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个文章,《该把机器人定律用于我们的智能手机了》。恰巧我自己这两天也把多年的老手机换成了智能手机。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现在智能手机的功能之强大确实让我惊讶,而且也很不习惯,比如手机总能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然后蹦出来滴答声告诉我周围哪里有公厕,哪里有书店,哪里可以买到冷饮。这不能不让我有一种时时刻刻被监视着的感受,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不安全的焦虑感。
于是我想我们应该真正理智的想一想了,我们不做标题党,也不为哗众取宠,也不借题炒作什么。我们冷静客观的用理智想一想,是不是真“该把机器人定律用于智能手机了”?
回顾历史,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对被机器统治的焦虑就没有停止过,反对和砸烂机器的声音,行为乃至“革命运动”都不绝于书,都在反复发生。机器虽然是人的创造物,但在很多地方强于人,依赖人的能力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机器可能只需要一天就能完成,这样的事情从工厂的生产线到建筑工地再到各种实验室里,乃至于整个人类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如此。人类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变得如此渺小,以至于在失去“万物之灵”的自信心,产生了对机器的自卑感。
机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也让我们成了机器的“附庸”,“庄公梦蝶乎?蝶梦庄公乎?”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说不清的事情。不过《该把机器人定律用于我们的智能手机了》这个文章中传递的信息更多的不是对机器的不信任,而是对机器背后的“人”的不信任,这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机器不过是个“幌子”,“接口”、“替罪羊”和“题材”罢了。这个文章给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什么意义,特别是没有新意。
我是人,而且我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是个人。这好像是废话,但却常常被忽视。在这里我们还是按文化惯例泛指一个人叫他张三,张三作为人,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可以说肯定是渴望被理解,被关心,被“爱”的!但大家想一想,被关心,被理解和“被爱”之类的前提是不是要让别人知道你?要让别人了解你?张三如果根本就不让别人知道他,不让别人了解他,别人可能关注,理解和“爱”张三吗?不可能!对不对?
我们为什么不满足于“手机”而是要“智能”手机?从人的天性上讲,目的就是“让手机(或者机器)更懂你”,我们赐予机器智慧,目的就是为了让机器更懂“张三”,更“懂你”。也就是从根本上讲,这也是来源于我们的人性,来源于我们需要和渴望被关怀,被理解,被“爱”的天性的东西,是我们人性和天性的自然延伸。
“让某某更懂你”已经成了智能产品生产者最常用的广告语之一。是很能打动人心的“口号”。特别是这个“人情冷漠”的时代,显然会让一些人“移情别恋”的。张三和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被关怀,被理解,被“爱”,所以才有了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未来的手机为了“更懂你”,会监视张三的一举一动。举个例子,虽然不太斯文但绝非妄言的例子,未来,张三放个屁智能手机都会知道,并且会对张三放出来的“屁”做精确的分析,如果发现异常,还会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张三的医生。
张三放个屁属于不属于个人隐私?好像属于吧?个人隐私被侵犯会不会带来不安全感?一般会带来吧?现在智能手机突然发出声响告诉我周围有个网吧都让我很不习惯,甚至“吓一跳”。如果连“放屁”都被监视?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但毫无疑问,未来的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会监视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无数科学家和资本家,无数的人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些人也常常被我们尊重,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而且,当张三放个屁都会被详细分析以确定张三是否健康时,这是什么?这是“关怀和爱”啊!而且是“大爱”!现在的父母和爱人都做不到的“大爱”。
人性永存,“大爱无敌”,所以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属于“更懂你”,乃至于“更爱你,更宠你
”的智能手机的。今天,有很多人爱护动物胜过爱护人本身,甚至有人为了“爱狗”而对“人”大打出手。现在,有很多人迷恋于电脑、网络和手机,已经冲击了原有的人际关系,甚至影响了家庭稳定。一样的,未来,恐怕会有很多人“爱手机”更胜于“爱人类”。要知道,不需要多久,智能手机就会比小狗小猫这样的宠物“更可爱”,更“通人性”,更“宠你”,更“懂你”,更会“讨你欢心”,甚至在这些方面比你的情人和爱人做的还要好。
对于绝大多数人,很显然不会反对有什么东西“更懂,更爱,更宠”他的,这是人性,是天性。无法避免也无可厚非。让我们不安甚至愤怒的是其背后的“商业行为”。其实,我们也不是对“商业行为”感到不安和愤怒,我们依赖商业行为而生活,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如果全部商家都突然关门了,用不了一周,恐怕就会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末日”是什么滋味的。我们无法容忍的是“过度商业行为”,是我们信息的“滥用”。是信息的“泛滥成灾”。
理智的说,智能手机分析张三的一举一动,从放的屁到洗澡水再到脱落的皮屑,然后分辨出张三的健康可能出了问题,并及时提醒张三的医生注意到,这不会让张三感到不高兴,反倒会给张三带来更多被关爱的安全感。但如果智能手机还把这些信息告诉张三的健康保险公司,显然就是另一回事了。前者是“爱”,后者在张三看来,很可能就属于“背叛”了。这些不是什么“大道理”,也不是什么“新道理”。而是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事实。
被背叛会引起不安全感乃至愤怒,这很久以来就已经如此,并不是因为有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了我们才对背叛和不忠感到不安和愤怒的。当然,因为对人类的认同感,我们对机器的背叛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机器的背叛可能会引起更复杂和更强烈的情感反应。
但如果说到我们讨厌背叛和不忠,那么显然,这点对智能手机和其本后的人工智能而言,恐怕是“优势”而不是“弊端”。因为大家只要冷静理智的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如果智能手机在忠诚得分上是一百的话,人恐怕连十都没有。如果我们让智能手机变忠诚的难度是一的话,要让人忠诚,恐怕难度会超过一千也不止。
智能手机固然可能“背叛”你,但你身边的人呢?是不是就绝对忠诚可靠?呵呵呵,恐怕很快大家就能反应过来,如果自己的手机不可靠的话,人这个物件更不靠谱。这就是事实,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往往会把人类或者自己“心中的魔鬼”委过于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机器,但仍然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永远也改变不了。人们追求忠诚和安全的结果必然是让智能手机和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更有优势,发展更快,人们对其的需要更迫切,更不可阻挡。
作为人当然是有人类认同感的。我们对智能手机和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患上“恐怖症”,不但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同类的不信任,还有一个人类同类的“认同感”在里边。我们不把机器认为是“我们”,而是把智能手机认为是连“他们”都不如的“它们”,但在认同感上,除了“我们”和“他们”之分,还有“我的”和“他的”之别。智能手机虽然不是“我们”,但是是“我的”。其他人虽然是“我们”,但是是“他的”。
就已有的历史经验来讲,就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我的”都是会在最终战胜“我们”。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延伸下去的话——我们也找不到理由说这个趋势不会延伸下去,那么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作为“我的”,最终一定会战胜“我们”。
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最要命的缺陷就在这里了,我们必须要清楚,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的要命缺陷就是;机器人定律只体现了“我们”,没有解决“我的”。甚至都没涉及“我的”这个层次。而“我的”是“我们”的基础。没有“我的”这个认同感,就不会有“我们”这个认同感可言。
从这一点上讲,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只是一种“幻觉”,一定会失败,会破灭的“幻觉”。我不想完全否认,也无法完全否认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它们”(就是机器人)的奴隶。事实上,今天有很多人已经是机器的“附庸”了。但靠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是必然要失败的。
而且,至少现在就客观事实而言,所谓“机器人”,所谓“人工智能”或者智能手机会伤害我们,恐怕是“被害妄想”的成分远多于属于理智思考的成分。人类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的“灵性”,也就是理智告诉我们,人类不可以狂妄自大,但也不需要妄自菲薄。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就是一台“机器”,人就是这个宇宙的法则创造的“生物大分子复合机器”,我们就是大自然耗费了上百亿年创造的最杰出的机器。“我们”这种机器潜力还很大,甚至可谓潜力无穷。大自然创造了我们,然后我们必将创造“它们”,我们已经赋予它们更强的能力,未来还会赋予它们更强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在其中获得升华,变得更强大,走的更远。
对机器和人工智能的恐惧与被害妄想并不属于我们灵性的一部分,反倒是约束我们灵性的枷锁。理性和科学曾经把我们从中世纪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今天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现在,我们仍然在挣脱各种枷锁的“路上”,包括挣脱对机器和人工智能的恐惧与被迫害妄想这样的枷锁的“路上”。未来,当我们挣脱了更多的枷锁后,我们的灵性一定会让我们更加稳固的高居“万物之灵宝座”。
就说这些吧,大家参考。
于是我想我们应该真正理智的想一想了,我们不做标题党,也不为哗众取宠,也不借题炒作什么。我们冷静客观的用理智想一想,是不是真“该把机器人定律用于智能手机了”?
回顾历史,从工业革命开始,人们对被机器统治的焦虑就没有停止过,反对和砸烂机器的声音,行为乃至“革命运动”都不绝于书,都在反复发生。机器虽然是人的创造物,但在很多地方强于人,依赖人的能力一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机器可能只需要一天就能完成,这样的事情从工厂的生产线到建筑工地再到各种实验室里,乃至于整个人类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是如此。人类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变得如此渺小,以至于在失去“万物之灵”的自信心,产生了对机器的自卑感。
机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也让我们成了机器的“附庸”,“庄公梦蝶乎?蝶梦庄公乎?”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说不清的事情。不过《该把机器人定律用于我们的智能手机了》这个文章中传递的信息更多的不是对机器的不信任,而是对机器背后的“人”的不信任,这更多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事。机器不过是个“幌子”,“接口”、“替罪羊”和“题材”罢了。这个文章给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没什么意义,特别是没有新意。
我是人,而且我相信大家也和我一样是个人。这好像是废话,但却常常被忽视。在这里我们还是按文化惯例泛指一个人叫他张三,张三作为人,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可以说肯定是渴望被理解,被关心,被“爱”的!但大家想一想,被关心,被理解和“被爱”之类的前提是不是要让别人知道你?要让别人了解你?张三如果根本就不让别人知道他,不让别人了解他,别人可能关注,理解和“爱”张三吗?不可能!对不对?
我们为什么不满足于“手机”而是要“智能”手机?从人的天性上讲,目的就是“让手机(或者机器)更懂你”,我们赐予机器智慧,目的就是为了让机器更懂“张三”,更“懂你”。也就是从根本上讲,这也是来源于我们的人性,来源于我们需要和渴望被关怀,被理解,被“爱”的天性的东西,是我们人性和天性的自然延伸。
“让某某更懂你”已经成了智能产品生产者最常用的广告语之一。是很能打动人心的“口号”。特别是这个“人情冷漠”的时代,显然会让一些人“移情别恋”的。张三和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被关怀,被理解,被“爱”,所以才有了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未来的手机为了“更懂你”,会监视张三的一举一动。举个例子,虽然不太斯文但绝非妄言的例子,未来,张三放个屁智能手机都会知道,并且会对张三放出来的“屁”做精确的分析,如果发现异常,还会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张三的医生。
张三放个屁属于不属于个人隐私?好像属于吧?个人隐私被侵犯会不会带来不安全感?一般会带来吧?现在智能手机突然发出声响告诉我周围有个网吧都让我很不习惯,甚至“吓一跳”。如果连“放屁”都被监视?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但毫无疑问,未来的手机(或者其他智能设备)会监视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无数科学家和资本家,无数的人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些人也常常被我们尊重,甚至就是我们自己。而且,当张三放个屁都会被详细分析以确定张三是否健康时,这是什么?这是“关怀和爱”啊!而且是“大爱”!现在的父母和爱人都做不到的“大爱”。
人性永存,“大爱无敌”,所以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属于“更懂你”,乃至于“更爱你,更宠你
”的智能手机的。今天,有很多人爱护动物胜过爱护人本身,甚至有人为了“爱狗”而对“人”大打出手。现在,有很多人迷恋于电脑、网络和手机,已经冲击了原有的人际关系,甚至影响了家庭稳定。一样的,未来,恐怕会有很多人“爱手机”更胜于“爱人类”。要知道,不需要多久,智能手机就会比小狗小猫这样的宠物“更可爱”,更“通人性”,更“宠你”,更“懂你”,更会“讨你欢心”,甚至在这些方面比你的情人和爱人做的还要好。
对于绝大多数人,很显然不会反对有什么东西“更懂,更爱,更宠”他的,这是人性,是天性。无法避免也无可厚非。让我们不安甚至愤怒的是其背后的“商业行为”。其实,我们也不是对“商业行为”感到不安和愤怒,我们依赖商业行为而生活,在今天这个世界上,如果全部商家都突然关门了,用不了一周,恐怕就会让我们感受到“世界末日”是什么滋味的。我们无法容忍的是“过度商业行为”,是我们信息的“滥用”。是信息的“泛滥成灾”。
理智的说,智能手机分析张三的一举一动,从放的屁到洗澡水再到脱落的皮屑,然后分辨出张三的健康可能出了问题,并及时提醒张三的医生注意到,这不会让张三感到不高兴,反倒会给张三带来更多被关爱的安全感。但如果智能手机还把这些信息告诉张三的健康保险公司,显然就是另一回事了。前者是“爱”,后者在张三看来,很可能就属于“背叛”了。这些不是什么“大道理”,也不是什么“新道理”。而是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事实。
被背叛会引起不安全感乃至愤怒,这很久以来就已经如此,并不是因为有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了我们才对背叛和不忠感到不安和愤怒的。当然,因为对人类的认同感,我们对机器的背叛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机器的背叛可能会引起更复杂和更强烈的情感反应。
但如果说到我们讨厌背叛和不忠,那么显然,这点对智能手机和其本后的人工智能而言,恐怕是“优势”而不是“弊端”。因为大家只要冷静理智的想一想就不难发现,如果智能手机在忠诚得分上是一百的话,人恐怕连十都没有。如果我们让智能手机变忠诚的难度是一的话,要让人忠诚,恐怕难度会超过一千也不止。
智能手机固然可能“背叛”你,但你身边的人呢?是不是就绝对忠诚可靠?呵呵呵,恐怕很快大家就能反应过来,如果自己的手机不可靠的话,人这个物件更不靠谱。这就是事实,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这一点,往往会把人类或者自己“心中的魔鬼”委过于智能手机或者其他机器,但仍然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永远也改变不了。人们追求忠诚和安全的结果必然是让智能手机和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更有优势,发展更快,人们对其的需要更迫切,更不可阻挡。
作为人当然是有人类认同感的。我们对智能手机和其背后的人工智能患上“恐怖症”,不但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同类的不信任,还有一个人类同类的“认同感”在里边。我们不把机器认为是“我们”,而是把智能手机认为是连“他们”都不如的“它们”,但在认同感上,除了“我们”和“他们”之分,还有“我的”和“他的”之别。智能手机虽然不是“我们”,但是是“我的”。其他人虽然是“我们”,但是是“他的”。
就已有的历史经验来讲,就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我的”都是会在最终战胜“我们”。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延伸下去的话——我们也找不到理由说这个趋势不会延伸下去,那么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作为“我的”,最终一定会战胜“我们”。
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最要命的缺陷就在这里了,我们必须要清楚,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的要命缺陷就是;机器人定律只体现了“我们”,没有解决“我的”。甚至都没涉及“我的”这个层次。而“我的”是“我们”的基础。没有“我的”这个认同感,就不会有“我们”这个认同感可言。
从这一点上讲,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只是一种“幻觉”,一定会失败,会破灭的“幻觉”。我不想完全否认,也无法完全否认未来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成为“它们”(就是机器人)的奴隶。事实上,今天有很多人已经是机器的“附庸”了。但靠阿西莫夫机器人定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是必然要失败的。
而且,至少现在就客观事实而言,所谓“机器人”,所谓“人工智能”或者智能手机会伤害我们,恐怕是“被害妄想”的成分远多于属于理智思考的成分。人类是万物之灵,万物之灵的“灵性”,也就是理智告诉我们,人类不可以狂妄自大,但也不需要妄自菲薄。从本质上来讲,我们就是一台“机器”,人就是这个宇宙的法则创造的“生物大分子复合机器”,我们就是大自然耗费了上百亿年创造的最杰出的机器。“我们”这种机器潜力还很大,甚至可谓潜力无穷。大自然创造了我们,然后我们必将创造“它们”,我们已经赋予它们更强的能力,未来还会赋予它们更强的智慧,同时,我们也在其中获得升华,变得更强大,走的更远。
对机器和人工智能的恐惧与被害妄想并不属于我们灵性的一部分,反倒是约束我们灵性的枷锁。理性和科学曾经把我们从中世纪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创造了今天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现在,我们仍然在挣脱各种枷锁的“路上”,包括挣脱对机器和人工智能的恐惧与被迫害妄想这样的枷锁的“路上”。未来,当我们挣脱了更多的枷锁后,我们的灵性一定会让我们更加稳固的高居“万物之灵宝座”。
就说这些吧,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