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一 回 家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当这一年的第一场雪抵达西湖的时候,已是距离那场战争过去了很久。
仿佛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战火、残寇、疫情以及伤痛都在这掩盖了整个世界的雪白中消失殆尽。
除了藏剑山庄。
这是叶婧衣记事以来难得的叶家人都聚在一起。没有人离开,所有人都活的好好。这对于这位身体虚弱的少女来说,无非是最好的礼物。
只有在外面经历了什么,懂得了聚散分离的痛苦,身体累了,心也累了,才懂得家的重要。才明了这世上,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不管世事变化,人心变化,总有个地方,日复一日,永远摊开着怀抱,等着你。
对于每一位藏剑的子弟,家,无疑是藏剑山庄。而叶婧衣很小的时候,并不知晓这个道理。
那时的她,看着几个哥哥们陆续离家,然后在鸿雁捎来的一封封家书或者湖畔茶楼里说书人的演绎中,日复一日氤氲成仗剑江湖的传说。这令每日只能养在闺中靠药材吊着命的少女好生羡慕,每当夜深人静时,轻轻触摸着长生剑上的花纹,遥想千里之外的江湖,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不辞而别。
再后来,经历了些事情,也就回来了。
回家的那一天,也是一个飘雪天。叶婧衣透过飞飞扬扬的落雪,看到了天泽楼上的那个身影。大哥叶英。他仍然站在楼前,闭着双眼,漫天飞雪,白发如雪,他像是感应到了什么,偏过头来朝着叶婧衣。明明距离远到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是叶婧衣知道他一定是笑了。在外面经历那么多故事,甚至终于回到西湖,叶婧衣从未落过泪。但直到那一刻,她突然控制不住自己,过去的心酸以及心里说不上的感觉涌上来,她终于就像多年以前看到出关的叶英目已盲发成霜,泪水滴下,融了雪。泣不成声。
而直到很多年以后,她才懂得,那时的那种说不上的感觉,叫心疼。
那么多年以来,春去春来,门前的海棠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庄里的人们读书的读书,耕种的耕种,而后婚嫁的婚嫁,老死的老死。也有人出去闯荡江湖,有些人又回来了,有些人却没回来……但只要叶英还在,只要每日看着他那么淡然的在天泽楼上,明明什么都不做,只是观花,悟剑,就一直都觉得,藏剑山庄从来都是很久以前的那个家,永远不会变化。一直都是如此。
每个人都觉得,叶英还在的一日,天泽楼上的身影还在的一日,藏剑山庄就是藏剑山庄。他就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里,生于此,长于此,必将死于此。一切都那么的理所当然。只有叶婧衣,偶尔也会一个人想,年少的叶英,是不是也曾有过常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嬉笑怒骂,失意或得意,快乐或难过……但是他是叶家长子,加上叶孟英认为他愚笨不灵,他一直都是沉默寡言,也就没人注意到。等到开始注意到时候,已是他挑了明教法王,一战成名。再后来,接管山庄,闭关出关。
从此,心剑叶英,心如藏剑,再无人可以看见他的心底。他就那么一直站在天泽楼上,站在世外,无人可及。
但是叶婧衣一直都觉得,叶英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冷清。“我虽目盲,心却不盲。”他只是什么都不说。父亲责打怒骂的时候,他不说;二哥将自己封锁在房内借酒消愁的时候,他不说;三哥千里离家辞出藏剑的时候,他不说……甚至每一次东都的那位将军一骑绝尘策马离去的时候,他也只是在天泽楼上默默地站着。
他用心看到的,比这个世上大多数眼睛正常的人,还要宽广深远的多。他能用心感受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波动,每一朵花开花谢,每一次月落日生。
但是,他什么都不说。什么都留不住。
叶婧衣在外时,曾听一个相识的人说过:叶家的人,要么无情,要么痴情,可是一旦动情了那必定是情殇。那时的她,还能自己告诉自己,至少大哥是前者。
直到那日,年少无知的小女孩子躲在莲花从中的乌篷船里,目光追随着自己的大哥,看着他拭剑,看着他静坐,看着他抬起头,她顺着叶英抬头的方向望去……看见那位银甲红袍的将军大踏步走过来,步如流星,夹带着沙场的苍凉之气和出鞘之剑般的冷厉锋芒,硝烟混着鲜血的气息扑面而来,就像夜色中一触即发的孤狼伸出爪牙,俘虏了自己的目标。
以一个吻的代价。
那夜无云,月色皎皎,湖边一片清明,她一动也不能动,只能傻傻地看着那个深入骨髓的拥抱,看着那个刻骨铭心的吻,看着织金的广袖一寸一寸挽上冰冷的肩甲……一切如同一场静默的哑剧,无声,而惊心动魄。
不知为何,叶婧衣看着看着,就觉得有点悲伤。说不上的难过。
翌日,她借口看望大哥把整个天泽楼逛了个遍,却连半点某位将军的影子都没找着。倒是最后大哥温柔的揉了揉她的脑袋,露出一个很浅很好看的笑容。叶婧衣当场就闹了个大红脸,她讪讪地绞着衣角,心里知晓其实大哥什么都知道的。
其实她也不是不觉得这样不好,可是也说不上到底哪里不好。反倒是每次那位将军“顺路绕道”藏剑山庄,大哥脸上的轻松与欢愉都那么明显,看的连她这个妹妹都莫名的心情好了。于是,叶婧衣也就自然而然地无视了某位大将军身上多出的伯氏埙,理所应当地在某些“必要时刻”缠住叶老庄主。甚至到了后来,叶大小姐开始写各种各样的书信,今天差人送洛阳的牡丹糕明天差人试新炼的长枪的,十万里加急地送至辅国将军亲启……哄得辅国大将军年年在叶老庄主面前大夸叶家千金聪颖无双乃世出才女。
直到后来。
安史之乱。
中原山河摧枯拉朽地卷入烽火中。
天下缟素。
到了第二年,战线越拉越长,从长安一直到蜀中,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在死人。山庄里每天都会传来消息,又有哪位藏剑弟子离去。
叶婧衣记得每一位离开山庄的藏剑子弟,从名字到音容。
她会帮着那些失去兄弟、父亲、儿子、或者爱人的人们,安慰他们,倾听他们的痛哭,或者仅仅是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静静坐着。
这不是个轻松的差事。她白天所感同身受的那些大悲大痛的感情,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上心头。
那些沉重的感情如雨交织,将她的心画地为牢。
叶英是第一个发现了他唯一的妹妹的异常。
他只是如同很多年前那样,很安静地坐在她身边,一下一下抚摸着她的头发。外面有那么多生离死别,烽火连天,而藏剑山庄一片平和,楼前幽篁丛丛,竹露滴响,万里群青。多么美好。
叶婧衣就在这种世外美好的氛围中,觉得很难过。
那种感觉,她只在叶英面容上看见过。当那位将军最后一次将书信寄来时,叶英只是端坐在廊上,指尖不断摩挲薄薄的信纸。楼外春光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树影,而他面容上就浮现出那种难过——浅而淡地流淌过去,像是明知即将干涸,却不禁愈发流淌的春日残雪。
只是隔着远远的看着就会让人跟着难过。
而叶婧衣在很多年以后,整理叶英的残物时,才终于知晓他那种难过由何而来:
那封在烽火硝烟中几经周转,跨越大半个江山,几近奇迹地传到收信人手中的信,沾染血迹的纸上,仅有寥寥数行:
居所风生竹院,月上焦窗,随行有宫侍者,是夜唱昔年汉宫太液池歌曰: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衣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金衣金衣,思君甚矣。
字字成血。
蜀中陆陆续续地有消息传来,说是辅国将军和圣上一行安然无恙,或是又到了哪里哪里,最后一次传来消息竟是北邙坡。
可这么一来,消息竟是断了。
而不知何时,叶婧衣听到一种可怕的传言,说是那日北邙遇上了大股狼牙军逆袭,随军将士无人幸免,而某位位高权重的将军,以身殉国。
开始叶婧衣并不当回事,后来说的人竟是越来越多,大有三人成虎风雨欲来之势。她心里开始隐隐的不安。
便有了那日的争执。起先只是几个弟子的闲聊,恰被她听了去。这几日天气不好,叶婧衣三阴逆脉时有发作。遇上这种事,免不了几句口头之争,动怒之下,旧病复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当这一年的第一场雪抵达西湖的时候,已是距离那场战争过去了很久。
仿佛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战火、残寇、疫情以及伤痛都在这掩盖了整个世界的雪白中消失殆尽。
除了藏剑山庄。
这是叶婧衣记事以来难得的叶家人都聚在一起。没有人离开,所有人都活的好好。这对于这位身体虚弱的少女来说,无非是最好的礼物。
只有在外面经历了什么,懂得了聚散分离的痛苦,身体累了,心也累了,才懂得家的重要。才明了这世上,不管你经历了什么,不管世事变化,人心变化,总有个地方,日复一日,永远摊开着怀抱,等着你。
对于每一位藏剑的子弟,家,无疑是藏剑山庄。而叶婧衣很小的时候,并不知晓这个道理。
那时的她,看着几个哥哥们陆续离家,然后在鸿雁捎来的一封封家书或者湖畔茶楼里说书人的演绎中,日复一日氤氲成仗剑江湖的传说。这令每日只能养在闺中靠药材吊着命的少女好生羡慕,每当夜深人静时,轻轻触摸着长生剑上的花纹,遥想千里之外的江湖,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绪。
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不辞而别。
再后来,经历了些事情,也就回来了。
回家的那一天,也是一个飘雪天。叶婧衣透过飞飞扬扬的落雪,看到了天泽楼上的那个身影。大哥叶英。他仍然站在楼前,闭着双眼,漫天飞雪,白发如雪,他像是感应到了什么,偏过头来朝着叶婧衣。明明距离远到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是叶婧衣知道他一定是笑了。在外面经历那么多故事,甚至终于回到西湖,叶婧衣从未落过泪。但直到那一刻,她突然控制不住自己,过去的心酸以及心里说不上的感觉涌上来,她终于就像多年以前看到出关的叶英目已盲发成霜,泪水滴下,融了雪。泣不成声。
而直到很多年以后,她才懂得,那时的那种说不上的感觉,叫心疼。
那么多年以来,春去春来,门前的海棠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庄里的人们读书的读书,耕种的耕种,而后婚嫁的婚嫁,老死的老死。也有人出去闯荡江湖,有些人又回来了,有些人却没回来……但只要叶英还在,只要每日看着他那么淡然的在天泽楼上,明明什么都不做,只是观花,悟剑,就一直都觉得,藏剑山庄从来都是很久以前的那个家,永远不会变化。一直都是如此。
每个人都觉得,叶英还在的一日,天泽楼上的身影还在的一日,藏剑山庄就是藏剑山庄。他就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这里,生于此,长于此,必将死于此。一切都那么的理所当然。只有叶婧衣,偶尔也会一个人想,年少的叶英,是不是也曾有过常人的一切:喜怒哀乐,嬉笑怒骂,失意或得意,快乐或难过……但是他是叶家长子,加上叶孟英认为他愚笨不灵,他一直都是沉默寡言,也就没人注意到。等到开始注意到时候,已是他挑了明教法王,一战成名。再后来,接管山庄,闭关出关。
从此,心剑叶英,心如藏剑,再无人可以看见他的心底。他就那么一直站在天泽楼上,站在世外,无人可及。
但是叶婧衣一直都觉得,叶英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冷清。“我虽目盲,心却不盲。”他只是什么都不说。父亲责打怒骂的时候,他不说;二哥将自己封锁在房内借酒消愁的时候,他不说;三哥千里离家辞出藏剑的时候,他不说……甚至每一次东都的那位将军一骑绝尘策马离去的时候,他也只是在天泽楼上默默地站着。
他用心看到的,比这个世上大多数眼睛正常的人,还要宽广深远的多。他能用心感受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波动,每一朵花开花谢,每一次月落日生。
但是,他什么都不说。什么都留不住。
叶婧衣在外时,曾听一个相识的人说过:叶家的人,要么无情,要么痴情,可是一旦动情了那必定是情殇。那时的她,还能自己告诉自己,至少大哥是前者。
直到那日,年少无知的小女孩子躲在莲花从中的乌篷船里,目光追随着自己的大哥,看着他拭剑,看着他静坐,看着他抬起头,她顺着叶英抬头的方向望去……看见那位银甲红袍的将军大踏步走过来,步如流星,夹带着沙场的苍凉之气和出鞘之剑般的冷厉锋芒,硝烟混着鲜血的气息扑面而来,就像夜色中一触即发的孤狼伸出爪牙,俘虏了自己的目标。
以一个吻的代价。
那夜无云,月色皎皎,湖边一片清明,她一动也不能动,只能傻傻地看着那个深入骨髓的拥抱,看着那个刻骨铭心的吻,看着织金的广袖一寸一寸挽上冰冷的肩甲……一切如同一场静默的哑剧,无声,而惊心动魄。
不知为何,叶婧衣看着看着,就觉得有点悲伤。说不上的难过。
翌日,她借口看望大哥把整个天泽楼逛了个遍,却连半点某位将军的影子都没找着。倒是最后大哥温柔的揉了揉她的脑袋,露出一个很浅很好看的笑容。叶婧衣当场就闹了个大红脸,她讪讪地绞着衣角,心里知晓其实大哥什么都知道的。
其实她也不是不觉得这样不好,可是也说不上到底哪里不好。反倒是每次那位将军“顺路绕道”藏剑山庄,大哥脸上的轻松与欢愉都那么明显,看的连她这个妹妹都莫名的心情好了。于是,叶婧衣也就自然而然地无视了某位大将军身上多出的伯氏埙,理所应当地在某些“必要时刻”缠住叶老庄主。甚至到了后来,叶大小姐开始写各种各样的书信,今天差人送洛阳的牡丹糕明天差人试新炼的长枪的,十万里加急地送至辅国将军亲启……哄得辅国大将军年年在叶老庄主面前大夸叶家千金聪颖无双乃世出才女。
直到后来。
安史之乱。
中原山河摧枯拉朽地卷入烽火中。
天下缟素。
到了第二年,战线越拉越长,从长安一直到蜀中,到处都在打仗,到处都在死人。山庄里每天都会传来消息,又有哪位藏剑弟子离去。
叶婧衣记得每一位离开山庄的藏剑子弟,从名字到音容。
她会帮着那些失去兄弟、父亲、儿子、或者爱人的人们,安慰他们,倾听他们的痛哭,或者仅仅是握着他们的手陪他们静静坐着。
这不是个轻松的差事。她白天所感同身受的那些大悲大痛的感情,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上心头。
那些沉重的感情如雨交织,将她的心画地为牢。
叶英是第一个发现了他唯一的妹妹的异常。
他只是如同很多年前那样,很安静地坐在她身边,一下一下抚摸着她的头发。外面有那么多生离死别,烽火连天,而藏剑山庄一片平和,楼前幽篁丛丛,竹露滴响,万里群青。多么美好。
叶婧衣就在这种世外美好的氛围中,觉得很难过。
那种感觉,她只在叶英面容上看见过。当那位将军最后一次将书信寄来时,叶英只是端坐在廊上,指尖不断摩挲薄薄的信纸。楼外春光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树影,而他面容上就浮现出那种难过——浅而淡地流淌过去,像是明知即将干涸,却不禁愈发流淌的春日残雪。
只是隔着远远的看着就会让人跟着难过。
而叶婧衣在很多年以后,整理叶英的残物时,才终于知晓他那种难过由何而来:
那封在烽火硝烟中几经周转,跨越大半个江山,几近奇迹地传到收信人手中的信,沾染血迹的纸上,仅有寥寥数行:
居所风生竹院,月上焦窗,随行有宫侍者,是夜唱昔年汉宫太液池歌曰:黄鹄飞兮下建章,羽衣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荇出入蒹葭。金衣金衣,思君甚矣。
字字成血。
蜀中陆陆续续地有消息传来,说是辅国将军和圣上一行安然无恙,或是又到了哪里哪里,最后一次传来消息竟是北邙坡。
可这么一来,消息竟是断了。
而不知何时,叶婧衣听到一种可怕的传言,说是那日北邙遇上了大股狼牙军逆袭,随军将士无人幸免,而某位位高权重的将军,以身殉国。
开始叶婧衣并不当回事,后来说的人竟是越来越多,大有三人成虎风雨欲来之势。她心里开始隐隐的不安。
便有了那日的争执。起先只是几个弟子的闲聊,恰被她听了去。这几日天气不好,叶婧衣三阴逆脉时有发作。遇上这种事,免不了几句口头之争,动怒之下,旧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