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黄帝内经》3:候风地动仪的史书记载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2月
汇总整理候风地动仪的史书记载: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 ,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 其中《后汉书•张衡列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对于三个记载候风地动仪的史书,《后汉纪》比《后汉书》早约69年,《续汉书》比《后汉书》早约139年,从记载的原始性看,《续汉书》优于《后汉纪》,《后汉纪》又优于《后汉书》。
在复原候风地动仪时,大多数复原者都是以范晔《后汉书》的196字作为依据。
冯锐教授从【唐】徐坚《初学记》、【宋】吴淑《事类赋注》、【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晋】袁宏《后汉纪》、【南朝】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及《后汉书•顺帝纪》共七种记录有候风地动仪的史料中,逐字对比,整理共得如下238个关于候风地动仪的文字(冯锐238字版本):
“阳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张衡始作(候风)地动铜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酒尊,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尊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机、关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如有地动,地动摇尊,尊则振,则随其方面,龙机发,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丸声振扬,司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其余七首不动,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自古所来, 书典所记, 未常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在俺看来,冯锐教授的上述整理还未充分,仍然有某个细节未整理出来。例如《续汉书》的“形似倾樽”。《续汉书》的“形似倾樽”是候风地动仪最早的记载。于是,俺把冯锐教授整理的238字版本的“形似酒尊”换成“形似倾尊”,从而得出“经达华238字版本”:
“阳嘉元年,秋七月,史官张衡始作(候风)地动铜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尊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机、关巧制,皆隐在尊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如有地动,地动摇尊,尊则振,则随其方面,龙机发,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丸声振扬,司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其余七首不动,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自古所来, 书典所记, 未常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