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将在2017年2月回归,这已经不是新闻了。但这绝不是一群老臣的深情回归这么简单。
今年5月18日,微软出售从诺基亚购买的功能机业务。而诺基亚也决定把品牌授权给了一家芬兰本地公司。微软找到的是FIH Mobile(鸿海旗下的富智康集团有限公司),诺基亚找到的是HMD。于是乎,这家叫做HMD的新创企业,将从2016年12月起依据包括品牌权益和知识产权授权的战略协议,在10年内运营诺基亚品牌的手机和平板电脑;而富智康则收购了诺基亚功能手机业务,将负责研发、制造和销售,包括明年开始推出的搭载安卓系统的诺基亚智能手机。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大致就是对诺基亚的各种情怀,以及双方合作推出N记手机未来能否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与苹果、三星以及我国的华为、O/V和小米等一争天下……我们会去猜测,N记的回归还有前景吗?时过境迁,90后甚至00后一代人是否还会在意这个陌生的品牌?同质化严重的智能手机市场是否还能允许这场“王子复仇记”的上演?
可是,这一众诺基亚和鸿海的老将决定重组队伍,就是为了重书历史、再续辉煌,了却诺基亚在他们心中的那份怨念吗?故事的情节有点简单了。
我们发现富智康和HMD背后都有一位大佬——鸿海(为了方便阅读将鸿海集团或者鸿海精密统称为鸿海)老板郭台铭的影子。
故事是从诺基亚重返舞台开始
原来,这家芬兰公司HMD Global的创始人叫陈伟良,他曾任鸿海旗下的富士康国际(后更名为富智康)董事长。陈伟良曾是郭台铭麾下一员大将,他2000年7月进入鸿海,曾任鸿海美国光通讯公司财务长、采购长等职务(要害部门)。2005年富士康国际成功赴海外挂牌之后,陈伟良远赴芬兰与诺基亚高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举家搬到芬兰),当时陈伟良与诺基亚总部多位高管关系相处融洽,为公司拿下了诺基亚海量订单。
2006年鸿海进入辉煌期,立下汗马功劳的陈伟良被郭台铭任命为富士康国际的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但是,随着2011年后鸿海代工的客户——诺基亚、摩托罗拉、LG、索尼爱立信、中兴通讯等企业业务的下滑,这位老兄独力难撑,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卸任富士康国际董事长一职(仅担任董事长顾问,任期为12个月),由公司常务董事童文欣接任。这之后的几年,半退休状态的陈良伟仍与郭台铭保持着紧密关系。
当2016年5月18日,富智康宣布以3.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微软的功能手机事业部时,老部下与老板之间的“新计划“已经开始了。
通过搜索的资料显示,鸿海与诺基亚合作成立的HMD Global公司,成立时间是2016年5月18日(时间好巧),注册地点在芬兰赫尔辛基。母公司为卢森堡私募股权基金Smart Connect LP。管理人为Jean?Francois Baril(前诺基亚资深副总裁)。公司创办人为陈伟良;总裁Florian? Seiche,曾担任宏达电子(HTC)欧非中东区的总裁,之后在微软移动部门任主管;CEO努梅拉,也是在诺基亚工作了22年的老将,2014年加入微软后担任移动设备事业部亚非和中东区副总裁;CMO 兰塔拉(2014~2015年曾任芬兰游戏公司 Rovio 的CEO),兰塔拉同样曾在诺基亚公司工作了14年。
一众诺基亚老将在挥别近三年后重新聚首。而他们的老友陈伟良,牵起了HMD、诺基亚与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企业——鸿海之间的红线。
目前,诺基亚已经确定将不会在HMD投资入股,但是诺基亚旗下的科技部门将会在HMD公司中拥有一个董事席位,这名董事的职责是确保该公司的产品在质量、外观设计、创新水平上,符合全球消费者对于诺基亚品牌的预期值。
之后的事情就好理解了,HMD新的安卓手机由诺基亚许可后全球销售,鸿海负责起生产和供应链,诺基亚从手机销售中收取品牌授权专利费用,三方共赢。
市场突破点呢?不妨这样分析,参考上述高官们的资历背景,新的游戏形式应该是这样的:欧美市场是诺基亚老将们原有的主战场,应该从芬兰突破,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再进入北美市场;在亚太,中国和印度无疑是重中之重,而鸿海未来一年的战略重点也将往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新厂)倾斜,曾经在宏达电子任职的HMD总裁Florian Seiche,有可能会将HTC(宏达电子)与HMD牵手在一起,双方利用鸿海在印度的新厂进行合作,甚至是采取双品牌策略(诺基亚主攻低端、HTC主攻高端)。在亚太市场狙击三星以及华为、O/V和小米等品牌。
接下来,似乎就该分析HMD明年二月份将推出的中低端型号D1C以及其他高端系列的智能手机了……但是,故事就这么简单吗?
第一个王炸来了
郭台铭近几年来的一系列投资,是将一张一张关键的牌抓在手里。现在牌面已经慢慢摊开,诺基亚回归的背后是HMD和富智康的联手,如果这是牌局中郭台铭打出的“一对A”,后面还有大牌。
王炸,则握在了郭台铭和诺基亚以及另一个神秘牌友的手里。
郭台铭费了这么多心血和力气,只是要做诺基亚品牌的智能手机吗?绝—不—是!
要了解这位大佬的布局,就要从鸿海几年前与苹果的合作,以及后来与三星的角逐,直到鸿海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全球收购动作(包括收购夏普液晶)谈起。
作为苹果公司全球最大的代工厂,鸿海曾经风光无限。据鸿海公开财务数据,从2007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苹果产品全球的热卖也成就了鸿海的辉煌,而鸿海营收的40%已与苹果息息相关。但是随着2011年开始,鸿海收到的苹果订单逐年减少,尤其2013年一季度iPhone5销售迅速下滑,当季营收同比竟下滑了19.21%。
实际上在2012年底,郭台铭就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这个选择曾让他与之前离职的程天纵(鸿海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发生过矛盾,就是代工业务是否作为未来的战略。如果继续依靠苹果,有可能唇亡齿寒;如果多方面发展,有可能趟出一条新的出路。于是,在继续维系苹果公司的战略合作之外,鸿海开始了新的探索----即去苹果化。
这之后,我们看到郭台铭将苹果手机的代工业务从鸿海国际转移到另一事业群IDPBG中;看到了2013年郭台铭与小米董事长雷军、郭台铭长子郭守正与乐视网CEO贾跃亭频频接触洽谈的消息;我们看到鸿海在2013年6月宣布与Mozilla(美国谋智网络)签约,携手打造Firefox(火狐)OS生态体系……
那两年,程天纵、陈伟良、钟依华等重臣先后离开,鸿海既要保住iPhone订单又要去苹果化,既要顶住来自三星在消费电子市场的压力又要加强与小米乐视等体量弱小的大陆企业合作。63岁的郭台铭,做出了一系列业务整合、公司合并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