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教育吧 关注:35贴子:137
  • 0回复贴,共1

看完这些,90%的家长都不敢说自己是合格的父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教育孩子这件事,很多粑粑麻麻都颇有心得。比如有家长说,孩子要放养,要圈养,要富养,要穷养...
其实不管是怎么养孩子,做父母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而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很多生活习惯、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等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正所谓:育儿心经看了不少,孩子依然教不好。可是你确定每一次真的看懂了吗?还有下面这些技能你真的get✔到了吗?
-1-
相信孩子
  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多次尝试。
  当孩子已经掌握某项技能或他能够独立完成某件事时,以后就应该坚持让孩子自己做。
  孩子能够自己走路了,那么粑粑麻麻就不应该再继续抱他;
  孩子能够自己吃饭了,不管他吃得多糟糕,弄得多脏,粑粑麻麻都不应该再继续喂他;
  孩子的惰性要从小就戒除,虽然一开始让孩子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说自己吃饭的时候会弄得衣服很脏,饭桌,地板都很邋遢,但这些都是暂时的,比起当孩子五六岁还要喂饭、六七岁还不愿意自己走路来说,会轻松很多的。
  经常要给孩子说的话是:
  我相信你,你自己可以做到的!(如果孩子很小,一定要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
  一句简单的“我相信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我们都需要从他人的肯定中找到一份存在感和满足感,尤其是亲人的信任,小孩子内心简单,一句对他鼓励的话,胜过一堆糖果的甜,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会不断开始新的努力尝试,带给你更多惊喜。
-2-
鼓励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宝贝在成长过程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学习难题,这都是孩子一生中将会面对的困难和挫折,而孩子每踏出一步都需要粑粑麻麻的坚持和鼓励,鼓励孩子更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断地挑战和跨越每一个障碍。
虽然在孩子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情绪问题,但也不需对其过度紧张。当你的孩子在外界交往或者其他事情上表现出害怕或者害羞时,仅仅对孩子说不要害怕,不要害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最好的做法是:认同孩子的感受,并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告诉孩子,你也曾经历过同样的感受,这就是你给孩子的同理心,表示理解孩子此刻的心情。
面对孩子遇见问题时我们应该要做的事:
  1、用同理心的心态去倾听
  2、鼓励孩子自己找出解决方案
3、解决完毕,引导孩子放下
孩子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失败,但是没关系,可以鼓励孩子再来一次。这样我们从小培养出的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抱怨者和受害者。
-3-
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
为别人着想这句话太抽象了,孩子很多时候是没办法理解的,父母能做就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教会孩子什么是“换位思考”,什么是“为别人着想”。
如果在地铁上你与孩子并肩同坐,此时上来一位老奶奶,你可以为老奶奶让座,或者轻声询问孩子:“宝贝,我们把座位让给这位奶奶好吗?”等孩子点头同意后把孩子抱在自己腿上,为老人让座。
如果你家里有保姆,你更应该做出榜样。用态度和行动告诉孩子: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人都值得尊重和善待。
总之,要让孩子明白:他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除了粑粑麻麻和家人,其他人都不可能围着他们转,迟早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大人,会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自私的人,那么粑粑麻麻就应该从小为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孩子做一个善良,会换位思考的人。
-4-
建立一个持久的家庭规矩,并将其严格贯穿下去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们希望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受到太多的束缚,愿孩子可以快乐健康地成长,但是慢慢地你会发现没有规矩的家庭教育会演变成为对孩子的纵容,只有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理性的约束,才能让孩子茁壮地成长。
★对于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这件事...
现在无论是在商场、餐馆还是在地铁公交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小孩拿着电子产品玩游戏的身影。与此同时,很多孩子也早早地戴上眼镜,成为了低视力一族。其中导致孩子近视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孩子经常看电视,玩电子产品,坐姿不正确,没有好好保护眼睛以至于视力不断加深,最后不得不戴上厚厚的镜片。
电视电脑对孩子来说是吸收新事物的一个渠道,但是不能让孩子对其依赖,沉迷于网上的"虚拟世界",这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粑粑麻麻可以尝试给孩子制定看电视和玩电脑的固定时间。
★对于孩子的礼貌和言行举止这件事....
家教这件事一直都是必须从小抓起的。一个学习成绩一般,但有礼貌很懂事生活能力强的小孩,比一个学习成绩优秀,但不懂事很没礼貌生活能力差的小孩,日后将在人生事业中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家长要督促孩子养成好的人格修养,并且以身作则。
表扬小孩,一定要表扬他的行为修养。而不是一直夸她的外貌或成绩。随时提醒他,你的外貌和学习成绩和自己的行为举止匹配吗?
-5-
对孩子的要求选择性满足
让孩子自己做出与年龄相符合的选择,粑粑麻麻在面对孩子一些无厘头的要求时要学会对孩子说“不”、“不可以”。
当孩子每看到一个新鲜有趣的玩具就想买的时候,粑粑麻麻就要注意了,让孩子选择一个比较喜欢的玩具,让孩子自己做主,并且告诉孩子选择了就不能后悔。要知道,孩子小时候做的选择越多,就越有主见,将来做选择的能力也就会越强,对孩子形成独立判断思维和建立自信心非常有帮助。
当然,有时候面对孩子索要东西达不到而哭闹和尖叫时,我知道很多父母都很难拒绝,但请记住,你是成年人,深呼吸,保持平静。
例如:
1、我知道你很生气。但是我们不可能总是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2、哭不能改变我的决定。你要冷静下来。
孩子:(哭闹着要泰迪熊或者玩具):我想要它!我想要它!我想要它!给我买它!给我买它!我想要它!
父母:(冷静温柔地)不管你怎么闹,你都得不到它的。你可以哭,我会等的。
-6-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对孩子发脾气
  很多宝妈经常抱怨说:“我的孩子经常故意捣蛋,说他也不听,不发脾气不行!不过现在发脾气也没用了,他还是不听……”
  在这里,小编想要提醒各位粑粑麻麻:发脾气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最多也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孩子更多可能会因为你经常的脾气暴走而变得爱撒谎、更捣蛋、没教养、脾气坏,或者变得懦弱、没主见、冷漠……
其实对孩子发脾气就像钉钉子,事后跟孩子说声对不起,感觉事情就过去了。但糟糕的是这会给孩子带来长期不好的影响。
当你发现孩子屡教不改时应该善于利用一些小技巧让孩子知错,让孩子不再犯,比如不给孩子糖吃或者不带孩子去玩,父母要做的不是树立“威严”,也不是让孩子害怕自己,而是要教会孩子怎么做,怎么改,怎么不再犯错。
当你是因为自己的情绪不好而把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时,父母就应该反省:这样做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这样做会不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发脾气前,先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暴脾气成为恐吓孩子的唯一工具,不要让孩子怕你。
-7-
不要将自己的梦想放在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送孩子学才艺是为了“圆梦”,具体说来是圆自己的梦。孩子的人生应该由他们自己做主,父母只能辅助、引导。
在很多事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家长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家长受自己期望的影响会不断地督促孩子去做事情,去努力,有的孩子调节得好,会舒缓自己内心的压力,有的孩子调节的不好就会走上歧路,而且一旦到了青春期,孩子会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家长的亲子关系也面临危机。
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梦想,让孩子勇敢向前奔跑,粑粑麻麻能做的就是多跟孩子聊聊他的梦想,畅想一下未来会发生什么,听听他对梦想蓝图的描绘,从孩子的理想中,教孩子制定一个个小目标,引导孩子一步步更靠近自己的梦想。
-8-
给孩子灌输家庭责任感
当孩子可以独立做一些事情之后,作为父母的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做一些家务了。
比如让宝贝把自己吃完的碗放到洗碗盆,比如说把自己的书桌收拾干净整齐,比如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固定的位置,比如让孩子参与全家每周一次的大扫除...
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就会把做家务当成一种乐趣和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反之如果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而让他“十指不沾阳春水”,这样更有可能会养成孩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
-9-
让孩子学会感恩
  确保孩子懂得感恩的最好办法就是确保它已经得到很多他“真正需要的东西”:你的时间,你的爱,你的情感;和很少的一些他“想要”的东西:玩具、糖果等等。
感恩是“优秀人格”的基础。
养成这个习惯,礼貌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的孩子都应该被训练成能脱口而出“谢谢”的人,每当他们被给予礼物或是受到帮助的时候,都应该发自内心地说:“谢谢”。
我知道在家庭成员之间说谢谢不是中国的传统,然而,家是第一教室,父母是最重要的老师。如果你忽略了培养这个好习惯,你就限制了孩子未来成功的机会。
-10-
不妨对孩子多点甜言蜜语
  我们不是不会教孩子,而是不知道怎么与孩子沟通。
  很多父母都说过下面这些话:
你今天怎么又被老师投诉了?
你再这样,麻麻不要你了!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算了算了,你洗不干净,别帮倒忙了!
你这次怎么考得这么差!
麻麻没有你这个小孩!
换位思考一下,作为大人的我们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会觉得难受吗?如果连一个大人都没办法接受的语气,试问一个小孩又怎么接受得了?
想要让孩子理解你,认可你,不妨大大方方表示你对孩子的爱和关心,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
比如换一下说话的方式:
你今天玩得怎么样?
我一直在你左右。
我为你骄傲!
谢谢你帮我!
没关系,找出考不好的原因,下次我们一起努力
我爱你。
父母的爱,呵护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有时候换一种表达方式可能会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关心孩子,可以缓解孩子的不愉快情绪,扫除阴霾;赞赏孩子并与之分享喜悦,他也会为自己的每一次进步更加努力...
记住:你就是孩子反复练习的榜样,你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孩子也会反过来爱你。


1楼2017-01-22 09: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