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媒体上论江西南昌墎墩刘贺墓无一例外的称“海昏侯”,注意:是“昏庸”的“昏”,并由此学者多在“昏”字的古文字上下手,言“日下沉”,黎传绪先生由此解“海昏”为“湖西”,辛德勇先生解为彭蠡泽西南,也有学者由此解为刘贺等侯王的品德昏聩等。
而我读班固《汉书》时注意到《汉书地理志》里的写法是“海昬”,“昬”字上为民、下为日,这个写法不是常见的“昏”字的写法上面是氏(shì)、下面是日。
我原来见到2007年南昌梅湖周涉古墓中木刺的写法“豫章郡海昏县都郷吉阳里骑都尉周涉年五十六字子常”,上面的也是写成“海昬”:


南昌梅湖喻襜墓砖铭“吴故尚书左丞豫章国海昬县”也是写作“昬”:

这和《汉书地理志》的是一致的,陈寿《三国志》也是如此。而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昏”字的解释有:一曰民声,写法也作“昬”,也就是说“昬”字应该读成“民(min)”。
这个和刘贺墓中两件木牍的写法是一样的,无一例外的写成“海昬”,也就是说《汉书》《三国志》的“上民下日”的写法是对的,准确的写法不是“上氏下日”读为haihun.,而应该读为haimin.

注意最右边的“海昬侯臣贺”
第二行的“陛下使海昬”

“海昬侯夫人”也是写作“昬”
“海昏”的“海”字,黎传绪教授和辛德勇教授或解解为鄱阳湖,或解为古彭蠡泽,刘新光先生和王子今先生也是大致在古彭蠡泽上做文章,以为“海”即是湖。
我个人有个“南昌文史传习会群”,群中饶国平先生是抚州地区人,对我不熟悉的抚州\余干一带研究颇深,对余水的古城鄡阳县和鄱水的古城鄱很究心,他疑鄡阳的“鄡”是“枭”字加个“邑”旁,可能是指猫头鹰,和“鄱”一样都是古代中原等大陆中心地区人对边远蛮荒地区的蔑称,我提醒他“枭阳”在《山海经》里指猩猩一类的生物。
饶先生在《山海经》里见:
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手操管。
豫章郡内的鄡阳县,正确的写法是“枭”字右边有个“邑”字。当然,从上面《山海经》的文章结构比照郦道元的《水经注》赣水注和渐江水注,可以看到两者都谈到了三天子都和枭阳.
《水经注赣水注》:
赣水又北迳鄡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馀水注之。水东出馀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馀水北至鄡阳县注赣水。
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
《水经注渐江水注》: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
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
比照上面文章结构,可见郦道元的《水经注》体例还是有古代地理书《山海经》的影响,“三天子都”实即“三天子鄣”,“鄡阳县”的文化根源即是《山海经》里的“枭阳”。
饶国平先生以为上面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人对古代江西蛮荒地带的蔑视,“枭阳”或为猫头鹰加猩猩,“鄱”或“番”人加“邑”。
现在墎墩刘贺墓所处的区域当然也在上述《山海经》描述的广大地域范围中。
饶先生发现上面《山海经》多述“海”::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闽在海中,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郁水出湘陵南海。
他敏锐的判断“海昏”的“海”字即来源于《山海经》这里的“海”。
这个在《山海经》里是“海内南经”的“海”字,不是鄱阳湖的古湖彭蠡泽。我们可以参照现阶段学术界对《山海经》研究的成果,来解释这个“海”字的意义,这个我就不说了,这个可以去查考现成的结论。
我注意到刘贺墓出土的金饼和木牍上有刘贺自称“南海海昏侯”还是“南藩海昏侯”之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仁湘复原奏牍副本后的照片如下:

他的学术观点以为是“南藩海昏侯”。
而2016年3月27日,国家文物局派驻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在北京举办《陨落帝星的无奈哀荣——西汉海昏侯墓发掘的价值和意义》讲座,有读者提问,此前有报道称,墨书金饼、奏牍副本上“南海海昏侯”的“南海”二字,应该是“南藩”。对此信立祥回应说,“四块金饼每块有的缺这个字,有的缺那个字,我们把四个金饼上所有的墨书一一对照得出完整的解释,全文‘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这是我们根据四个金饼上凑起来的。”信立祥强调,金饼上毫无疑问是南海的“海”字。


那么刘贺的自称“南海海昏侯”(实际上是“南海海昬侯”),其称“南海”很多人不解,以为墎墩这里离海洋很远,如果以后代的广东称南海也离墎墩墓所处的豫章郡很远。
我以为这里的“南海”用的又是《山海经》的地理文化,在《海内南经》下的文章中,《山海经》多用“南海”一词。
《海经·大荒南经》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山海经海内经》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可见,刘贺自称的“南海海昬侯”,“南海”这个地理观念实际上来自《山海经》的地理知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样更明确的地理知识书籍以前,汉人还真只有把《山海经》的地理书中记述拿来做地理教材看待,要知道在刘贺时是连《汉书地理志》都没有的,他死了以后才有班固的《汉书》,他也被作为历史人物记到这本书里了,刘贺和他以前的汉宣帝以及更前的汉初人都不可能利用今天我们探讨汉晋地理的常用工具《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
他们要用地理名籍可能只有选《山海经》。
那么在《山海经》里:
《海经·大荒南经》中,在“南海”的一些文字下,便有“缗渊”。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文字学的解释:
缗 mín〈名〉
(1) (形声。又作“緍”。从糸( mì),昏声。本义:钓鱼绳)
缗,读mín,绳子的一种,用于将物品串联起来。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
《集韵》眉贫切,平真,明。
郦道元以前汉代的地理文化,追溯到此前的《山海经》中“南海”部份的文献里,只有这个“缗渊”的“缗”字和“海昬”的“昬”字相近,“海昬”应该就来自这里,“缗渊”是用又长又细的钓鱼绳都难于打到底来形容深渊,字书里“昬”有深远的意思。刘贺的“南海海昬侯”如果按《山海经》的地理文化来看应该是“南海海缗侯”,“海缗”应该是指“南海”的水深的特点,作为特定的地名对其进行了文字的改造,就像《山海经》里的“枭阳”特意加个邑字边变成了鄡阳县,“海缗”特意去掉了“缗”字的绞丝旁造成了“海昬县”,成了特定的地理名词。从《说文》里看“昬”字依然训读为min,而不是读为hun。
那么从这里分析得到的结论,刘贺是“南海海昬(min)侯”,“海昬”是指南海地区海底很深(这个正应王勃《滕王阁序》中“地势极而南溟深”),不是指他昏庸,所以辛德勇先生论汉宣帝封废帝刘贺到豫章为“海昬(min)侯”确实没有有意侮辱他,而是对刘贺善意的表现,这样从侯名上就可得到证明辛德勇先生此论正确。
而回复到汉初,将这个地区命名为“海昬”,这个“海”是《山海经》中《山经》《海经》的“海”,却不是指鄱阳湖或古彭蠡泽,黎传绪、王子今、刘新光、辛德勇诸先生这点上应该都是错的。
“海昬”(亦即所谓“海昏”),实际上也是汉初人按《山海经》对古代江西地区地理的描述,和它的邻县“鄡阳”一样,都是汉初中原等文明中心地区的人用《山海经》描述的地理特点对这些地方命名。
这样看,我们如果找到了汉代海昏县(海昬县),其实也没必要到它的附近去找大型的湖泊(即所谓“海”),因为这样看来实际上“海昬”讲南海水深是广义的,这县附近不一定非得有海。
昬字字书都说是昏的古字,昬昏相通。然昏和昬在文字学中还是有很多争论。昏字上氐下日,是会意字,为日在底下,日下沉,即为黄昏,因天际天色昏暗也就通冥。而昬字上为民下为日,如通于昏,则为上氐下日昏字的隶变,在形容黄昏景色时文字学就不好解通,倘试着解释只好解为上民为声部,和冥同音,合下日义即取冥,冥和昏都是傍晚景色,冥、昏义相通,这样从文字学造字原则上来看,音形义昏偏于象形、会意,音符脱节,昬字则偏于音符、会意,象形脱节。昬代表黄昏的景象从象形、会意上来讲不如昏字直接,所以说昬字即古昏字我认为是有瑕疵的,它更应该读冥min。
《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 郭璞注: 音昏。其实如按郭璞的意思这个缗字从文字学来讲那更准确的写法应该是緍,即是緍渊。
如海昏即来源于海缗(也就是海緍),则如按郭璞注,将缗(也就是緍)字绞丝边去除,像枭阳的枭加一个邑字边改造成独特的地名鄡阳,则海昏即应读为海緍hun(原型是海缗)。这和传统的海昏县念法是一样的。不过我们是找出了它的地名源头来自《山海经》,它的准确意义应该是古代的南海地区(按《山海经》的地理也指古代的江西、福建、广东等区域)水很深,郭璞言昏渊应该是指水深得昏暗漆黑一片。
郭璞是晋人,他的训读实际上会受汉许慎《说文》的影响,以为昬即昏字,缗渊当然会训读为缗hun渊。
汉唐以后字义明确,《尚书》《诗经》、金文、甲骨的字义训诂因为文化的断代字义不明确
对字的解读实际上反要活泼得多,有些字争论没有确诂。
和郭璞不同意见的就把缗渊训读为缗(mín),缗的本义是钓鱼绳。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诗·召南·何彼秾矣》。
振缗(挥动钓丝);缗纶(钓鱼用的丝线。
又一作古代穿铜钱的绳子。
贾人缗线。--《史记》言缗之丝。--《诗·大雅·抑》。
缗(mín)渊训读为缗(mín),当是指其深如用钓鱼绳都打不到底。缗用绞丝边即应是指钓鱼绳,这个训读可以说比郭璞更准确,倘若要表达出郭璞昏渊的意思实际上不用这个绞丝就可以了,即:昬渊(即昏渊)。
所以缗渊的缗字应该是钓鱼绳的缗,而不是緍。
缗字作为古国名有缗国,夏时之缗国,春秋时属宋,汉置东愍县,故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
这个有缗国按照现代的解释当是一个善于钓鱼的部族,从缗国改成东愍县可见缗字读音应为min,缗字左边绞丝为指意,右边应该为其音部,即昬字应该读为min,上面的民字应该是这个字的音部。
《陆释》:昬,本或作暋,音敏。《正義》曰:鄭玄讀昬為暋,訓為勉也。
这一派是把昬读为min.
顾炎武《日知录》里面特意强调东昬(东昏)县和东缗县是两个读音不同的县,前者叫东昬hun,后者叫东缗min。
我个人以为海昏来自于《山海经》南海文化,从南海缗渊而来,像枭阳改成独特的地名鄡阳一样,改成了海昬,这和历代出土的简牍写法是一样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它应该读为海昬min。
所以《说文》里讲昬字读为民,为浅学之论,也不一定正确。
海昏县(即海昬县)的县邑故址,历代地志众说纷纭,其准确的描述在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等史书里都找不到,其准确的方位记载唯有郦道元的《水经注赣水注》里才有描述:
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缭水东迳新吴县,缭水又迳海昬县,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从这段文字分析,海昏县是潦水的城市,汉代建昌县在南潦河的源头,新吴约即现在奉新县的前身,“昌邑城”实际现今发掘的墎墩海昏侯墓所处的“紫金城”,现在官方称其为“海昏侯国都城”。从郦道元的经文分析,以为海昏县治沉到鄱阳湖里那肯定是错的,因为那还在昌邑城的下游,以芦潭可疑城址为海昏县肯定也是错的,因为海昏县在潦水的二水相分上游,而芦潭在其下,所以也不对。谭其骧先生《历史地图集》将海昏县标注在修水、潦水相交区域的修水下游艾城地段,也不符和郦道元对海昏县为潦水城市的论述。
我个人著《汉代海昏侯考辨》,顺潦水考察,发现潦水在安义东阳镇徐家埠和永修涂家埠这里各有一个二水相分,我考察到第一个东阳镇的二水相分处有一个古城址,官方原定为孙虑城,我以为按《水经注》这里应该是上缭,城址当为《三国志》里讲的上缭城,再考察到北潦河源的安义县台山有地名码头村、亭子头及古亭,可与海昏县的“县东津上有亭”对应,码头村即古代所谓津步。在其西台山熊村、打渔况家的台地上考察得到绳纹瓦,故得出海昏县地理位置的结论。

在这个模式里,游塘昌邑王城经考辨是三国时期的椒丘城。
基于这个考辨结果,分析以往的传统说法,评价海昏废县后的争论如下:
刘宋废县后对海昏县准确地址的误解,很大一部份是由于对郦道元地理名著《水经注》的误读所导致的。
海昏县按《水经注》记载的地望在潦水二水相分的上面区域,潦水在安义东阳镇和永修涂埠各有一个二水相分处。
潦水由于起源于上游奉新、靖安的山区,落差非常大,潦水两个二水相分点都在永修的上游,所以海昏县在任何一个两水相分点上都不可能沉到鄱阳湖里去,永修县几乎正处在第二个潦水二水相分点上,现在也没有沉到湖底,说势居上游的海昏县沉到鄱阳湖底,持此论者是根本未细读《水经注》,甚或根本未读《水经注》。
其误解一,海昏县废县以后,迟至明正德年间才重新在安义建县,而潦河中下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明中心转移到了永修涂家埠一带的城市区,且潦水东阳镇下两水相分的右支发生了断流,被水利工程截断,后半段还被垦殖,如果以永修、建昌为文明中心来读《水经注》,就把涂家埠处的潦水二水相分误成了郦道元所讲的二水相分处,以为海昏县在永修上游一带,但这派观点一直拿不出海昏县的确址和文物证据来。
这一派根据顾颉刚先生“层垒的造成的假史”所言,因为对海昏古史的模糊记忆,还造了“上潦营”等地名来象“上缭壁”,永修地区一些所谓海昏地名的证据多是对真海昏文化的拟态。
其误解二,如果以永修附近移县以后的建昌来看《水经注》,如果不明地名迁移说,简单的将后代移县的建昌县当做汉建昌县来读《水经注》,就会得到海昏县和昌邑城都在建昌县以后的观点,而昌邑城还在,建昌以后的海昏县却没有了,所以一定是和鄱湖对岸的鄡阳县一样因鄱湖泛滥沉到鄱阳湖底去了,对面叫“淹了鄡阳县,浮起都昌县”,潦、修这边就是“沉了海昏县,升起吴城镇。”
某些将“海昏”训为“湖西”的观点,潜意思里也是建立在这种误解基础上的。
这派将海昏县故址或疑在永修芦潭,或疑在新建铁河,或疑尚在鄱湖的滩涂中,或疑尚在鄱湖底,同样找不到确凿的城址,拿不出实物证据。
其误解三,鄱阳湖冬令干涸时,媒体和科考学者到湖床考察,汉鄡阳县在都昌城头山一带能够很容易的找到故城遗址,而海昏县遗址在鄱湖底却片瓦无存,无影无踪,故以为“海昏县神秘消失。”
在我的分析中,潦水东阳镇右支下的河道,没有经过细致全面的实地考察,其通昌邑现代河道可能不通,或可托词历史时期的河流改道,或者河流的淤塞。
“南昌文史传习会”群友宋世鑫先生不满足于这种观点,以为从现有地图分析,东阳镇下右支水道在下游又汇入潦河主流,并未通到刘贺墓所处的昌邑城,故其主张海昏县是在第二个二水相分,也就是说永修涂家埠才是真正的郦道元讲的二水相分处,他调整后的城市格局如下图:

在这个模式里,宋世鑫先生主张永修县老县城是海昏县,对面的涂家埠是上潦津,海昏县东的亭子和上潦津的亭子是合一的。而永修芦潭古城遗址是汉代从海昏县分出去的汉永修县。
刘宋海昏废县以后,南潦河源的建昌县和海昏县一起移置到了今艾城城区,称建昌县。
这个模式当从海昏县治所处地域找到汉瓦等汉代遗存方能确证。
而我读班固《汉书》时注意到《汉书地理志》里的写法是“海昬”,“昬”字上为民、下为日,这个写法不是常见的“昏”字的写法上面是氏(shì)、下面是日。
我原来见到2007年南昌梅湖周涉古墓中木刺的写法“豫章郡海昏县都郷吉阳里骑都尉周涉年五十六字子常”,上面的也是写成“海昬”:


南昌梅湖喻襜墓砖铭“吴故尚书左丞豫章国海昬县”也是写作“昬”:

这和《汉书地理志》的是一致的,陈寿《三国志》也是如此。而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昏”字的解释有:一曰民声,写法也作“昬”,也就是说“昬”字应该读成“民(min)”。
这个和刘贺墓中两件木牍的写法是一样的,无一例外的写成“海昬”,也就是说《汉书》《三国志》的“上民下日”的写法是对的,准确的写法不是“上氏下日”读为haihun.,而应该读为haimin.

注意最右边的“海昬侯臣贺”
第二行的“陛下使海昬”

“海昬侯夫人”也是写作“昬”
“海昏”的“海”字,黎传绪教授和辛德勇教授或解解为鄱阳湖,或解为古彭蠡泽,刘新光先生和王子今先生也是大致在古彭蠡泽上做文章,以为“海”即是湖。
我个人有个“南昌文史传习会群”,群中饶国平先生是抚州地区人,对我不熟悉的抚州\余干一带研究颇深,对余水的古城鄡阳县和鄱水的古城鄱很究心,他疑鄡阳的“鄡”是“枭”字加个“邑”旁,可能是指猫头鹰,和“鄱”一样都是古代中原等大陆中心地区人对边远蛮荒地区的蔑称,我提醒他“枭阳”在《山海经》里指猩猩一类的生物。
饶先生在《山海经》里见:
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手操管。
豫章郡内的鄡阳县,正确的写法是“枭”字右边有个“邑”字。当然,从上面《山海经》的文章结构比照郦道元的《水经注》赣水注和渐江水注,可以看到两者都谈到了三天子都和枭阳.
《水经注赣水注》:
赣水又北迳鄡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馀水注之。水东出馀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馀水北至鄡阳县注赣水。
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
《水经注渐江水注》: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
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
比照上面文章结构,可见郦道元的《水经注》体例还是有古代地理书《山海经》的影响,“三天子都”实即“三天子鄣”,“鄡阳县”的文化根源即是《山海经》里的“枭阳”。
饶国平先生以为上面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人对古代江西蛮荒地带的蔑视,“枭阳”或为猫头鹰加猩猩,“鄱”或“番”人加“邑”。
现在墎墩刘贺墓所处的区域当然也在上述《山海经》描述的广大地域范围中。
饶先生发现上面《山海经》多述“海”::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闽在海中,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郁水出湘陵南海。
他敏锐的判断“海昏”的“海”字即来源于《山海经》这里的“海”。
这个在《山海经》里是“海内南经”的“海”字,不是鄱阳湖的古湖彭蠡泽。我们可以参照现阶段学术界对《山海经》研究的成果,来解释这个“海”字的意义,这个我就不说了,这个可以去查考现成的结论。
我注意到刘贺墓出土的金饼和木牍上有刘贺自称“南海海昏侯”还是“南藩海昏侯”之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仁湘复原奏牍副本后的照片如下:

他的学术观点以为是“南藩海昏侯”。
而2016年3月27日,国家文物局派驻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在北京举办《陨落帝星的无奈哀荣——西汉海昏侯墓发掘的价值和意义》讲座,有读者提问,此前有报道称,墨书金饼、奏牍副本上“南海海昏侯”的“南海”二字,应该是“南藩”。对此信立祥回应说,“四块金饼每块有的缺这个字,有的缺那个字,我们把四个金饼上所有的墨书一一对照得出完整的解释,全文‘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这是我们根据四个金饼上凑起来的。”信立祥强调,金饼上毫无疑问是南海的“海”字。


那么刘贺的自称“南海海昏侯”(实际上是“南海海昬侯”),其称“南海”很多人不解,以为墎墩这里离海洋很远,如果以后代的广东称南海也离墎墩墓所处的豫章郡很远。
我以为这里的“南海”用的又是《山海经》的地理文化,在《海内南经》下的文章中,《山海经》多用“南海”一词。
《海经·大荒南经》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山海经海内经》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可见,刘贺自称的“南海海昬侯”,“南海”这个地理观念实际上来自《山海经》的地理知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样更明确的地理知识书籍以前,汉人还真只有把《山海经》的地理书中记述拿来做地理教材看待,要知道在刘贺时是连《汉书地理志》都没有的,他死了以后才有班固的《汉书》,他也被作为历史人物记到这本书里了,刘贺和他以前的汉宣帝以及更前的汉初人都不可能利用今天我们探讨汉晋地理的常用工具《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
他们要用地理名籍可能只有选《山海经》。
那么在《山海经》里:
《海经·大荒南经》中,在“南海”的一些文字下,便有“缗渊”。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文字学的解释:
缗 mín〈名〉
(1) (形声。又作“緍”。从糸( mì),昏声。本义:钓鱼绳)
缗,读mín,绳子的一种,用于将物品串联起来。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
《集韵》眉贫切,平真,明。
郦道元以前汉代的地理文化,追溯到此前的《山海经》中“南海”部份的文献里,只有这个“缗渊”的“缗”字和“海昬”的“昬”字相近,“海昬”应该就来自这里,“缗渊”是用又长又细的钓鱼绳都难于打到底来形容深渊,字书里“昬”有深远的意思。刘贺的“南海海昬侯”如果按《山海经》的地理文化来看应该是“南海海缗侯”,“海缗”应该是指“南海”的水深的特点,作为特定的地名对其进行了文字的改造,就像《山海经》里的“枭阳”特意加个邑字边变成了鄡阳县,“海缗”特意去掉了“缗”字的绞丝旁造成了“海昬县”,成了特定的地理名词。从《说文》里看“昬”字依然训读为min,而不是读为hun。
那么从这里分析得到的结论,刘贺是“南海海昬(min)侯”,“海昬”是指南海地区海底很深(这个正应王勃《滕王阁序》中“地势极而南溟深”),不是指他昏庸,所以辛德勇先生论汉宣帝封废帝刘贺到豫章为“海昬(min)侯”确实没有有意侮辱他,而是对刘贺善意的表现,这样从侯名上就可得到证明辛德勇先生此论正确。
而回复到汉初,将这个地区命名为“海昬”,这个“海”是《山海经》中《山经》《海经》的“海”,却不是指鄱阳湖或古彭蠡泽,黎传绪、王子今、刘新光、辛德勇诸先生这点上应该都是错的。
“海昬”(亦即所谓“海昏”),实际上也是汉初人按《山海经》对古代江西地区地理的描述,和它的邻县“鄡阳”一样,都是汉初中原等文明中心地区的人用《山海经》描述的地理特点对这些地方命名。
这样看,我们如果找到了汉代海昏县(海昬县),其实也没必要到它的附近去找大型的湖泊(即所谓“海”),因为这样看来实际上“海昬”讲南海水深是广义的,这县附近不一定非得有海。
昬字字书都说是昏的古字,昬昏相通。然昏和昬在文字学中还是有很多争论。昏字上氐下日,是会意字,为日在底下,日下沉,即为黄昏,因天际天色昏暗也就通冥。而昬字上为民下为日,如通于昏,则为上氐下日昏字的隶变,在形容黄昏景色时文字学就不好解通,倘试着解释只好解为上民为声部,和冥同音,合下日义即取冥,冥和昏都是傍晚景色,冥、昏义相通,这样从文字学造字原则上来看,音形义昏偏于象形、会意,音符脱节,昬字则偏于音符、会意,象形脱节。昬代表黄昏的景象从象形、会意上来讲不如昏字直接,所以说昬字即古昏字我认为是有瑕疵的,它更应该读冥min。
《山海经•大荒南经》: 有缗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 郭璞注: 音昏。其实如按郭璞的意思这个缗字从文字学来讲那更准确的写法应该是緍,即是緍渊。
如海昏即来源于海缗(也就是海緍),则如按郭璞注,将缗(也就是緍)字绞丝边去除,像枭阳的枭加一个邑字边改造成独特的地名鄡阳,则海昏即应读为海緍hun(原型是海缗)。这和传统的海昏县念法是一样的。不过我们是找出了它的地名源头来自《山海经》,它的准确意义应该是古代的南海地区(按《山海经》的地理也指古代的江西、福建、广东等区域)水很深,郭璞言昏渊应该是指水深得昏暗漆黑一片。
郭璞是晋人,他的训读实际上会受汉许慎《说文》的影响,以为昬即昏字,缗渊当然会训读为缗hun渊。
汉唐以后字义明确,《尚书》《诗经》、金文、甲骨的字义训诂因为文化的断代字义不明确
对字的解读实际上反要活泼得多,有些字争论没有确诂。
和郭璞不同意见的就把缗渊训读为缗(mín),缗的本义是钓鱼绳。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诗·召南·何彼秾矣》。
振缗(挥动钓丝);缗纶(钓鱼用的丝线。
又一作古代穿铜钱的绳子。
贾人缗线。--《史记》言缗之丝。--《诗·大雅·抑》。
缗(mín)渊训读为缗(mín),当是指其深如用钓鱼绳都打不到底。缗用绞丝边即应是指钓鱼绳,这个训读可以说比郭璞更准确,倘若要表达出郭璞昏渊的意思实际上不用这个绞丝就可以了,即:昬渊(即昏渊)。
所以缗渊的缗字应该是钓鱼绳的缗,而不是緍。
缗字作为古国名有缗国,夏时之缗国,春秋时属宋,汉置东愍县,故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
这个有缗国按照现代的解释当是一个善于钓鱼的部族,从缗国改成东愍县可见缗字读音应为min,缗字左边绞丝为指意,右边应该为其音部,即昬字应该读为min,上面的民字应该是这个字的音部。
《陆释》:昬,本或作暋,音敏。《正義》曰:鄭玄讀昬為暋,訓為勉也。
这一派是把昬读为min.
顾炎武《日知录》里面特意强调东昬(东昏)县和东缗县是两个读音不同的县,前者叫东昬hun,后者叫东缗min。
我个人以为海昏来自于《山海经》南海文化,从南海缗渊而来,像枭阳改成独特的地名鄡阳一样,改成了海昬,这和历代出土的简牍写法是一样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它应该读为海昬min。
所以《说文》里讲昬字读为民,为浅学之论,也不一定正确。
海昏县(即海昬县)的县邑故址,历代地志众说纷纭,其准确的描述在班固《汉书》,陈寿《三国志》等史书里都找不到,其准确的方位记载唯有郦道元的《水经注赣水注》里才有描述:
又有缭水入焉,其水导源建昌县,缭水东迳新吴县,缭水又迳海昬县,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其一水枝分别注,入于循水也。
从这段文字分析,海昏县是潦水的城市,汉代建昌县在南潦河的源头,新吴约即现在奉新县的前身,“昌邑城”实际现今发掘的墎墩海昏侯墓所处的“紫金城”,现在官方称其为“海昏侯国都城”。从郦道元的经文分析,以为海昏县治沉到鄱阳湖里那肯定是错的,因为那还在昌邑城的下游,以芦潭可疑城址为海昏县肯定也是错的,因为海昏县在潦水的二水相分上游,而芦潭在其下,所以也不对。谭其骧先生《历史地图集》将海昏县标注在修水、潦水相交区域的修水下游艾城地段,也不符和郦道元对海昏县为潦水城市的论述。
我个人著《汉代海昏侯考辨》,顺潦水考察,发现潦水在安义东阳镇徐家埠和永修涂家埠这里各有一个二水相分,我考察到第一个东阳镇的二水相分处有一个古城址,官方原定为孙虑城,我以为按《水经注》这里应该是上缭,城址当为《三国志》里讲的上缭城,再考察到北潦河源的安义县台山有地名码头村、亭子头及古亭,可与海昏县的“县东津上有亭”对应,码头村即古代所谓津步。在其西台山熊村、打渔况家的台地上考察得到绳纹瓦,故得出海昏县地理位置的结论。

在这个模式里,游塘昌邑王城经考辨是三国时期的椒丘城。
基于这个考辨结果,分析以往的传统说法,评价海昏废县后的争论如下:
刘宋废县后对海昏县准确地址的误解,很大一部份是由于对郦道元地理名著《水经注》的误读所导致的。
海昏县按《水经注》记载的地望在潦水二水相分的上面区域,潦水在安义东阳镇和永修涂埠各有一个二水相分处。
潦水由于起源于上游奉新、靖安的山区,落差非常大,潦水两个二水相分点都在永修的上游,所以海昏县在任何一个两水相分点上都不可能沉到鄱阳湖里去,永修县几乎正处在第二个潦水二水相分点上,现在也没有沉到湖底,说势居上游的海昏县沉到鄱阳湖底,持此论者是根本未细读《水经注》,甚或根本未读《水经注》。
其误解一,海昏县废县以后,迟至明正德年间才重新在安义建县,而潦河中下游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明中心转移到了永修涂家埠一带的城市区,且潦水东阳镇下两水相分的右支发生了断流,被水利工程截断,后半段还被垦殖,如果以永修、建昌为文明中心来读《水经注》,就把涂家埠处的潦水二水相分误成了郦道元所讲的二水相分处,以为海昏县在永修上游一带,但这派观点一直拿不出海昏县的确址和文物证据来。
这一派根据顾颉刚先生“层垒的造成的假史”所言,因为对海昏古史的模糊记忆,还造了“上潦营”等地名来象“上缭壁”,永修地区一些所谓海昏地名的证据多是对真海昏文化的拟态。
其误解二,如果以永修附近移县以后的建昌来看《水经注》,如果不明地名迁移说,简单的将后代移县的建昌县当做汉建昌县来读《水经注》,就会得到海昏县和昌邑城都在建昌县以后的观点,而昌邑城还在,建昌以后的海昏县却没有了,所以一定是和鄱湖对岸的鄡阳县一样因鄱湖泛滥沉到鄱阳湖底去了,对面叫“淹了鄡阳县,浮起都昌县”,潦、修这边就是“沉了海昏县,升起吴城镇。”
某些将“海昏”训为“湖西”的观点,潜意思里也是建立在这种误解基础上的。
这派将海昏县故址或疑在永修芦潭,或疑在新建铁河,或疑尚在鄱湖的滩涂中,或疑尚在鄱湖底,同样找不到确凿的城址,拿不出实物证据。
其误解三,鄱阳湖冬令干涸时,媒体和科考学者到湖床考察,汉鄡阳县在都昌城头山一带能够很容易的找到故城遗址,而海昏县遗址在鄱湖底却片瓦无存,无影无踪,故以为“海昏县神秘消失。”
在我的分析中,潦水东阳镇右支下的河道,没有经过细致全面的实地考察,其通昌邑现代河道可能不通,或可托词历史时期的河流改道,或者河流的淤塞。
“南昌文史传习会”群友宋世鑫先生不满足于这种观点,以为从现有地图分析,东阳镇下右支水道在下游又汇入潦河主流,并未通到刘贺墓所处的昌邑城,故其主张海昏县是在第二个二水相分,也就是说永修涂家埠才是真正的郦道元讲的二水相分处,他调整后的城市格局如下图:

在这个模式里,宋世鑫先生主张永修县老县城是海昏县,对面的涂家埠是上潦津,海昏县东的亭子和上潦津的亭子是合一的。而永修芦潭古城遗址是汉代从海昏县分出去的汉永修县。
刘宋海昏废县以后,南潦河源的建昌县和海昏县一起移置到了今艾城城区,称建昌县。
这个模式当从海昏县治所处地域找到汉瓦等汉代遗存方能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