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玛娅吧 关注:140贴子:13,343
  • 3回复贴,共1

降临。《你一生的故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01-25 21:13回复
    作者:改之理zcw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684038/answer/1424920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不过话又说回来,语言影响认知这个假说,到底靠谱不靠谱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靠谱的,虽然这种影响远不如电影里艾米亚当斯体验的这么大。
    至少有三个领域可以体现到语言对认知的影响:
    颜色
    方向
    时间
    不同语言对颜色、方向、时间的处理具有显著的,可以识别的差异。拿时间来说,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基础色彩的词汇量,有的语言被迫识别出更多的颜色,有的语言则更加单调。俄语就比英语具有更多的基础色彩的词汇量,因此俄国人就比英国人更加能辨认相近的色彩,这就是语言影响认知的典型例子。
    不过我们这里说的则是时间。一是因为,七肢桶和人类的认知差别,正好是关于时间的;二是因为,我要介绍一篇经济学的文章,正好是关于时间的。
    这篇发表在AER上的文章(Chen,2012)已经很有名了。不过我不介意再介绍一遍。
    这篇文章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语言对时态的运用有强弱之分,说强时态的语言的人认为未来更遥远,并且对时间有更准确的概念,因此储蓄的更少,同时也更多的进行对未来不利的不健康的行为,如抽烟等。
    我们中国人是高储蓄的,同时我们也是一个弱时态的语言使用者。拿《百年孤独》第一句话来说: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文学评论家会说,这是人类最好的文字,它让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混合在了一起。
    然而我们中国人,如果不是特意去留意,根本体会不出来。这个翻译甚至让人有点不适应,尤其是“将会”的使用。
    英国人说:it rained yesterday
    中国人可以说:昨天下雨
    英国人说:it is raining today
    中国人可以说或:今天下雨
    英国人说:it is going to rain tomorrow
    中国人可以说:明天下雨
    英国人崩溃了。
    当然,中国人也可以说,昨天曾经下雨,今天正在下雨和明天将要下雨。但是时态对他们来说不那么重要,因此汉语是弱时态的国家,而英国则可以称为强时态的国家。
    这种时态的不同怎么影响人的认知呢?
    这其实就和七肢桶与人类的差别一样。一个弱时态的人,过去、现在、未来没有分得那么清楚,他就更有可能作为全局来考虑,如果今天消费和明天消费都是一样的,储蓄在明天带来更大的消费,干嘛不储蓄?而一个强时态的人,会想,明天消费量即使更多,我宁可今天就消费,今朝有酒今朝醉。
    所以,一个弱时态的人,更接近七肢桶那种并举的时间观,而一个强时态的人,则更接近普通人类的时间观。
    作者告诉我们说,语言影响储蓄率至少通过两个渠道:
    1、对时态的强调,使得未来变得更加遥远了,从而消费者更加不耐时间,因此储蓄更少了。
    2、对时态的强调,使得人们对时间有了一个更加精确的信念,从而消费的timing更加重要,这使得储蓄减少。
    作者根据不同语言网络上天气预报时使用的语言,来区分了强时态和弱时态的语言,然后以此研究语言对储蓄率的影响。
    这里遇到的问题是,语言的不同也许并不是储蓄率不同的真正原因,而是反映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其他差异。作者通过控制国国家、家庭等层面的个体特征来识别真正的因果关系。
    作者第一组回归的采用的是WVS的数据: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563b04797af92de35a8ee4d06993112_b.png" data-rawwidth="625" data-rawheight="6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5"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563b04797af92de35a8ee4d06993112_r.png">作者采用的是固定效应probit模型,被解释变量是当年是否有储蓄,核心解释变量是是否为强时态语言的虚拟变量strong FTR。作者采用的是固定效应probit模型,被解释变量是当年是否有储蓄,核心解释变量是是否为强时态语言的虚拟变量strong FTR。
    第一列只控制了年龄和性别这种不能改变的个体特征,此时强时态对是否储蓄的几率比影响系数为0.4,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
    第二列加入了法律起源、第三列加入了GDP增长率、失业率、真实利率、产权保护指数等国家层面的影响储蓄率的其他因素。
    第四列加入大陆的虚拟变量。
    第五列加入了两个反映社会资本的变量,一个是信任程度,一个是家庭的重要程度,都是基于家庭层面的调查,但是进行了国家层面的加总。
    第六列加入了一个国家说本家庭语言的占比和说强时态语言的占比。
    可以看到控制了以上因素之后,强时态对储蓄的影响仍然显著为正,而且系数相当大,因此语言对储蓄的影响不容忽视。
    当然,这种影响可能是国家之间的其他差异造成的。为了更加准确的识别因果关系,作者还采用了家庭层面的数据加以控制。也就是,家庭的其他情况完全一样,仅仅是一个说强时态的语言,一个说弱时态的语言,它们的储蓄率有差异吗?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5fe03fdedeac14c2d22019a74f190477_b.png"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3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fe03fdedeac14c2d22019a74f190477_r.png">上表是回归结果,第一列仍然只加入了年龄、性别这种无法改变的变量;第二、三列控制了国家、时间、收入和教育对储蓄的影响,然后依次控制了婚姻和孩子等因素,仍然不改变基本的结果。然后依次控制了信任程度、家庭是否重要、储蓄是不是很重要等信念的影响,结果仍然不变。上表是回归结果,第一列仍然只加入了年龄、性别这种无法改变的变量;第二、三列控制了国家、时间、收入和教育对储蓄的影响,然后依次控制了婚姻和孩子等因素,仍然不改变基本的结果。然后依次控制了信任程度、家庭是否重要、储蓄是不是很重要等信念的影响,结果仍然不变。
    这说明,语言自身就对储蓄有影响,而不是影响了诸如收入、教育、婚姻孩子等因素,或者影响了人的理念,例如储蓄是不是很重要、家庭是不是很重要等理念。
    然后作者又考虑了不同国家的语言构成,如同: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97723a12ac1684bfbe9397b6b80e032_b.png" data-rawwidth="652"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97723a12ac1684bfbe9397b6b80e032_r.png">横轴是强时态语言人口占比,横轴是储蓄率。可以看到一个显著为负的关系。当然,这些关系是由少数几个国家样本支撑起来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单一语言的,要么100%强时态,要么100%弱时态。横轴是强时态语言人口占比,横轴是储蓄率。可以看到一个显著为负的关系。当然,这些关系是由少数几个国家样本支撑起来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单一语言的,要么100%强时态,要么100%弱时态。
    于是作者分别考察了那些有多语言国家内部家庭语言的差异对储蓄的影响,发现仍然为正;作者按照强时态人口占比是否大于5%进行分组回归,结果仍然显著为正,作者直接将语言占比作为控制变量放入回归,仍然不改变结论。
    作者的第二组回归,不是考察当年的储蓄,而是考察累计的储蓄,因此采取了SHARE的数据,具体的计量结果就不贴了,总之依然支持上述结论。
    作者的第三组回归,考察了个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储蓄率的逻辑类似,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也是长期和短期权衡的问题,很多行为都是短期的欢愉换来了长期健康的损害。作者首先采用SHARE检验了强时态对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df89c9ab4a9be372a6d1d4b781ac7c1_b.png" data-rawwidth="601" data-rawheight="1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1"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df89c9ab4a9be372a6d1d4b781ac7c1_r.png">第一列是对严重吸烟的影响,可见强时态的人更加严重的吸烟;第二列为对进行运动的影响,可见强时态的人更少进行运动(这里系数虽然为正,但实际上是负面的影响);分别为肥胖、走路速度、握力、最大呼吸量。可以看到除了对走路速度的影响不显著外,强时态的人其他健康状况都更差。第一列是对严重吸烟的影响,可见强时态的人更加严重的吸烟;第二列为对进行运动的影响,可见强时态的人更少进行运动(这里系数虽然为正,但实际上是负面的影响);分别为肥胖、走路速度、握力、最大呼吸量。可以看到除了对走路速度的影响不显著外,强时态的人其他健康状况都更差。
    作者还采用了DHS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基本结论和SHARE保持一致。
    作者的第四组回归,检验了国家层面的差异,如果家庭层面的差异是存在的,那么加总到国家层面也应该是存在的,因此作者采用了OECD国家的数据检验了其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结果仍然是强时态的国家储蓄率更低、作者还进行了一些稳健性分析,并不改变结论。这里就不贴了。
    最后,作者还介绍了关于我们上边提到的语言影响认知的所谓“ 弱Sapir-Whorf假说”的一些研究。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人们研究了婴儿使用未来时态的情况,发现英国这样的强时态的国家,婴儿使用未来时态和德国这种弱时态的国家没有什么不同,而他们的父母则有显著不同,英国的父母用得更多。
    这很有意思。这意味着语言确实影响了人,而不是人选择了语言——起码不是先天的因素决定了语言,因此语言对人的影响,在人小的时候是不存在的,等人使用语言多了,大了,才存在。
    而关于色彩的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


    2楼2017-01-25 21:16
    回复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69248


      3楼2017-01-25 22:45
      回复
        作者:i0nium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69248/answer/10708989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作者:申小龙 来源:文汇报每个引进的名词术语都自带文化视角
        申小龙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只有厘清了这些基本范畴,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我们语言的特点。
        百家争鸣
           “中国话语”正在成为当下一个热门词汇。然而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话语,如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仍然需要研究和思考。在日前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文艺评论专 项基金和本报联合举行的文艺评论研讨会上,这个话题引起相关学者的热烈讨论。我们将专家们在会上的发言和事后补充采访的内容整理成文,刊登在版面上,希望 引起更多关注。
          ——编者
          一段时间以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引起广泛关注。中国话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就话语本身而言,是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文化的载体。所以,当务之急是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把中国话语这个概念弄清楚。
           一个世纪前,我们的语言还属于古代范畴。现代化之后引进了很多新的词语,导致我们的语言研究实际上是用欧洲的术语范畴分析中文,就会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 问题。比如语言学上用的最基本单位:词。这是对英语word的翻译,中文中没有这样一个基本单位,只有“字”。而“字”在现代语法结构中是没有任何价值 的。因为按照拼音文字,“字”只是一个书写单位,并不是语法上的基本单位,所以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词”。句子也是这样,句子的概念也是从欧洲翻译过来 的。古代汉语的“句”是“句读”的句,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句子”的“句”是两个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此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扰。在语言学里,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但是一旦引入了欧洲语言中的这个概念之后,它在中文中变得模糊不清,我们说不清楚汉语的词,就是当两个汉字被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究竟是词组还是词。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搞不清楚还能不能再往下 分析,不能确认它是不是语法分析的基本单位。比如“睡觉”,是一个词,但是“睡” 和“觉”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单位,是可以拆开的,比如“睡了一个好觉”。
          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而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因为它们只认词。这意味着整个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是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
          其实每个学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现代的各个学科都引进了很多名 词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欧洲语言,背后是欧洲文化的视角。比如逻辑学上主语、谓语这样的概念,都不是中文原来有的。现在我们做语法分析,主语是一个基本的单位,但是主语在中文中恰恰又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单位。
          由此可见,几乎所有欧洲术语拿到中国来以后都要打个问号。当它们被用来分析中国文 化的时候,可能都不是一个具有合法性的表述单位。就语言学而言,只有厘清了这些基本范畴之后我们才能更科学地认识我们语言的特点。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和西方 文化太不一样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欧洲人也有很多根本性不同,用了他们的范畴之后会曲解我们自己的语言。每一个词都是视角,是特定的文化视角。我们需要 从中国本土文化视角来分析中文,也就是要消解掉西方语言理论的那些范畴。
          实际上,除了学科领域,还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存在这样的问 题。我们现在有许多翻译腔很重的语言,你也能够听懂,也觉得它是汉语。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道的好的汉语。之前翻译家周克希谈到《小王子》的译法中 “需要彼此”和“彼此需要对方”的不同,认为前者不是中国人的表述方式。这其实是整个思维方式的问题。欧洲思维方式是动词中心,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核心,句 子很长,这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中文是流水句,很短,意在言外,充分依赖语境。
          中文是有诗意的语言。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样的中文是好的中文,什么样的中文是欧化的中文。我们应该怎么书写,怎么继承传统语文的好的特点。所谓好的汉语,就是音乐性很强的汉语,有声象和意象的汉语。音乐性是中文最基本的要求,而欧化的语言都是没有音乐性的。


        4楼2017-01-26 0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