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孩子们为何不感动了?
百度新闻 2017年1月26日 9:19
近日,读到一篇中学教师的文章,说到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的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最后捧回几只桔子的举动提出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为什么大人和孩子在“感动”上,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偏差?作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信息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对新知的接受,常常令父辈自叹不如。
时代的改变,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生活环境。网络购物等的勃兴,让生活简便到只需动动手指,家长用辛苦包裹“爱心便当”反而显得不合时宜;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发达,将感情传递变得言简意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显得费劲又多余;父母长辈“独宠一人”,让不少孩子对接受别人的付出心安理得。这些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苦味”感同身受的体验;互联网也让孩子们难以感受分别所承载的牵挂与不舍。所以,他们难以理解父亲面对一道月台时的艰辛酸楚,无法体会这微胖背影、寥寥话语中所承载的深情。
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压缩着感动生发的空间。在匆忙的脚步中,人们很难发现身边正在上演的动人场景;在现实的压力下,也越来越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细细品味正在经历的深情。有时,甚至连大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迟钝,自然难以传导给孩子对情感丰富而微妙的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让孩子拥有共情的能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易于感动的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为孩子营造生发感恩之心的土壤,找寻失去的感动。
文/王紫研
百度新闻 2017年1月26日 9:19
近日,读到一篇中学教师的文章,说到给学生讲解朱自清名篇《背影》时的困惑:尽管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却似乎不为所动,反而对文中的父亲费力攀爬月台、穿过铁道、最后捧回几只桔子的举动提出质疑,“这是否属于违反交通规则?”
为什么大人和孩子在“感动”上,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偏差?作为在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信息的掌握、对事物的理解、对新知的接受,常常令父辈自叹不如。
时代的改变,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以往的生活环境。网络购物等的勃兴,让生活简便到只需动动手指,家长用辛苦包裹“爱心便当”反而显得不合时宜;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发达,将感情传递变得言简意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显得费劲又多余;父母长辈“独宠一人”,让不少孩子对接受别人的付出心安理得。这些让孩子们失去了对“苦味”感同身受的体验;互联网也让孩子们难以感受分别所承载的牵挂与不舍。所以,他们难以理解父亲面对一道月台时的艰辛酸楚,无法体会这微胖背影、寥寥话语中所承载的深情。
如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压缩着感动生发的空间。在匆忙的脚步中,人们很难发现身边正在上演的动人场景;在现实的压力下,也越来越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细细品味正在经历的深情。有时,甚至连大人的精神世界也变得迟钝,自然难以传导给孩子对情感丰富而微妙的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让孩子拥有共情的能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易于感动的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需要为孩子营造生发感恩之心的土壤,找寻失去的感动。
文/王紫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