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满蒙汉各族官兵在乍浦的奋力抗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江、浙沿海地区是中国军民抵抗英国侵略军的主要战场。1841年10月间,英国侵略军攻占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之后,继续北犯。至次年7月,浙江之乍浦、江苏之吴淞海口、镇江、江宁(今南京)等地,相继失守。当时,驻防在这些地方的满洲、蒙古八旗官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在中国抗英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842年5月,英军首先进攻乍浦。乍浦是江浙两省交界的海防重镇,这里驻防有八旗官兵1841名。其中,蒙古八旗官兵有838名(包括蒙古协领一人)。此外,还有增援的陕、甘绿营兵1000名,山东雇勇1500名,乍浦本地乡勇700名,共计约7000名,在此驻防。5月18日(四月初九),英军以战船7只,运输船及小舢板船数十艘进犯乍浦,英军2000余人,分别从黄山岭、唐家湾登陆,兵分左、右纵队,直犯乍浦城垣。驻防在城外之满、蒙八旗官兵,在都统长喜的指挥下,"奋力抗战"。其中,位于城南三里的观音山脚下之天尊庙,驻有八旗满蒙官兵200余人,在佐领隆福的率领下,奋力抵抗,"英军两次猛冲,均未得逞,受创极重",英军"第四十九团,第十八团,伤亡颇多"(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最后,英军右队在援军配合下,用重炮猛轰天尊庙,旗兵困于重围,苦战达3小时,卒因众寡不敌,隆福自杀,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引刀自刎",壮烈牺牲,"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中西纪事》卷24,第5~6页)。除八旗兵英勇战斗外,守卫在乍浦城东门之陕甘绿营兵,亦英勇抵抗,他们"以扛炮伤敌甚重",迫使英军"转攻南门"。最后,英军左、右队合力"进犯东门,梯城而入,乍浦遂陷"。兵备道守将宋国经率兵退走平湖。英军入城,纵火满营,焚杀甚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7,第54页)。据统计,在这次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696人。其中,以副都统长喜为首的清军官员17人,汉族士兵400人,满、蒙旗兵为279人(沈实甫《壬寅乍浦殉难录》;《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11)。
二、满蒙八旗官兵在镇江抗击英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驻防在镇江的满、蒙八旗官兵对英军也进行了英勇抵抗。战前,镇江额设京口副都统一名,隶江宁将军管辖。旗兵额为满洲协领2人、佐领14人、防御16人、骁骑校16人。八旗蒙古委前锋校4人、前锋52名、领催96人、骁骑1014名、步军228名、养育兵150名;弓、箭、铁匠各16名(《清朝通典》卷70《兵三》)。此外,驻防在京口(今镇江)清军水师营中,"每船酌派蒙古兵十二人,绿营兵八名,搭配操演","以重操防"(《清宣宗实录》卷399,第16~17页)。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驻防镇江满、蒙八旗官兵和绿营兵共为1183名。从外省调入的援兵,山东400名、四川520名、广西200名、江西1000名,共有3000余名。但是,当英军进攻镇江一开炮,很多外省援兵便逃至45里以外新丰镇。而主要抵抗力量乃是驻防在镇江城内的满、蒙八旗官兵,在此奋力抗战。
7月21日(六月十四日),英军约15000人,组成四旅分兵三路进攻镇江城。城内八旗守兵在副都统海龄指挥下,拼死抵抗。英军从西门攻入城内后,八旗官兵进行激烈的巷战。最后,海龄见战局无法挽回,旗兵"死伤十之八九",他举火自焚,"全家自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5,第2131页),壮烈殉国。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蒙八旗官兵和东三盟蒙古骑兵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斗中,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诚如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协理台吉旺沁巴拉率领蒙古旗兵回师时,他的儿子古拉兰萨曾写下了一首题为《祝灭寇班师还》的诗。诗中写道:"英寇狂暴侵海边,勒令我父扫狼烟。将士云集晓思义,旗丁纷聚效忠贤……旌旗凌空蔽日月,剑戟挥舞天地炫。"这生动地表达了当年蒙古八旗兵和各盟的蒙古族骑兵战士抗击英寇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他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资料来源: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发行版)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期,江、浙沿海地区是中国军民抵抗英国侵略军的主要战场。1841年10月间,英国侵略军攻占浙江定海、镇海、宁波之后,继续北犯。至次年7月,浙江之乍浦、江苏之吴淞海口、镇江、江宁(今南京)等地,相继失守。当时,驻防在这些地方的满洲、蒙古八旗官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在中国抗英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842年5月,英军首先进攻乍浦。乍浦是江浙两省交界的海防重镇,这里驻防有八旗官兵1841名。其中,蒙古八旗官兵有838名(包括蒙古协领一人)。此外,还有增援的陕、甘绿营兵1000名,山东雇勇1500名,乍浦本地乡勇700名,共计约7000名,在此驻防。5月18日(四月初九),英军以战船7只,运输船及小舢板船数十艘进犯乍浦,英军2000余人,分别从黄山岭、唐家湾登陆,兵分左、右纵队,直犯乍浦城垣。驻防在城外之满、蒙八旗官兵,在都统长喜的指挥下,"奋力抗战"。其中,位于城南三里的观音山脚下之天尊庙,驻有八旗满蒙官兵200余人,在佐领隆福的率领下,奋力抵抗,"英军两次猛冲,均未得逞,受创极重",英军"第四十九团,第十八团,伤亡颇多"(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最后,英军右队在援军配合下,用重炮猛轰天尊庙,旗兵困于重围,苦战达3小时,卒因众寡不敌,隆福自杀,旗兵伤亡殆尽,其有未死者,均"引刀自刎",壮烈牺牲,"其坚贞不屈,殊可风也"(《中西纪事》卷24,第5~6页)。除八旗兵英勇战斗外,守卫在乍浦城东门之陕甘绿营兵,亦英勇抵抗,他们"以扛炮伤敌甚重",迫使英军"转攻南门"。最后,英军左、右队合力"进犯东门,梯城而入,乍浦遂陷"。兵备道守将宋国经率兵退走平湖。英军入城,纵火满营,焚杀甚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7,第54页)。据统计,在这次乍浦抗战中,满、蒙、汉各族爱国官兵共牺牲696人。其中,以副都统长喜为首的清军官员17人,汉族士兵400人,满、蒙旗兵为279人(沈实甫《壬寅乍浦殉难录》;《杭州八旗驻防营志略》卷11)。
二、满蒙八旗官兵在镇江抗击英军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驻防在镇江的满、蒙八旗官兵对英军也进行了英勇抵抗。战前,镇江额设京口副都统一名,隶江宁将军管辖。旗兵额为满洲协领2人、佐领14人、防御16人、骁骑校16人。八旗蒙古委前锋校4人、前锋52名、领催96人、骁骑1014名、步军228名、养育兵150名;弓、箭、铁匠各16名(《清朝通典》卷70《兵三》)。此外,驻防在京口(今镇江)清军水师营中,"每船酌派蒙古兵十二人,绿营兵八名,搭配操演","以重操防"(《清宣宗实录》卷399,第16~17页)。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后,驻防镇江满、蒙八旗官兵和绿营兵共为1183名。从外省调入的援兵,山东400名、四川520名、广西200名、江西1000名,共有3000余名。但是,当英军进攻镇江一开炮,很多外省援兵便逃至45里以外新丰镇。而主要抵抗力量乃是驻防在镇江城内的满、蒙八旗官兵,在此奋力抗战。
7月21日(六月十四日),英军约15000人,组成四旅分兵三路进攻镇江城。城内八旗守兵在副都统海龄指挥下,拼死抵抗。英军从西门攻入城内后,八旗官兵进行激烈的巷战。最后,海龄见战局无法挽回,旗兵"死伤十之八九",他举火自焚,"全家自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55,第2131页),壮烈殉国。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满、蒙八旗官兵和东三盟蒙古骑兵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战斗中,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诚如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协理台吉旺沁巴拉率领蒙古旗兵回师时,他的儿子古拉兰萨曾写下了一首题为《祝灭寇班师还》的诗。诗中写道:"英寇狂暴侵海边,勒令我父扫狼烟。将士云集晓思义,旗丁纷聚效忠贤……旌旗凌空蔽日月,剑戟挥舞天地炫。"这生动地表达了当年蒙古八旗兵和各盟的蒙古族骑兵战士抗击英寇的坚强意志和决心,他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资料来源: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发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