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50年,抗战结束的第四年。余城初建于平津首都破旧的寺庙中。
在战火平息不久的年代,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一些学生即使家住方圆几里之外,也会每日早早便从家中离开,来到这里上学。普普通通的四合院,撑起了几十名孩子的上学梦。
身为抗战过后首批经过政府认可的教学书院,余城所带出的这几十名孩子也都非等闲之辈。
第一届学生,在战火平息后迎来的第一个盛夏中完满毕业,后来也都各自出人头地,取得不少辉煌成就。同时给余城带来不小的名望,引得无数学子争相前往就读。
1957年,余城创办者因儿女都在抗战中牺牲,在古稀之年将余城交给了自己最得意的学子。
然而这学生虽是功成名就,在政府中有一方势力,同时却也极具狼子野心。他凭借政府对余城的信任换取自己的高位,并私吞政府的补助金。
最终,余城学院成了一座空壳,几近被吞噬殆尽,纵然表面仍然光鲜亮丽,实力却已大大退减。
1960年,政府搜查贪污官员,吸毒吞财等犯下罪行的政府官员纷纷落网。余城的当任院长也不例外。经此查后,政府勃然大怒,强制革职了余城当任院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旁人早已看出余城日益衰落,不复当初,以致于在余城的后面一段时期中,前来求学的学子已是寥寥无几,即使政府不插手,余城迟早也是落得破败没落这一下场,政府的举动不过是将这一局面提前罢了。
1965年,当国家处于经济逐渐上升趋势时,国家内部也逐渐出现两极分化。余城因其住址位于北京一重要地段上,被富豪收购并改名为北城,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贵族学院。
随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北城却在混乱中被洗劫一空,此后北城无人问津,那位富豪也最终自刎而死。
1976年,文革结束,人们的首要任务自然是重建在文革期间荒废的学院,其中便包括了当年的余城。
期间,余城新任校长对学院进行了重建,抹去曾经北城所覆盖在其上预留下所谓带有贵族风气的华丽外表重塑了朴素、简洁的环境以供学子在其中与知识作伴。并定校花为蔷薇,取坚强、不屈、不甘于受之庇护之意。
只要足够优秀、勤苦,余城来者不拒,不论贵贱。
2017年,余城挥手送走了毕业生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新一年的余城将继续培养新的希望。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347735fcf5c1038247ececa8210931c/9ba4f4c8a786c9174529217cc03d70cf3bc7573e.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2ed593178c35e5dd902ca5d746c7a7f5/a576b22bd40735fa87da3dfc97510fb30f24083e.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90578185cfbb2fb342b581a7f4b2043/c075b816fdfaaf51e335f1fa855494eef11f7a0a.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20807419e0a304e5222a0f2e1c9a7c3/3814ffb44aed2e7304c3f5698e01a18b87d6fa3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