掌上大学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帮助公众号快速增长数万精准大学生活粉丝。有优质内容或擅长活动的运营者,通过一些切合本校的内容以及校园活动,现在仍然能够有效地涨粉,相对于社会上那种广撒网的方式,成本较低而且针对性更强。当前的高校新媒体,还处在一个持续爆发式增长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