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嫣打小生得一副好嗓子。
自第一次登台后不久,她便在梨园红透了半边天。
对于很多爱听戏的权贵来讲,能包上温嫣的场子足以在翰林成为笑谈。而温嫣却觉得,能够听到台下听戏的人拍板叫好便足以让她感到满足。
在虎踞龙盘的京都,竟流传起“京都多黄鹂,不及嫣嫣曲”的话来。
后来,一直站在戏台上唱戏的温嫣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关注起了看楼最中间的座位。可能是那次掩面侧头时一个转脸,便看到坐在那里笑吟吟地看着自己的程颐。
那时他着一身白衣,温文尔雅。
和台上着粉底绣花上衣的她竟是极相称。
温嫣刹那失神,跌进温柔的双眸里。
唱完那出戏,温嫣一退场就匆匆跑到台下。
那个自登台便一直关注的位置上不知何时,却已是人去位空。
温嫣埋了头,半垂着眼。
一语不发。
后来再遇见,是上元灯节。
天色已晚。
城中四处挂着明晃晃的灯笼,人群拥挤不堪。
温嫣躲开喧闹的人群走下西桥。
空气里浮动着糕点的香味,甜丝丝的。
河边偶尔有船只经过,桨声清脆。
她咬着黏牙的糖葫芦跳上岸边的蓬船。
船夫笑眯眯地看着她。
姑娘要去哪里?
嗯……渡口刘阿婆的茶摊吧。
好嘞。
月色正好,杨柳依依。
船夫划动木桨,河面泛起圈圈涟漪。
温嫣趴在船头,将手伸入冰凉爽滑的水里划拉着,细细听木桨划动水面产生的清脆声音。
蓬船缓慢驶过一座又一座的石桥,温嫣抬头看着桥上来往的行人离自己越来越近,越来越远。
河风习习送来, 恍惚能听到远处人声鼎沸。
温嫣的眉间眼角,盈满笑意。
茶香淡淡地飘来,一阵悠扬的笛声也从不远处传来。
温嫣起身,一眼瞧见柳树下有个略熟悉的身影正吹着短笛。
他似乎也看到了温嫣,停下了笛声。
老船夫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将船划到岸边,笑眯眯道。
姑娘,到嘞~~~
温嫣红着脸,付钱道谢。
船夫意味深长地笑着,然后划船很快消失在平静的河面。
温嫣走近才发现,那人果真是程颐。
她与他相对而站,小心翼翼地对上他的目光。
脸颊便迅速地染上一片绯红。
好巧。温嫣显得有些局促。
不巧。程颐回她,笑意浅显。
诶?温嫣疑惑地抬头。
因为,我本就是在等你啊。程颐将短笛收回袖中,又道。要不要再去买一串糖葫芦?
你怎么会知道我吃过糖葫芦?温嫣反问。
程颐看着她的脸笑而不语,转身就走。
诶……你到底怎么知道的?温嫣快步追上去。
程颐在前面带着温嫣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热闹的街市。
这个好不好看?程颐将小摊上的一个山鬼面具罩在自己脸上,转头问她。
呃……很特别。
一路上思虑程颐是怎样知道自己吃过糖葫芦的温嫣回过神来。
程颐将面具拿下来,戴到温嫣脸上。
不要取下来。
嗯…….嗯。
面具只在眼处开了两个小孔,温嫣的视线变得狭隘起来,在嘈杂拥挤的人群里更是步履艰难。
一路上程颐买了很多精致的糕点和糖葫芦给她吃。
只是她还未享尽这片刻的温存,就走完了整条街。
站在戏园门口的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似是轻松又似是遗憾。
你究竟是怎么知道我吃过糖葫芦的?
你嘴角粘着红糖。
啊?温嫣下意识去摸嘴角,却什么都没有摸到。
他摇头无奈地笑着。
以后不要晚上一个人出来了。
最后他在临走前嘱咐她。
好。
她埋下头瓮声瓮气地回答他,不让他看到她眼底浓稠到抹不开的失望。
后来她一直站在门口的那对大红灯笼下看着他离开,看着那欣长瘦削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乱的人潮中。
更深露重,寒意四起。
待她折返时,却一眼瞥到地上莹润光洁的东西。
她迈下台阶,从青石板上拾起那物。借着微弱烛光好歹看清,掉落的是他吹奏过的短笛。
改日还他吧。
她紧紧握着短笛这样想着,然后转身进了门。
第二日她登台唱戏,回首时看见看楼中间的位置已经有了别人。
他竟未来。
那双原本还炯炯有神的眸子,顿时便失去了光彩。
第三日如此。
第四日亦是如此。
后来,一直如此。
她依旧用心地唱戏,只是每日归家后总将那支短笛拿出,然后在摇曳的烛光下将其一遍又一遍地拭过。
她不敢打听关于他的任何消息,她怕自己听到什么不该听的。
没问过他为什么不来看她唱戏了,没问过他为什么没来寻他的短笛,也没问过他究竟在哪里。
只是最后,她还是听到了不该听的。
两个扮小厮的人在后台上妆时提起,京都一位程氏富商的年轻公子,随父去外地经商,说是顺带将家也迁去了外地。
那位公子年轻有为,有段时间还老爱来戏园听戏。
据说,据说后来还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官宦之女。
她的手一滑,勾黛的笔便重重在脸上留下了一道。
即使不复再见,日子也还是得过下去。
她这样安慰自己,双眸氤氲雾气,不知喜悲。
而名利也如同这转瞬即逝的爱情一样,消散极快。
京都不乏奇才,温嫣的位置很快就被后起的新秀顶替了去。
她成为了过气的戏子。
每日生活闲散,却渐渐捉襟见肘。
虽然她可以去岸边柳树下吹笛,可以站在小石桥上等着那个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人。
但年年岁岁早已流逝而去。
纵然回首低眸,戏台上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旧人终是不复在。
她恍然又回到了那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他的嘴角匀开浅浅笑意,将山鬼面具戴在她的脸上。
隔着薄薄的面具,俯身吻上她的唇角,柔如清风拂柳。
怎奈光阴老去远,年少情深作戏言。
自第一次登台后不久,她便在梨园红透了半边天。
对于很多爱听戏的权贵来讲,能包上温嫣的场子足以在翰林成为笑谈。而温嫣却觉得,能够听到台下听戏的人拍板叫好便足以让她感到满足。
在虎踞龙盘的京都,竟流传起“京都多黄鹂,不及嫣嫣曲”的话来。
后来,一直站在戏台上唱戏的温嫣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关注起了看楼最中间的座位。可能是那次掩面侧头时一个转脸,便看到坐在那里笑吟吟地看着自己的程颐。
那时他着一身白衣,温文尔雅。
和台上着粉底绣花上衣的她竟是极相称。
温嫣刹那失神,跌进温柔的双眸里。
唱完那出戏,温嫣一退场就匆匆跑到台下。
那个自登台便一直关注的位置上不知何时,却已是人去位空。
温嫣埋了头,半垂着眼。
一语不发。
后来再遇见,是上元灯节。
天色已晚。
城中四处挂着明晃晃的灯笼,人群拥挤不堪。
温嫣躲开喧闹的人群走下西桥。
空气里浮动着糕点的香味,甜丝丝的。
河边偶尔有船只经过,桨声清脆。
她咬着黏牙的糖葫芦跳上岸边的蓬船。
船夫笑眯眯地看着她。
姑娘要去哪里?
嗯……渡口刘阿婆的茶摊吧。
好嘞。
月色正好,杨柳依依。
船夫划动木桨,河面泛起圈圈涟漪。
温嫣趴在船头,将手伸入冰凉爽滑的水里划拉着,细细听木桨划动水面产生的清脆声音。
蓬船缓慢驶过一座又一座的石桥,温嫣抬头看着桥上来往的行人离自己越来越近,越来越远。
河风习习送来, 恍惚能听到远处人声鼎沸。
温嫣的眉间眼角,盈满笑意。
茶香淡淡地飘来,一阵悠扬的笛声也从不远处传来。
温嫣起身,一眼瞧见柳树下有个略熟悉的身影正吹着短笛。
他似乎也看到了温嫣,停下了笛声。
老船夫看在眼里,不动声色地将船划到岸边,笑眯眯道。
姑娘,到嘞~~~
温嫣红着脸,付钱道谢。
船夫意味深长地笑着,然后划船很快消失在平静的河面。
温嫣走近才发现,那人果真是程颐。
她与他相对而站,小心翼翼地对上他的目光。
脸颊便迅速地染上一片绯红。
好巧。温嫣显得有些局促。
不巧。程颐回她,笑意浅显。
诶?温嫣疑惑地抬头。
因为,我本就是在等你啊。程颐将短笛收回袖中,又道。要不要再去买一串糖葫芦?
你怎么会知道我吃过糖葫芦?温嫣反问。
程颐看着她的脸笑而不语,转身就走。
诶……你到底怎么知道的?温嫣快步追上去。
程颐在前面带着温嫣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热闹的街市。
这个好不好看?程颐将小摊上的一个山鬼面具罩在自己脸上,转头问她。
呃……很特别。
一路上思虑程颐是怎样知道自己吃过糖葫芦的温嫣回过神来。
程颐将面具拿下来,戴到温嫣脸上。
不要取下来。
嗯…….嗯。
面具只在眼处开了两个小孔,温嫣的视线变得狭隘起来,在嘈杂拥挤的人群里更是步履艰难。
一路上程颐买了很多精致的糕点和糖葫芦给她吃。
只是她还未享尽这片刻的温存,就走完了整条街。
站在戏园门口的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似是轻松又似是遗憾。
你究竟是怎么知道我吃过糖葫芦的?
你嘴角粘着红糖。
啊?温嫣下意识去摸嘴角,却什么都没有摸到。
他摇头无奈地笑着。
以后不要晚上一个人出来了。
最后他在临走前嘱咐她。
好。
她埋下头瓮声瓮气地回答他,不让他看到她眼底浓稠到抹不开的失望。
后来她一直站在门口的那对大红灯笼下看着他离开,看着那欣长瘦削的身影一点点消失在迷乱的人潮中。
更深露重,寒意四起。
待她折返时,却一眼瞥到地上莹润光洁的东西。
她迈下台阶,从青石板上拾起那物。借着微弱烛光好歹看清,掉落的是他吹奏过的短笛。
改日还他吧。
她紧紧握着短笛这样想着,然后转身进了门。
第二日她登台唱戏,回首时看见看楼中间的位置已经有了别人。
他竟未来。
那双原本还炯炯有神的眸子,顿时便失去了光彩。
第三日如此。
第四日亦是如此。
后来,一直如此。
她依旧用心地唱戏,只是每日归家后总将那支短笛拿出,然后在摇曳的烛光下将其一遍又一遍地拭过。
她不敢打听关于他的任何消息,她怕自己听到什么不该听的。
没问过他为什么不来看她唱戏了,没问过他为什么没来寻他的短笛,也没问过他究竟在哪里。
只是最后,她还是听到了不该听的。
两个扮小厮的人在后台上妆时提起,京都一位程氏富商的年轻公子,随父去外地经商,说是顺带将家也迁去了外地。
那位公子年轻有为,有段时间还老爱来戏园听戏。
据说,据说后来还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官宦之女。
她的手一滑,勾黛的笔便重重在脸上留下了一道。
即使不复再见,日子也还是得过下去。
她这样安慰自己,双眸氤氲雾气,不知喜悲。
而名利也如同这转瞬即逝的爱情一样,消散极快。
京都不乏奇才,温嫣的位置很快就被后起的新秀顶替了去。
她成为了过气的戏子。
每日生活闲散,却渐渐捉襟见肘。
虽然她可以去岸边柳树下吹笛,可以站在小石桥上等着那个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人。
但年年岁岁早已流逝而去。
纵然回首低眸,戏台上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旧人终是不复在。
她恍然又回到了那个灯火通明的夜晚,他的嘴角匀开浅浅笑意,将山鬼面具戴在她的脸上。
隔着薄薄的面具,俯身吻上她的唇角,柔如清风拂柳。
怎奈光阴老去远,年少情深作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