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形意拳吧 关注:655贴子:1,812
  • 4回复贴,共1

[转] 全身五弓为筋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古人云:“人身犹如一张弓”,乃指自身攻防机体的蓄发机制之势而言的。三皇炮捶门言“三张弓”。而陈氏和武氏两家,讲究全身整体劲势的蓄发相变是要求细致到“一身备五弓”的。上述三种说法,有传统拳术历史发展的痕迹存焉!然其所反映的自身攻防机制的“弓”的概念,是一致的,讲究全身整体劲势的蓄发相变的要求是相同的,故将“一身备五弓”的内容,简介如下: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五弓合一,蓄发相变,是为全身的攻防机制达到整体劲势的最佳状态的方法。这是指“形拳”的整体劲势而言的。然只有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五弓“三正两奇”的攻防蓄发相变,才能“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发同时,生生不已,源源不断,滔滔不绝。关键是全身的“十二经筋”连结全身之骨的攻防动变机制的建立,故曰:“全身五弓为筋发”乃“形拳”的第二阶段之功夫艺境。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须往后撑(是用意),要往前顶(乃用形),“暗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蓄吸(发)之势(武式的身弓,以大椎为弓梢之一,较“暗门”的调节动度为小)。身弓备,则腰部柔韧中定而下沉,上于“暗门”虚竖,大椎微微鼓起有上提之意(即拔背,气贴背的作用);下于尾闾内前送而内劲有上翻之意。尾闾骨要前送,则无突臀之病;臀又要有上泛之意,则内劲自裆中上翻,经脊背至头顶而下,气落丹田。
手弓以肘为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用意微微下沉,腕关节柔软松活而不失掤劲谓之“坐腕”)。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偏倚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用意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
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踝骨为弓梢。足弓备,则膝节有力微前上挺,胯骨后跨托前胯是为了坚膝。前足掌踩,后足跟蹬,内劲往上翻,腰腿的“劲势”自然相顺相随,是谓“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自然能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运化于胸,发于背脊,形于手指。
五弓以身弓为主,手弓足弓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中正安舒,左右虚实自然能够上下相随。以不动之腰脊,催动动之手足。周身劲势齐整如一,就能“机由已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粘直发劲,蓄发相变,滔滔不绝,其环无端。功夫极深者,但依着何外即从何处发之。
文中“五弓论述”,摘自《太极拳全书•246》此一身备五弓的攻防机制的势势相承,节节贯串,内气、外形的虚实变换灵动,不断的弧形走化,不断的直进粘逼,而变转时仍然以周身外形规矩合一为主要内容,都表明了“全身五弓为筋发”,乃形拳之“暗劲”的初期功夫艺境之说法。
上述乃形拳的明劲之骨力,暗劲初期全身五弓为筋发的功夫艺境之阶段,主要是因形练形的有形之筋劲骨力的形拳功夫。形拳功夫阶段主要的是攻防招法运使的招熟的功夫之磨练的阶段。因为还是以外形之筋劲骨力为主而用于攻防之中。虽然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但不能以此为主要功能之体现,故列属于形拳功夫范畴之内,此时攻防招法运使的招熟功夫,为此阶段功夫之完成,即形拳功夫艺境的完成。此乃谚云:三年一小成的小成功夫。


IP属地:重庆1楼2017-01-31 14:39回复
    别老说古人啊,发表自己看法更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2-01 21:32
    回复
      居士本意,去伪存真,真东西才摘录过来。因为很多人不知真假。让你知道是真东西,才敢去对照,去体会自己所练,必有所得。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6-16 23:30
      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7-08 1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