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再改错
作者:王海超
曾在2009年时根据 《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思想,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临床,西医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以及气象资料,总结发现大气压力的变化与人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整理。
首先,人生存在地球内。人就是地球的一部分,永远没有脱离我们地球母亲的怀抱,地球的各种变化都与人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只不过人形成了个体,有了适应能力、代偿能力,正常情况下是感觉不到这种细微变化的。只有用仪器测量才能发现。但是在病态时候,不能适应和代偿地球的这种变化,则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加重病情。众所周知的大多是气温、湿度对人体的变化,这些人能感觉的道,也容易测量。但还有些变化人体察不到,常被忽视。例如:紫外线强度、大气压力等。在这里主要探讨大气压对于人体的影响。认为大气压力的不稳定,是造成人生病一重要因素。
(一)、大气压力对肺循环的影响
胸膜腔负压直接测量,只能测出胸膜腔与大气压的压力差。但这对“天人相应”的生理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1)牵引肺,以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使其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陷。(2)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的压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我认为还有一个生理意义,是减少大气压力改变对心脏、腔静脉、胸导管的影响。
由于胸廓是由骨骼和软组织构成的,具有抵抗大气压的能力。使得胸腔内压力不受大气压改变而改变,下面是膈肌也可以抵抗大气大力的改变。只有气管及肺泡是与外界大气压相通的,大气压力改变会通过气道压迫肺内的微循环血管。假设大气压力增加10mmHg 由于肺静脉平均压为2mmHg,使得静脉增加了5倍的压强 , 但对于平均压为13mmHg的肺动脉来说,只增加了0.77倍的压强。 这个压强会直接导致动静脉比值减小,肺的微循环阻力加大,加重肺动脉压升高,肺淤血,肺毛细血管压也随之升高,导致肺泡、肺组织间隙中液体积聚,形成肺水肿。这是造成那些代偿能力差的肺心病及心衰病人冬季加重的原因之一。过去我也根据现代医学临床认为,冬季天冷 气候干燥 引起血管 气管收缩等,但好多病人所居住的环境气温并不是那么冷,不至于干预到人的体温调节。而且 在夏季也会随着阴天啊,刮风的 ,病情有波动。中医常以“阴阳”“邪气”解释,一直未找到其物理性因素。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常采用补脾益肺法,增加肺主气助心行血的功能,鼓舞正气,来增加对于大气压力改变的代偿。
(二)、大气压力对脑循环的影响
颅骨除一些进出颅内的小的血管神经孔洞外,最大的一个孔洞就是 “枕骨大孔”,下连颈椎,与椎间孔相对,形成了一个较为密闭,具有抵抗一定压力变化的空腔,颅腔内有脑,椎管内有脊髓,脑脊液在其周围循环,具有一定压力,据测定:“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O)。”“脑循环的灌注压为80~100mmHg,”脑的平均脉压为60~140mmHg,卧位肱动脉理想血压为80~120mmHg。脑脊液压与动脉压形成了一个压力差,动脉血压的高低可以影响到脑脊液压的变化,当大气压力增高时,处于相对密闭腔内的脑脊液压力,会随着大气对外周血的压迫而相应升高,只是我们临床上的测量是在升高后的大气压下测量,所以看不到这种生理改变。只能推理计算得出。当然,这种升高会随着机体的适应代偿能力抵消一部分,在此讲的是当机体病态失代偿时,由于大气压力的急剧变化增高,对颅内压的影响。由于升高的大气压力,用同样的压力 压迫全身外周动静脉血管,使外周血向颅内挤压,其中受波动相对最大的是静脉血管系统。造成动静脉压比值减低,进而造成微循环障碍致使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颅腔是一个密闭骨性腔道。脑与颅骨间存在一个较为恒定的高于大气压的脑脊液压力,使脑不受大气压力以及其他因素改变而改变。对颅脑压的改变除动脉血管外,只有颅脑以外的外周静脉血管压力,对大脑生理的改变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改变的。病理学上讲:“血流缓慢、停滞或产生漩涡等血液状态的改变均有利于血栓的形成。”中医唐宋以前,“脑中风”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金匮要略》之谓“络脉空虚,贼邪不泻”等。此处的“虚”就是应激代偿能力不足,此处的“邪”就是病理生理变化以及病后的状态。说道这我想到了“小续命汤”。方子中大多是些发越气血于外的药,为何发越气血于外可以治疗中风呢?观其组成基本为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成分。这两首方子治疗的太阳证伤寒、中风病中 “脉浮”。一般认为是身体外面这些在表的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情况,脉才出来了。这是气血于外的表现。麻黄汤、桂枝汤只是帮助这些气血外达。由此推来,“小续命汤”也有鼓舞气血外达,从而舒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压阻力,减少动静脉血向颅内挤压,从而加大了脑微循环血管前后阻力比值,从而改善脑部微循环,治疗脑中风。至于“补阳还五汤”大致也是以同样道理改善了脑部循环障碍,补阳还五汤更胜一筹的是大剂量用了黄芪,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具有强心,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力等运行气血的作用,而且黄芪还具有益气生发阳气于上的作用,这样其改善脑循环作用更有效。
现在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我在临床上经常从肝论治高血压取得了一定疗效,有些患者的确能把西药给停服了。但还有一部分患者疗效并不是很好。近来发现有些高血压患者的脉象并不是弦而有力的脉象,而是涩较无力的脉象。血压这么高为何脉摸起来无力呢?一个脉涩沉取较有力的年轻高血压患者让我找到了依据,这个患者血压145/110mmHg,血脂是正常参考值的3倍,其人肥白多脂。涩脉的这种脉形说明血液流动艰难,往来迟滞不畅。涩而无力说明桡动脉的血压并不是像弦而有力的肱动脉血压那么高。我们通常测量的都是肱动脉大血管的压力,血压固然不太受其血液粘稠度影响。究其原因是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细小血管血流速度缓慢,微循环障碍造成的。机体升高血压是为了供给需要,是一个正常生理反应。我们通常测得的血压不是机体的生理血压。比如:原发性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通常的病变部位都是很细小的血管,大多不是肱动脉那样的大血管,而且肱动脉那样大的血管壁厚,没有其它原因是不会破裂的。这么细小血管中的血压会随着血液流动力学的改变而改变。通常我们说血压高容易造成脑出血,但是有些患者血压超过200mmHg也并未出现脑出血,有些患者血压不是太高也出现出血,当然我们也要排除一些原发病因素。还有些患者血压很高但是给他降下来却觉得难受不适应等缺血性症状。这不是由于压力不够,也不是由于颅压过低造成的。而是由于脑部微循环障碍缺血造成的。低颅压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而不是头晕。降低血压反而加重脑循环障碍。升高血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说到这,既然微循环障碍那么微循环以及细小血管的血压是多少呢?应该没有我们测量的肱动脉那么高,或许是一个正常生理血压吧。
国医大师邓铁涛 邓老,曾在“高血压病辨证论治的体会”一文中写道:“降压要合理,不能把血压降低与否作为疗效的判断唯一标准,而以治疗对象症候的改善以至体内阴阳相对平衡的恢复,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因临床上一些患者经治疗后血压暂时未降,但症候明显改善,则预后良佳;相反一些患者血压并不是很高,而症候险恶,则往往亦会出现中风等恶候。故应听其自然,合理缓降,总以症候改善,阴阳平调得到恢复为要。”我刚开始的时候看到此文不理解,但觉得很正确。后来经过临床思考,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冒然引用此文解释不当望邓老谅解。
民国名医张锡纯 立“论脑充血之原因之法”篇,阅读其文多似高血压病。现代医学有观点,人体三大重要器官心、脑、肾出现供血不足,会代偿性的引起血压骤然上升,随即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为病因未解除。张锡纯之脑充血证多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究其因由身体下部血管收缩导致气血上涌,故头胀头痛、头筋越起。但也有不是下身血管收缩引起的。其因为,脑循环障碍反射性保护引起的动脉血压异常增高,其多眩晕,但因其动脉压力过高,故又有头痛。晕者微循环障碍,痛者脉压高也。头筋越起,也说明静脉血管压力增高,造成动静脉压比值变小,相对的加重微循环障碍。故,张锡纯推之秦越人治虢太子尸厥,谓“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者,亦脑充血证也。我的理解:头为诸阳之会,上边的经络不通畅,使阳气不能通达脑络。下边又受到绑束般的反应,使之阴位生理功能失常。使得气血上涌。故高血压病人常头重脚轻。张锡纯重用牛膝为君药,引血下行以缓其标治其本。现代医学理论研究,牛膝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
当代医院常“经颅多普勒”测血流速度快慢,此不准确也。因为测的都是大的血管,其血管的粗细及其远端血管的通畅度,常造成测量结果不是生理结果。
L-型钙通道阻滞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降压药。其不良反应除尼莫地平有头痛、腹泻外,其它药最多的是头痛、头晕,其次是水肿,多见于心以下低垂部位的踝部。除尼莫地平选择性的,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明显强于外周血管外,其余的几乎全部是扩张外周血管为主。因为尼莫地平扩张了脑血管微循环,所以只有头痛没有头晕。其头痛是因血管过度扩张造成的。这说明血管扩张会头痛。其它此类药物为什么有头痛又有头晕呢?那是因为有些血压高是由于脑供血不足机体代偿性升高的,脑循环没有得到改善,又扩张外周血管,加重了脑缺血。当然,还有一部分脑循环障碍引起高血压头晕的病人,由于头在心之上位,静脉靠重力回流。随着外周血液循环的改善,静脉压力的下降,脑动静脉压比值增大,到循环得到改善,眩晕也随之消失。反之,有些病人本来脑循环障碍代偿能力不好,加之平卧后心以下回心血量增加,心以上回心血量失去了重力优势,睡眠时心脏处于缓慢状态。造成了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加重,故形成了“脑血栓形成”。
说到这我想再次提起“小续命汤”。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川芎、赤芍、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组成。... ...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 ...取汗。功能祛风扶正。主治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等。”观其描述症状多不似“脑出血”。其中川芎一味,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川芎嗪有脑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治疗急性脑缺血。再就是麻黄,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其“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即是提纯去挥发油,以减少发汗作用。其麻黄碱,有较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引起精神亢奋、不安和失眠。还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而骨骼肌、冠状血管和脑血管舒张,增大脉压以增加血液循环量。与其它中药如:“黄芩”配合,应该没有太多的升压作用了。这样脑的动静脉压比值也随之增高,从而有效的改善脑循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
最近,一个患者因咳嗽来我门诊,拿了一个我自己配置的,具有“麻黄”“瓜蒌”的药丸,回去服用效果挺好。本来我告诉她,高血压、心脏病人不能用的。可因为她忘了那句话,正赶上她的婆婆咳嗽,于是就给了她的婆婆服用。没想到,她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婆婆,误打误撞的,吃了那个治咳嗽的药以后说:“吃了这个药心里很舒坦”。我后来想这个问题,应该是因为麻黄扩张了冠状血管,改善了心脏的收缩,所以改善了心脏供血。但由于保守,没有让她的婆婆继续服用。
(三)、大气压对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病人由于机体的调解能力差,在天气慢慢转凉进入晚秋、冬季或早春后血压逐渐升高。过去我也根据现代医学临床认为,冬季天冷,气候干燥,引起血管、气管收缩等。但好多病人所居住的环境气温并不是那么冷,不至于干预到体温的调节,乃至血管的收缩。而且在夏季,也会随着阴天、刮风病情有波动,中医常以阴阳邪气解释,一直未找到其物理性因素。此种现象是由于大气压力变化造成,冬季气压比夏季平均高出约11mmHg。而且短时间内大气压力也会有较大的波动。会造成周围循环的动静脉压比值减低或增高,进而造成微循环改变致使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比如:冬季大气压力增高,会减低动静脉压比值,造成微循环障碍进而升高血压,加重高血压患者病情,而低血压患者病情则会得到缓解。 阴天大气压降低,动静脉压比值增高,导致静脉相对淤血。影响了关节腔内的血液循环,致使一些关节痛的病人病情加重。静脉曲张的病人小腿憋胀等现象。低血压病人的病 情会得到缓解。
何谓气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赤”不单指血液,而是身体中所有红色物质,如:肌肉、心、肺、红细胞等。其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神经、激素、酶等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气血。
《病理学》指出“由于动脉输入量增多,致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含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其原因为动脉扩张。在中医此为阳。“静脉回的血液流受阻,血液在静脉和毛细血管淤积,致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似中医瘀血之一。这两种病理改变基本符合中医四诊观察到的病理改变。故血管扩张者为阳,收缩着为阴。静脉淤血时,局部毛血管扩张,造成一系列病理改变,故“血瘀之处必有浮阳”。血液循环快代谢旺盛的为阳,更有“气有余便是火”是因其血流代谢过于旺盛。血液循环慢代谢低下的为阴。更有“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肌肉、血管、血液为血,激素、神经支配气。中医脉诊,常以沉取有力无力辨虚实。数与不数辨寒热。浮与不浮辨表里。在外的为表在内的为里。休克病人告诉我们,为保证身体正常生命代谢,收缩外周血管,而维持心脑的功能。气血外达故脉浮,其因为身体在外的血管扩张引起,此时桡动脉血压的高低以及流利度可反映循环血量的多少,血容量少则无力多则有力。假如机体循环血量不足时外边血管会收缩,变为沉脉。为保证血液供应内脏血管相对充盈。当内有实证性病变时,神经气血专注病变内脏如循环血量尚可脉有力则为“外虚内实”。“食困”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机制。循环血量严重不足而无力则为“虚”。机体调解机制差,血管不收缩宽大为气虚。机体调解血管收缩到极点为血虚。脉之“表”为体内部血管相对收缩,外周血管相对扩张,逼血液向外周的表现。压力高为表实,压力低为表虚。循环血量过度充盈,全身血管全部保持较为扩张状态,则为表里具实。至于“虚阳外越”脉浮散,或为人体气之大虚不能收缩外周血管,加之循环血量不足,心脏奋力波动,以济微循环的结果。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又扩张,所以有“戴阳”“假神”之候。或为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反射调解机制失灵,造成的一种假象。外分泌腺及括约肌不能收摄,故汗、下。
古人立“三部九候”之法。是以候人体各处之血液循环功能。至于寸口诊法为全息神经功能反射之故也。“动脉”、“静脉”“神经”一词是古人所创,并非西医所为。阳主动,阴主静。“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是指之所以有动静脉的气血流动,是因为动脉的供血充足,夸张一点解释,要是动脉没有静脉的压力高,就不能说什么是动脉和静脉了。因为动静脉压比值正常,所以是最佳状态。“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是指动脉搏动太过而不正常,则影响到静脉,尤其是心脏一下的静脉,使之怒张。“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说静脉平而不怒张,动脉流畅有序,则神经系统才能很好的治理调解脏腑功能,以及大脑之“神府”发挥作用。动脉和静脉如果不相接续的情况时,就是到了气血衰亡的时候了。在这里要注意古人这句话时一反一正的。而且前面是“精神”后面是“精气”。“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动:静脉储藏血液,道了急迫的时候(循环量不足用血的时候),收缩可以增加回心血量。动脉血往外走,以发挥使诸多器官组织生理物质交换功能。“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物质为阴的血液少了,但心脏的功能仍然正常或很强,则脉搏或无力或细而快。循环血量正常或过多,心脏或神经血管收缩功能差,则脏腑气血的功能难以完成。在《生气通天论》中还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这大致就是说的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因腰脊不在高而在低,只有股骨头是下肢之高骨。
最后,我想重申一下,前面所试述的观点,或许会感到不符合中西医各理论体系的地方。我认为既然要中西医结合,就必须从中西医各自角度综合考虑,中西医相互解释的靶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另一个辨证系统里就会结合另一个靶点,所以会感觉到我说的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必须先理论结合,要想把中西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功底,学好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西医的基础课、桥梁课,然后有丰富的中西医临床理论经验总结及当代医学前沿的各种研究。用悟性互参中西医。当然我所说的观点,还需专家、学者、同道进一步拓展,延伸,临床验证,提出批评。
作者:王海超
曾在2009年时根据 《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思想,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西医临床,西医诊断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以及气象资料,总结发现大气压力的变化与人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整理。
首先,人生存在地球内。人就是地球的一部分,永远没有脱离我们地球母亲的怀抱,地球的各种变化都与人的生理病理息息相关。只不过人形成了个体,有了适应能力、代偿能力,正常情况下是感觉不到这种细微变化的。只有用仪器测量才能发现。但是在病态时候,不能适应和代偿地球的这种变化,则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加重病情。众所周知的大多是气温、湿度对人体的变化,这些人能感觉的道,也容易测量。但还有些变化人体察不到,常被忽视。例如:紫外线强度、大气压力等。在这里主要探讨大气压对于人体的影响。认为大气压力的不稳定,是造成人生病一重要因素。
(一)、大气压力对肺循环的影响
胸膜腔负压直接测量,只能测出胸膜腔与大气压的压力差。但这对“天人相应”的生理解释是远远不够的。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是:“(1)牵引肺,以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使其不致因肺回缩力而萎陷。(2)降低心房、腔静脉和胸导管内的压力,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我认为还有一个生理意义,是减少大气压力改变对心脏、腔静脉、胸导管的影响。
由于胸廓是由骨骼和软组织构成的,具有抵抗大气压的能力。使得胸腔内压力不受大气压改变而改变,下面是膈肌也可以抵抗大气大力的改变。只有气管及肺泡是与外界大气压相通的,大气压力改变会通过气道压迫肺内的微循环血管。假设大气压力增加10mmHg 由于肺静脉平均压为2mmHg,使得静脉增加了5倍的压强 , 但对于平均压为13mmHg的肺动脉来说,只增加了0.77倍的压强。 这个压强会直接导致动静脉比值减小,肺的微循环阻力加大,加重肺动脉压升高,肺淤血,肺毛细血管压也随之升高,导致肺泡、肺组织间隙中液体积聚,形成肺水肿。这是造成那些代偿能力差的肺心病及心衰病人冬季加重的原因之一。过去我也根据现代医学临床认为,冬季天冷 气候干燥 引起血管 气管收缩等,但好多病人所居住的环境气温并不是那么冷,不至于干预到人的体温调节。而且 在夏季也会随着阴天啊,刮风的 ,病情有波动。中医常以“阴阳”“邪气”解释,一直未找到其物理性因素。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常采用补脾益肺法,增加肺主气助心行血的功能,鼓舞正气,来增加对于大气压力改变的代偿。
(二)、大气压力对脑循环的影响
颅骨除一些进出颅内的小的血管神经孔洞外,最大的一个孔洞就是 “枕骨大孔”,下连颈椎,与椎间孔相对,形成了一个较为密闭,具有抵抗一定压力变化的空腔,颅腔内有脑,椎管内有脊髓,脑脊液在其周围循环,具有一定压力,据测定:“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O)。”“脑循环的灌注压为80~100mmHg,”脑的平均脉压为60~140mmHg,卧位肱动脉理想血压为80~120mmHg。脑脊液压与动脉压形成了一个压力差,动脉血压的高低可以影响到脑脊液压的变化,当大气压力增高时,处于相对密闭腔内的脑脊液压力,会随着大气对外周血的压迫而相应升高,只是我们临床上的测量是在升高后的大气压下测量,所以看不到这种生理改变。只能推理计算得出。当然,这种升高会随着机体的适应代偿能力抵消一部分,在此讲的是当机体病态失代偿时,由于大气压力的急剧变化增高,对颅内压的影响。由于升高的大气压力,用同样的压力 压迫全身外周动静脉血管,使外周血向颅内挤压,其中受波动相对最大的是静脉血管系统。造成动静脉压比值减低,进而造成微循环障碍致使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其关键原因是由于颅腔是一个密闭骨性腔道。脑与颅骨间存在一个较为恒定的高于大气压的脑脊液压力,使脑不受大气压力以及其他因素改变而改变。对颅脑压的改变除动脉血管外,只有颅脑以外的外周静脉血管压力,对大脑生理的改变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容易改变的。病理学上讲:“血流缓慢、停滞或产生漩涡等血液状态的改变均有利于血栓的形成。”中医唐宋以前,“脑中风”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金匮要略》之谓“络脉空虚,贼邪不泻”等。此处的“虚”就是应激代偿能力不足,此处的“邪”就是病理生理变化以及病后的状态。说道这我想到了“小续命汤”。方子中大多是些发越气血于外的药,为何发越气血于外可以治疗中风呢?观其组成基本为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成分。这两首方子治疗的太阳证伤寒、中风病中 “脉浮”。一般认为是身体外面这些在表的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情况,脉才出来了。这是气血于外的表现。麻黄汤、桂枝汤只是帮助这些气血外达。由此推来,“小续命汤”也有鼓舞气血外达,从而舒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血管压阻力,减少动静脉血向颅内挤压,从而加大了脑微循环血管前后阻力比值,从而改善脑部微循环,治疗脑中风。至于“补阳还五汤”大致也是以同样道理改善了脑部循环障碍,补阳还五汤更胜一筹的是大剂量用了黄芪,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具有强心,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降低血小板粘附力等运行气血的作用,而且黄芪还具有益气生发阳气于上的作用,这样其改善脑循环作用更有效。
现在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我在临床上经常从肝论治高血压取得了一定疗效,有些患者的确能把西药给停服了。但还有一部分患者疗效并不是很好。近来发现有些高血压患者的脉象并不是弦而有力的脉象,而是涩较无力的脉象。血压这么高为何脉摸起来无力呢?一个脉涩沉取较有力的年轻高血压患者让我找到了依据,这个患者血压145/110mmHg,血脂是正常参考值的3倍,其人肥白多脂。涩脉的这种脉形说明血液流动艰难,往来迟滞不畅。涩而无力说明桡动脉的血压并不是像弦而有力的肱动脉血压那么高。我们通常测量的都是肱动脉大血管的压力,血压固然不太受其血液粘稠度影响。究其原因是由于血液粘稠度增高,细小血管血流速度缓慢,微循环障碍造成的。机体升高血压是为了供给需要,是一个正常生理反应。我们通常测得的血压不是机体的生理血压。比如:原发性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通常的病变部位都是很细小的血管,大多不是肱动脉那样的大血管,而且肱动脉那样大的血管壁厚,没有其它原因是不会破裂的。这么细小血管中的血压会随着血液流动力学的改变而改变。通常我们说血压高容易造成脑出血,但是有些患者血压超过200mmHg也并未出现脑出血,有些患者血压不是太高也出现出血,当然我们也要排除一些原发病因素。还有些患者血压很高但是给他降下来却觉得难受不适应等缺血性症状。这不是由于压力不够,也不是由于颅压过低造成的。而是由于脑部微循环障碍缺血造成的。低颅压主要临床表现是头痛,而不是头晕。降低血压反而加重脑循环障碍。升高血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说到这,既然微循环障碍那么微循环以及细小血管的血压是多少呢?应该没有我们测量的肱动脉那么高,或许是一个正常生理血压吧。
国医大师邓铁涛 邓老,曾在“高血压病辨证论治的体会”一文中写道:“降压要合理,不能把血压降低与否作为疗效的判断唯一标准,而以治疗对象症候的改善以至体内阴阳相对平衡的恢复,作为判断疗效的依据。因临床上一些患者经治疗后血压暂时未降,但症候明显改善,则预后良佳;相反一些患者血压并不是很高,而症候险恶,则往往亦会出现中风等恶候。故应听其自然,合理缓降,总以症候改善,阴阳平调得到恢复为要。”我刚开始的时候看到此文不理解,但觉得很正确。后来经过临床思考,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冒然引用此文解释不当望邓老谅解。
民国名医张锡纯 立“论脑充血之原因之法”篇,阅读其文多似高血压病。现代医学有观点,人体三大重要器官心、脑、肾出现供血不足,会代偿性的引起血压骤然上升,随即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为病因未解除。张锡纯之脑充血证多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究其因由身体下部血管收缩导致气血上涌,故头胀头痛、头筋越起。但也有不是下身血管收缩引起的。其因为,脑循环障碍反射性保护引起的动脉血压异常增高,其多眩晕,但因其动脉压力过高,故又有头痛。晕者微循环障碍,痛者脉压高也。头筋越起,也说明静脉血管压力增高,造成动静脉压比值变小,相对的加重微循环障碍。故,张锡纯推之秦越人治虢太子尸厥,谓“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者,亦脑充血证也。我的理解:头为诸阳之会,上边的经络不通畅,使阳气不能通达脑络。下边又受到绑束般的反应,使之阴位生理功能失常。使得气血上涌。故高血压病人常头重脚轻。张锡纯重用牛膝为君药,引血下行以缓其标治其本。现代医学理论研究,牛膝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
当代医院常“经颅多普勒”测血流速度快慢,此不准确也。因为测的都是大的血管,其血管的粗细及其远端血管的通畅度,常造成测量结果不是生理结果。
L-型钙通道阻滞药,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降压药。其不良反应除尼莫地平有头痛、腹泻外,其它药最多的是头痛、头晕,其次是水肿,多见于心以下低垂部位的踝部。除尼莫地平选择性的,对脑血管的扩张作用明显强于外周血管外,其余的几乎全部是扩张外周血管为主。因为尼莫地平扩张了脑血管微循环,所以只有头痛没有头晕。其头痛是因血管过度扩张造成的。这说明血管扩张会头痛。其它此类药物为什么有头痛又有头晕呢?那是因为有些血压高是由于脑供血不足机体代偿性升高的,脑循环没有得到改善,又扩张外周血管,加重了脑缺血。当然,还有一部分脑循环障碍引起高血压头晕的病人,由于头在心之上位,静脉靠重力回流。随着外周血液循环的改善,静脉压力的下降,脑动静脉压比值增大,到循环得到改善,眩晕也随之消失。反之,有些病人本来脑循环障碍代偿能力不好,加之平卧后心以下回心血量增加,心以上回心血量失去了重力优势,睡眠时心脏处于缓慢状态。造成了脑的血液循环障碍加重,故形成了“脑血栓形成”。
说到这我想再次提起“小续命汤”。方由“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川芎、赤芍、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组成。... ...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 ...取汗。功能祛风扶正。主治中风卒起,筋脉拘急,半身不遂,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或神志闷乱等。”观其描述症状多不似“脑出血”。其中川芎一味,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川芎嗪有脑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治疗急性脑缺血。再就是麻黄,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其“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即是提纯去挥发油,以减少发汗作用。其麻黄碱,有较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作用,引起精神亢奋、不安和失眠。还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而骨骼肌、冠状血管和脑血管舒张,增大脉压以增加血液循环量。与其它中药如:“黄芩”配合,应该没有太多的升压作用了。这样脑的动静脉压比值也随之增高,从而有效的改善脑循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
最近,一个患者因咳嗽来我门诊,拿了一个我自己配置的,具有“麻黄”“瓜蒌”的药丸,回去服用效果挺好。本来我告诉她,高血压、心脏病人不能用的。可因为她忘了那句话,正赶上她的婆婆咳嗽,于是就给了她的婆婆服用。没想到,她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婆婆,误打误撞的,吃了那个治咳嗽的药以后说:“吃了这个药心里很舒坦”。我后来想这个问题,应该是因为麻黄扩张了冠状血管,改善了心脏的收缩,所以改善了心脏供血。但由于保守,没有让她的婆婆继续服用。
(三)、大气压对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病人由于机体的调解能力差,在天气慢慢转凉进入晚秋、冬季或早春后血压逐渐升高。过去我也根据现代医学临床认为,冬季天冷,气候干燥,引起血管、气管收缩等。但好多病人所居住的环境气温并不是那么冷,不至于干预到体温的调节,乃至血管的收缩。而且在夏季,也会随着阴天、刮风病情有波动,中医常以阴阳邪气解释,一直未找到其物理性因素。此种现象是由于大气压力变化造成,冬季气压比夏季平均高出约11mmHg。而且短时间内大气压力也会有较大的波动。会造成周围循环的动静脉压比值减低或增高,进而造成微循环改变致使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反应。比如:冬季大气压力增高,会减低动静脉压比值,造成微循环障碍进而升高血压,加重高血压患者病情,而低血压患者病情则会得到缓解。 阴天大气压降低,动静脉压比值增高,导致静脉相对淤血。影响了关节腔内的血液循环,致使一些关节痛的病人病情加重。静脉曲张的病人小腿憋胀等现象。低血压病人的病 情会得到缓解。
何谓气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赤”不单指血液,而是身体中所有红色物质,如:肌肉、心、肺、红细胞等。其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神经、激素、酶等系统。相互作用,形成气血。
《病理学》指出“由于动脉输入量增多,致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含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其原因为动脉扩张。在中医此为阳。“静脉回的血液流受阻,血液在静脉和毛细血管淤积,致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似中医瘀血之一。这两种病理改变基本符合中医四诊观察到的病理改变。故血管扩张者为阳,收缩着为阴。静脉淤血时,局部毛血管扩张,造成一系列病理改变,故“血瘀之处必有浮阳”。血液循环快代谢旺盛的为阳,更有“气有余便是火”是因其血流代谢过于旺盛。血液循环慢代谢低下的为阴。更有“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肌肉、血管、血液为血,激素、神经支配气。中医脉诊,常以沉取有力无力辨虚实。数与不数辨寒热。浮与不浮辨表里。在外的为表在内的为里。休克病人告诉我们,为保证身体正常生命代谢,收缩外周血管,而维持心脑的功能。气血外达故脉浮,其因为身体在外的血管扩张引起,此时桡动脉血压的高低以及流利度可反映循环血量的多少,血容量少则无力多则有力。假如机体循环血量不足时外边血管会收缩,变为沉脉。为保证血液供应内脏血管相对充盈。当内有实证性病变时,神经气血专注病变内脏如循环血量尚可脉有力则为“外虚内实”。“食困”现象可以证明这一点机制。循环血量严重不足而无力则为“虚”。机体调解机制差,血管不收缩宽大为气虚。机体调解血管收缩到极点为血虚。脉之“表”为体内部血管相对收缩,外周血管相对扩张,逼血液向外周的表现。压力高为表实,压力低为表虚。循环血量过度充盈,全身血管全部保持较为扩张状态,则为表里具实。至于“虚阳外越”脉浮散,或为人体气之大虚不能收缩外周血管,加之循环血量不足,心脏奋力波动,以济微循环的结果。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又扩张,所以有“戴阳”“假神”之候。或为大脑皮层及下丘脑反射调解机制失灵,造成的一种假象。外分泌腺及括约肌不能收摄,故汗、下。
古人立“三部九候”之法。是以候人体各处之血液循环功能。至于寸口诊法为全息神经功能反射之故也。“动脉”、“静脉”“神经”一词是古人所创,并非西医所为。阳主动,阴主静。“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是指之所以有动静脉的气血流动,是因为动脉的供血充足,夸张一点解释,要是动脉没有静脉的压力高,就不能说什么是动脉和静脉了。因为动静脉压比值正常,所以是最佳状态。“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是指动脉搏动太过而不正常,则影响到静脉,尤其是心脏一下的静脉,使之怒张。“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说静脉平而不怒张,动脉流畅有序,则神经系统才能很好的治理调解脏腑功能,以及大脑之“神府”发挥作用。动脉和静脉如果不相接续的情况时,就是到了气血衰亡的时候了。在这里要注意古人这句话时一反一正的。而且前面是“精神”后面是“精气”。“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动:静脉储藏血液,道了急迫的时候(循环量不足用血的时候),收缩可以增加回心血量。动脉血往外走,以发挥使诸多器官组织生理物质交换功能。“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物质为阴的血液少了,但心脏的功能仍然正常或很强,则脉搏或无力或细而快。循环血量正常或过多,心脏或神经血管收缩功能差,则脏腑气血的功能难以完成。在《生气通天论》中还有“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这大致就是说的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因腰脊不在高而在低,只有股骨头是下肢之高骨。
最后,我想重申一下,前面所试述的观点,或许会感到不符合中西医各理论体系的地方。我认为既然要中西医结合,就必须从中西医各自角度综合考虑,中西医相互解释的靶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另一个辨证系统里就会结合另一个靶点,所以会感觉到我说的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必须先理论结合,要想把中西医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功底,学好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西医的基础课、桥梁课,然后有丰富的中西医临床理论经验总结及当代医学前沿的各种研究。用悟性互参中西医。当然我所说的观点,还需专家、学者、同道进一步拓展,延伸,临床验证,提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