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再参西(一)
作者:王海超
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医科学性的文章,其中写道“支持者认为,中医的存在价值用不着西医来证明;反对者则坚称,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伪科学”、“江湖骗术”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不懂西医 的中医和不懂中医的西医在打嘴仗逗闷子罢了。那么西医学科化真的比中医整体观念先进吗?
首先,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器官、组织协同活动、相互支持,从而构成统一的人体。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中医研究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划定了五脏六腑的名称和功能,又找到经络气血的运行,把各脏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完成了人体的各种功能和生命的解释。限于当时条件,只能运用 比较、演绎、援物比类、以表知里、试探反证等方法实际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变化。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较为系统的总结人体生理功能规律了。之所以某些西医学者觉得中医不科学,解剖不对应,生理功能千差万别,因为今天的中医理论,是历经千年进化后的理论,是超出现代医学理论的,只能说现代医学不理解。当然,由于中西医研究方式的不同,其理论性、科学性各有千秋。现就我总结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做一下浅述。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都是有关联的。机体把关系密切的脏与腑、脏与脏、腑与腑用经络联系起来,外络肢节内联脏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人根据解剖位置对其进行了表里关系定位。脏腑都在胸腹腔,为何“腑”为表?因为这些器官都与外界相通,容易招致外邪细菌侵入机体组织,所以在表。至于肺与外界相通容易感染外邪,所以又有“肺为娇脏”之说。其感染的微生物也大多是局部寄生的,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粘膜屏障被破坏时,入侵机体组织造成疾病。因正邪交争而发热,《病理学》讲:发热可以增加免疫细胞趋化。故中医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肺与心的功能关系十分密切,这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和生理学。严重心衰的病人可以造成肺、肾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容量增加可以影响到心肺功能,肾功能异常病理产物堆积影响到各个器官功能。肝脏的病变常出现肝经循行部位的疼痛。至于脾的功能中医与西医理论差别最大。但,中医讲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中焦属脾。中焦区域内各种器官的合作,归为脾胃的主要脏腑功能。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说明这两个腑关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讲“小肠主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里的脾胃就是中焦各个器官,包括小肠器官。其用“饮”字,说明是稀薄的物质,比如水。其说的就是水液吸收排出代谢过程。生理学上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每天大量的水分被小肠吸收入血,后由肾脏产生尿液,经膀胱排出。假设膀胱疾病而不能排尿,就会导致肾积水肾衰,使得大量水分积聚在血液中影响其心脏功能。中医有“利小便既所以实大便”之说。其利小便并不是利尿那么简单,而是增加小肠的吸收功能,让更多的尿液从膀胱排出。脏腑经络的这种关系不是古人所为,而是机体因自身需要的结果。古人只是做了总结。当然,我说的脏腑这种关系并不完全符合中西医理论,在此,我只从中西互参角度表浅说明五脏相关性。
至于经络是什么?我认为,脏腑经络是密不可分的,要相互联系起来研究,不能单独研究。脏腑经络是古人对人体功能的总结归纳。起主导作用的是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以支配协调血管、肌肉、四肢百骸、各器官功能,而产生气血运行功能规律表现。故,脏腑气血是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人体好比过去旧社会时朝廷的国土。皇帝多通过地图查看国土的边界指挥朝政,这就像中枢系统。这需要诸多大臣来完成各项指挥,这就是各种周围神经系统。到达地方ZF落实了,协调性的使民众得到良好反映了,使得各个器官协调的运转起来了,这就形成了脏腑功能气血的运行与存在。其“幻肢痛”也能证明大脑中仍有截除肢体的“地图”这一点。至于药物的性味、归经,只是亲和机体靶点以及作用的总结。
在此,试述一下中西互参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病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现在逐渐年轻化。这与各类人群的生理病理改变有关系。中医讲“年过四十阴气自半”,高龄人群血压升高与其脏腑功能亏虚有关系。在西医其发病机制首先提出“神经机制”,其中首列其位的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既然它影响血压,那么肯定是相对或绝对的升高了。那它是怎样升高的呢?
现代有很多疾病是三大营养过剩,造成的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比如: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中医认为,现代人过食肥甘厚腻之品,造成痰湿积聚。故“盛世多痰湿”。年轻人气血旺盛,实证偏多,老年人气血亏虚,虚证偏多。血脂四项化验检查可以发现,年轻高血脂病人以甘油三酯高为主,且多为痰湿内盛之肥胖者。老年人则是以胆固醇高为主,大多有肝肾亏损表现。这与不同年龄人体的生理病理机能有关。同时老年人伴有动脉硬化,通过临床观察及资料整理,这与肝肾亏损、痰瘀阻络有关。曾用滋养肝肾,化痰祛瘀法,补益先天之本,清除病理产物,经过一年余的治疗确能消除了动脉硬化斑块。注:与生俱来父母给的既是先天。人体每天合成的胆固醇总量为1~1.5g,摄入的为300~500mg。是3:1的比例,单凭饮食控制杯水车薪。其升高原因是机体出现了问题。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最终合成原料是葡萄糖、脂肪酸及某些氨基酸等。所以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从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正确。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胆固醇主要在肝脏转变成胆汁酸,排入肠道内。老年人肝脏功能下降,胆汁酸排泄减少,所以胆固醇升高、消化能力弱或便秘。中医辨证调理人体机能可使之正常。胆固醇还转化为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素和性激素。体内的胆固醇多了,制造肾上腺素的原料多了,产生的肾上腺素也相应增多。从而增加血液中肾素的含量。因老年调节能力差,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如血液流畅或许形成弦脉。老年人性机能减退也是胆固醇消耗减少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补肾法来增加性机能,以增加胆固醇的消耗。还需补足气血,增强脾主运化;肾阳主水液蒸化的作用。增加机体代谢三大营养物质、痰湿、食积等病理产物的机能。当然这还需甲状腺系统的参与。但对于确实摄入过高的,还需要控制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遵循《黄帝内经》思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中焦各器官吸收消化好的“汁”,即,葡萄糖、氨基酸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吸收入血。然后通过气的作用生成血、精、津。其“赤”不单指血液,而是身体中所有红色物质,如:肌肉、肝脏、红细胞等。“是谓血”。古人不直接说变化为血的用意,是为说明不单指血液。比如:运动员肌肉丰满,气血旺盛。这是也“脾主身之肌肉”的结果。肥胖病人脂肪丰满,但气虚痰盛。因其脂肪不是赤色的。过剩的白色稠厚的物质多为痰的性质。
过剩的脂肪多指痰湿或积滞。脾主运化失司,饮食失节,不能把“水饮”之营养素,变化为气血之物质与能量、热量代谢出去。以痰或脂肪的形式存在于体内,故“脾为生痰之源”。此时的脾除指中焦部分器官外,还与及身体一些其它代谢机能有关。至于《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多指2型糖尿病患者及现代人过食肥甘厚腻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多指“胰岛素抵抗”。内热似现代医学之,蛋白质分解,而逐渐消瘦。血糖精微物质渗透压增高,产生的口渴、多尿症状。水谷精微得不到很好的气化利用,中焦气血阴津液亏虚,阳相对亢盛,故错误的造成了多食,多饮。这与张锡纯 创立的“玉液汤”及其理论,颇为相似。值得一提的是,“胰岛素抵抗”是机体的报警信号之一,提示库存已满。或确实有阴虚火旺之病机。前面讲到的“高脂血症”也是如此。只不过一旦形成病机,就难以逆转了,我们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改善生理病理状态,从整体上逆转,则胰岛素抵抗随大势而消。
曾治一厌食体瘦食少病人,先后给其大山楂丸、多酶片、参苓白术散治疗不效,服用多酶片后反更不觉得饿了。后来仿张锡纯之参术芪加三棱、莪术之健脾法。食欲大开。思其原因,此为细胞不吸收,并非小肠不吸收,因其没有腹泻之吸收不良异常发酵现象。此患者给予多酶片后消化更好血糖更高,故厌食加重。饥饿感觉一般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为血糖高细胞不吸收,不能完成细胞生理而反射。另一种是细胞要吸收,血液中没有血糖等营养物质。细胞不吸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细胞懒惰不吸收,另一种是细胞吸收不进去。其细胞指全身细胞及脑细胞。其累及最为明显的细胞部位,其临床表现也最为明显。胃之空虚一般引起饥饿反应较小,多因前述机制引起。
作者:王海超
近日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医科学性的文章,其中写道“支持者认为,中医的存在价值用不着西医来证明;反对者则坚称,中医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伪科学”、“江湖骗术”等质疑声不绝于耳。 ”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不懂西医 的中医和不懂中医的西医在打嘴仗逗闷子罢了。那么西医学科化真的比中医整体观念先进吗?
首先,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的器官、组织协同活动、相互支持,从而构成统一的人体。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中医研究人的解剖、生理、病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划定了五脏六腑的名称和功能,又找到经络气血的运行,把各脏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完成了人体的各种功能和生命的解释。限于当时条件,只能运用 比较、演绎、援物比类、以表知里、试探反证等方法实际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变化。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较为系统的总结人体生理功能规律了。之所以某些西医学者觉得中医不科学,解剖不对应,生理功能千差万别,因为今天的中医理论,是历经千年进化后的理论,是超出现代医学理论的,只能说现代医学不理解。当然,由于中西医研究方式的不同,其理论性、科学性各有千秋。现就我总结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做一下浅述。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都是有关联的。机体把关系密切的脏与腑、脏与脏、腑与腑用经络联系起来,外络肢节内联脏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古人根据解剖位置对其进行了表里关系定位。脏腑都在胸腹腔,为何“腑”为表?因为这些器官都与外界相通,容易招致外邪细菌侵入机体组织,所以在表。至于肺与外界相通容易感染外邪,所以又有“肺为娇脏”之说。其感染的微生物也大多是局部寄生的,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粘膜屏障被破坏时,入侵机体组织造成疾病。因正邪交争而发热,《病理学》讲:发热可以增加免疫细胞趋化。故中医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肺与心的功能关系十分密切,这符合中医基础理论和生理学。严重心衰的病人可以造成肺、肾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血容量增加可以影响到心肺功能,肾功能异常病理产物堆积影响到各个器官功能。肝脏的病变常出现肝经循行部位的疼痛。至于脾的功能中医与西医理论差别最大。但,中医讲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中焦属脾。中焦区域内各种器官的合作,归为脾胃的主要脏腑功能。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连,说明这两个腑关系最为密切。《黄帝内经》讲“小肠主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里的脾胃就是中焦各个器官,包括小肠器官。其用“饮”字,说明是稀薄的物质,比如水。其说的就是水液吸收排出代谢过程。生理学上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每天大量的水分被小肠吸收入血,后由肾脏产生尿液,经膀胱排出。假设膀胱疾病而不能排尿,就会导致肾积水肾衰,使得大量水分积聚在血液中影响其心脏功能。中医有“利小便既所以实大便”之说。其利小便并不是利尿那么简单,而是增加小肠的吸收功能,让更多的尿液从膀胱排出。脏腑经络的这种关系不是古人所为,而是机体因自身需要的结果。古人只是做了总结。当然,我说的脏腑这种关系并不完全符合中西医理论,在此,我只从中西互参角度表浅说明五脏相关性。
至于经络是什么?我认为,脏腑经络是密不可分的,要相互联系起来研究,不能单独研究。脏腑经络是古人对人体功能的总结归纳。起主导作用的是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以支配协调血管、肌肉、四肢百骸、各器官功能,而产生气血运行功能规律表现。故,脏腑气血是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人体好比过去旧社会时朝廷的国土。皇帝多通过地图查看国土的边界指挥朝政,这就像中枢系统。这需要诸多大臣来完成各项指挥,这就是各种周围神经系统。到达地方ZF落实了,协调性的使民众得到良好反映了,使得各个器官协调的运转起来了,这就形成了脏腑功能气血的运行与存在。其“幻肢痛”也能证明大脑中仍有截除肢体的“地图”这一点。至于药物的性味、归经,只是亲和机体靶点以及作用的总结。
在此,试述一下中西互参对高血压的认识。高血压病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现在逐渐年轻化。这与各类人群的生理病理改变有关系。中医讲“年过四十阴气自半”,高龄人群血压升高与其脏腑功能亏虚有关系。在西医其发病机制首先提出“神经机制”,其中首列其位的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既然它影响血压,那么肯定是相对或绝对的升高了。那它是怎样升高的呢?
现代有很多疾病是三大营养过剩,造成的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比如: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糖类、脂类、氨基酸)的最终代谢通路,又是糖类、脂类、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中医认为,现代人过食肥甘厚腻之品,造成痰湿积聚。故“盛世多痰湿”。年轻人气血旺盛,实证偏多,老年人气血亏虚,虚证偏多。血脂四项化验检查可以发现,年轻高血脂病人以甘油三酯高为主,且多为痰湿内盛之肥胖者。老年人则是以胆固醇高为主,大多有肝肾亏损表现。这与不同年龄人体的生理病理机能有关。同时老年人伴有动脉硬化,通过临床观察及资料整理,这与肝肾亏损、痰瘀阻络有关。曾用滋养肝肾,化痰祛瘀法,补益先天之本,清除病理产物,经过一年余的治疗确能消除了动脉硬化斑块。注:与生俱来父母给的既是先天。人体每天合成的胆固醇总量为1~1.5g,摄入的为300~500mg。是3:1的比例,单凭饮食控制杯水车薪。其升高原因是机体出现了问题。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最终合成原料是葡萄糖、脂肪酸及某些氨基酸等。所以少吃高胆固醇的食物,从一定程度上不完全正确。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胆固醇主要在肝脏转变成胆汁酸,排入肠道内。老年人肝脏功能下降,胆汁酸排泄减少,所以胆固醇升高、消化能力弱或便秘。中医辨证调理人体机能可使之正常。胆固醇还转化为类固醇激素,如肾上腺素和性激素。体内的胆固醇多了,制造肾上腺素的原料多了,产生的肾上腺素也相应增多。从而增加血液中肾素的含量。因老年调节能力差,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如血液流畅或许形成弦脉。老年人性机能减退也是胆固醇消耗减少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补肾法来增加性机能,以增加胆固醇的消耗。还需补足气血,增强脾主运化;肾阳主水液蒸化的作用。增加机体代谢三大营养物质、痰湿、食积等病理产物的机能。当然这还需甲状腺系统的参与。但对于确实摄入过高的,还需要控制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遵循《黄帝内经》思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中焦各器官吸收消化好的“汁”,即,葡萄糖、氨基酸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吸收入血。然后通过气的作用生成血、精、津。其“赤”不单指血液,而是身体中所有红色物质,如:肌肉、肝脏、红细胞等。“是谓血”。古人不直接说变化为血的用意,是为说明不单指血液。比如:运动员肌肉丰满,气血旺盛。这是也“脾主身之肌肉”的结果。肥胖病人脂肪丰满,但气虚痰盛。因其脂肪不是赤色的。过剩的白色稠厚的物质多为痰的性质。
过剩的脂肪多指痰湿或积滞。脾主运化失司,饮食失节,不能把“水饮”之营养素,变化为气血之物质与能量、热量代谢出去。以痰或脂肪的形式存在于体内,故“脾为生痰之源”。此时的脾除指中焦部分器官外,还与及身体一些其它代谢机能有关。至于《素问·奇病论》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多指2型糖尿病患者及现代人过食肥甘厚腻之品。“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多指“胰岛素抵抗”。内热似现代医学之,蛋白质分解,而逐渐消瘦。血糖精微物质渗透压增高,产生的口渴、多尿症状。水谷精微得不到很好的气化利用,中焦气血阴津液亏虚,阳相对亢盛,故错误的造成了多食,多饮。这与张锡纯 创立的“玉液汤”及其理论,颇为相似。值得一提的是,“胰岛素抵抗”是机体的报警信号之一,提示库存已满。或确实有阴虚火旺之病机。前面讲到的“高脂血症”也是如此。只不过一旦形成病机,就难以逆转了,我们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改善生理病理状态,从整体上逆转,则胰岛素抵抗随大势而消。
曾治一厌食体瘦食少病人,先后给其大山楂丸、多酶片、参苓白术散治疗不效,服用多酶片后反更不觉得饿了。后来仿张锡纯之参术芪加三棱、莪术之健脾法。食欲大开。思其原因,此为细胞不吸收,并非小肠不吸收,因其没有腹泻之吸收不良异常发酵现象。此患者给予多酶片后消化更好血糖更高,故厌食加重。饥饿感觉一般有两种情况发生。一种为血糖高细胞不吸收,不能完成细胞生理而反射。另一种是细胞要吸收,血液中没有血糖等营养物质。细胞不吸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细胞懒惰不吸收,另一种是细胞吸收不进去。其细胞指全身细胞及脑细胞。其累及最为明显的细胞部位,其临床表现也最为明显。胃之空虚一般引起饥饿反应较小,多因前述机制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