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民间传说,这座庙与刘邦有关,只是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如今只保留下来一口古井,一棵大树,让人颇感惋惜 。
公元前某年四月的一天,刘邦兵马因受风寒,退守夷安(高密),驻扎在东岭一带。此风寒类似于一种瘟疫,军医会诊后,共同得出唯小麦花才可以救治。

此时正值小麦花的花期,真是天不灭刘!刘邦望着满地的青绿绿的麦苗,真想一声令下割麦救人。但他知道自己不能那样做。他素来奉行以德服人,以安抚地方百姓为己任,因此他的部队走到哪,都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如果不经百姓同意而强行割麦,那他先前做出的所有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他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将在一瞬间轰然倒塌——正所谓得民心难,失民心易啊。
站在地麦边,刘邦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大将韩信急忙上前施礼道:“主公不用担心,我想肯定有献麦花之人。”
“但愿吧。”刘邦从未像现在这样无助。再过几天,小麦的花期就过去了,到时怎么办呢?帐篷内外的呻吟声就你刀子割着他的心,一阵一阵的抽搐疼痛!这是几万将士啊,他们是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英雄,怎么能看到他们在疾病的痛苦中死去呢?男儿当建奇功立伟业,岂能白白丢失生命?!唉,能否有所作为,一切希望可就寄托在这个村子里的人了。
“主公,还有两天的时间,如果到时还没有献上的,那我们怎么办?”韩信问刘邦。刘邦低着头,来回踱了几步,说:“再等等吧,实在无人奉献,那也只能将当地的大户叫来了。”不到万般无奈,他决不愿意走这一步棋。强迫性的做法总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很不利于他的部队的声望。
太阳慢悠悠地走过中天,走过西天,黄昏又来了,一天又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漫漫长夜,虽也闻村里鸡鸣狗吠,新的一天终是又到了。韩信伸了个懒腰,虽无战事,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也不知项羽现在干什么,他按兵不动,莫不是也遭遇了这样的境况?还是他想要搞个大的动静?韩信深知如果此时项羽来攻,他们可能会从此与霸权无缘了。众多的士兵遭受着瘟疫的折磨,早已丧失了战斗力,只能是坐以待毙了。今天已是贴出告示的第三天了,难道还是白白等候吗?这个村子会没有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吗?他们没有想过不支持部队的严重后果吗?
天色微明,他心绪烦乱,独坐帐内,也不知干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军营里似乎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只不过偶尔会听到无忧无虑的小虫在茫茫的天地间低吟清唱。四月的阳光似乎走得有点快,不知不觉中已是日上三杆了。韩信走出大帐,站在阳光下,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宁静和温暧。连年争战,哪有闲心欣赏朝阳孕育的逢勃生机:碧绿的原野,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日光,袅袅的炊烟,远处的小路上三三两两走着的行人,真是一幅淡抹的村居图啊!恍惚中他觉得自己身处世外桃园之中。功成名就之时归隐于这样的地方,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呢?
突然,传令兵来报:将军,有一薄氏姑娘带着几车麦草求见!
“什么?快,快,前头带路!”韩信大喜,急步向寨门走去。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的士兵听到这个好消息早已相互扶持着走出了帐篷,枯黄、萎靡的脸上一扫几日的颓废。令人振奋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几分钟的功夫就传遍了大帐内外。
寨外的大道上,排着长长的一队车马,平板车上,是一捆捆的青青的麦草。寨子门口,站着一位穿着蓝色衣裤的年轻女子。红朴朴的脸,透着健康与青春;一双秀目,水灵灵的,一看就知道是一个睿智的女子。晨曦中,她的高挽着的发髻略显零乱,却是英资飒爽。
寨门大开,韩信大踏步地赶上前去,深深一揖:“多谢姑娘!请进帐内相谈。”
交谈中,韩信得知薄氏姑娘尚未许配人家,他心中一动:这样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子,不正具备了一个当娘娘的资质吗?你瞧她端庄、秀丽,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主公见了也一定会欣喜万分。想到这里,韩信朗声说道:“姑娘,如果我家主公成就霸业,建立王朝,成为一代天子,我将呈报皇上,封迎姑娘为娘娘,不知您意下如何?”薄氏姑娘怔住了,她没想到韩大将军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竟会是这般地单刀直入,红晕爬满了她如月的脸庞。片刻,她轻声回答:“一切全凭大将军做主。”就在一瞬间,薄氏姑娘做出了改变她的命运的决定。
因为小麦花,部队得救了。也因为小麦花,薄氏姑娘的终身似乎有了依托。
“父亲,女儿有事禀报。”薄氏姑娘轻声说。
书房内,父女俩低声说着。窗外,是一方碧绿的竹林,竹影婆娑,风儿一阵阵吹过,簌簌的响声在寂静的书房里荡漾。脸上满是兴奋的女孩在说完之后,房间里一阵沉默。是喜?亦忧。老太爷神色凝重,他不知道女儿的选择是不是出于一时之情,但他明白,只要选了这样一条路,那也就意味着全家人的命运从此有了转机。
薄氏姑娘从此在家等候消息。虽有媒人一次次地踏上门槛,但她只是不应,没有人知道原因。她的年龄一年年大起来,青春一步步地远离了她,红润的脸色也被时光漂白了。尤其在她的父亲离世之后,她的日子更是难挨。谣言传起。有人说她有暗疾,有人说她自视过高,也有人说她被什么附身。渐渐地,她家的门槛阻住了媒人的脚步。日月如梭,薄氏姑娘在家整整呆了八年。这八年,她是数着日子过来的。发生了多少事啊,最爱她父亲去世了。老太爷离世之后虽有遗嘱吩咐只要她没出嫁她当家做主,但毕竟不如他在世时的光景了。

她承受着一切闲言碎语,也承受着来自家人的责难,日夜操劳,心中的话向谁诉说呢?没有人懂她,也没有人可以依靠,她忽然觉得自己的选择太过一厢情愿,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听说他已经做了皇帝,他也没有派人来,难不成是他们忘记了吗?她突然感到胸口一阵阵地疼痛。这是第几次了,她也数不清了。自从老太爷归天之后,她就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属于自己了,常常是不可名状的阵痛。她很不愿意惊动哥哥们,对于她的当家,他们原本就很不认同,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并时不时的吹出要分家的风声。唉,算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父亲临走之时不也说过吗,实在撑不住了就散吧。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薄氏姑娘坐在书房内,一本本地翻着帐本,做着记录。她想,也许自己的时日真的不多了,要不怎么总是梦见从未见过的娘亲呢?又是一阵阵地疼。这些日子,她感到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热辣辣的,烧的得整夜地睡不宁。她的忧怨,她的不幸,都始于那个早晨,那个红日燃烧的五月。罢罢罢,也许这就是命。
正如薄氏姑娘所知道的,刘邦已经夺得天下。天下纷争太久,需要做的事太多,他哪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个割麦献花的姑娘呢?论功受赏的,都是跟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谁又会想起那个只是听说而又没有谋面的女子呢?刘邦没有记忆,大将军韩信也忘记了行军途中发生的这段插曲了。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又是一年的美丽的春天。
春光明媚,是个出行打猎的好日子。天下已经安定,各项举措也得以实施,人们的生活一天天的安定下来。刘邦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喘口气了。想想打江山的那些年,哪一天不是在马背上过的,现在战争结束了,过上了这锦衣玉食的生活,还真是留恋那段戎马生涯。那时的情景,现在想来,恍如隔世。似乎,也只有在打猎的时候才能有尝尝那种味道了。韩信他们一早就等在殿外了,几百个御林军齐刷刷地候在殿外,威风凛凛的,让他想起了当年南征北战的时光。
来到郊外,田野一片青绿,孕育着五彩缤纷的生命。早已抓来的猎物也不知躲藏在哪里了。其实对于刘邦,打猎并不重要,他只是想到这广阔的天地间呼吸自由的空气,重温当年的梦罢了。马蹄声声,嘶鸣啾啾,人喊马叫,刹那间漫起一团团尘土。
太阳当头,硕果累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行走在田间小路上。正是小麦拔节的时候,如果就像现在风调雨顺的,那今年又该是一个丰收年。刘邦与韩信一边走着,一边交谈着,今天可是真够快活的。自他登击以来,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放松。不知为什么,韩信突然有点不对头,反应很是寡淡。
散朝了,刘邦刚回到宫中,公公报韩信求见。
听了韩信的诉说,刘邦沉吟片刻。他想起了曾做过的一个梦。梦中的一个年轻的女子来向他告别,手里拿着一束绿绿的像草一样的植物,上面似乎开着若有若无的米粒一样的小花,远远地向他递过来,一幅很幽怨的样子。醒来后他很是不解的,但由于事儿太多又忘了。韩信的一提醒,让他深感愧疚——论功行赏,怎么就单单将她给落下了呢?一个姑娘家独自一人等我这么多年……刘邦心生怜悯,他要弥补自己的过失,加倍补尝她所失去的一切。
薄家门前,这些日子是热闹的。一拨人马来了,一拨人马走了。消息也随着他们的到来一点点的透露出去了。
不久,一队人马驻扎到了村子里。他们在村头空阔的土地上破土动工,建造房屋。他们是要为村里人建造一处娘娘庙,以纪念那位丈义疏财的薄氏姑娘。村里的人也自发组织起来帮忙,因为皇上说了,既然她没能活着享有这一荣誉,死了也一样要封她为娘娘,让村里的人世世代代供奉她。
几天的功夫,庙宇建成了。
接着,他们又在庙前开始动工挖井。刘邦的用心很深,他想让村民们在每天打水时得以瞻仰这位薄命女子。而这口井的挖掘,更是让村民们喜极而泣:因为村子地处岭上,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吃水很是困难,他们常常要到很离家有六里之遥的一条小河去挑;这些贫穷的村里人也联合起来挖过井,但出水太少,不够吃的;遇上干旱年月,就有很多人在半夜时起来排队打水了。在村人眼里,这口井的存在,甚至远远地超出这座庙所带给人们的恩惠。
终于完全竣工了。青砖、青瓦,很是庄严、肃穆。庙里供奉着薄氏姑娘的塑像,旁边则是一龙一凤两尊石雕分立两旁。庙宇的管理由薄氏家族的人负责。据说当时的庆典惊动的周围几十里的村乡!这一切,或许就是刘邦所希望达到的吧。尤其是那两尊石雕,更是让薄氏家族及村人感动不已——历史上的哪一位皇帝能做的如此的仁至义尽呢?
夕去朝来,在每年重大节日或每月的重要日子,庙前庙里烟火鼎盛。许是借助了人间的烟火,这庙渐渐地有了灵性。谁家的孩子吓着了,到庙里上上香,再到井里取水摆洒,祈祷一番,将剩余的水端回去喝了,受惊吓的孩子竟会奇迹般地好了。直到现在,还有人这样做。

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薄氏家族日渐败落,娘娘庙也日渐败落,但她的断壁残垣还是在历史的风雨中挺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人们无从想像她在历史的洪流中都经历了什么。她站在井旁,与井为伴,默契地泽被着这一方的子孙后代。
干旱时节,别的地方都闹旱灾,唯独这里的井中有清凉凉的水——甜如甘露,滋润心田;历代累积的香火传承着古老神秘的传说——龙凤戏水,一直到现在。但不幸发生在五十年代。有人说,她是四旧,瞧,石像,石雕,古庙,烟火,哪一样不是封建主义的残渣?清!一夜功夫,她就面目全非。又有人说,在她这位置盖上房子不是更干净吗?于是,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了人间烟火的民房——在它的土地上,矗立起了一陈姓人家的私有住宅。
只有古井孤零零地留下来了,它似乎成了主角;娘娘庙虽不见了,但它做为村名世代传了下来。这里的人日日生活着,没有人去深究这村子的名字怎么这样奇怪,只是说有一个姑娘死后受封而得名;没有人去记录什么,只是口口相传,演绎着关于唯一幸存的古井的神奇。
公元前某年四月的一天,刘邦兵马因受风寒,退守夷安(高密),驻扎在东岭一带。此风寒类似于一种瘟疫,军医会诊后,共同得出唯小麦花才可以救治。

此时正值小麦花的花期,真是天不灭刘!刘邦望着满地的青绿绿的麦苗,真想一声令下割麦救人。但他知道自己不能那样做。他素来奉行以德服人,以安抚地方百姓为己任,因此他的部队走到哪,都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如果不经百姓同意而强行割麦,那他先前做出的所有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他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将在一瞬间轰然倒塌——正所谓得民心难,失民心易啊。
站在地麦边,刘邦不由自主地叹了口气。大将韩信急忙上前施礼道:“主公不用担心,我想肯定有献麦花之人。”
“但愿吧。”刘邦从未像现在这样无助。再过几天,小麦的花期就过去了,到时怎么办呢?帐篷内外的呻吟声就你刀子割着他的心,一阵一阵的抽搐疼痛!这是几万将士啊,他们是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英雄,怎么能看到他们在疾病的痛苦中死去呢?男儿当建奇功立伟业,岂能白白丢失生命?!唉,能否有所作为,一切希望可就寄托在这个村子里的人了。
“主公,还有两天的时间,如果到时还没有献上的,那我们怎么办?”韩信问刘邦。刘邦低着头,来回踱了几步,说:“再等等吧,实在无人奉献,那也只能将当地的大户叫来了。”不到万般无奈,他决不愿意走这一步棋。强迫性的做法总会引起老百姓的反感,很不利于他的部队的声望。
太阳慢悠悠地走过中天,走过西天,黄昏又来了,一天又过去了,没有任何消息。漫漫长夜,虽也闻村里鸡鸣狗吠,新的一天终是又到了。韩信伸了个懒腰,虽无战事,但也不能放松警惕。也不知项羽现在干什么,他按兵不动,莫不是也遭遇了这样的境况?还是他想要搞个大的动静?韩信深知如果此时项羽来攻,他们可能会从此与霸权无缘了。众多的士兵遭受着瘟疫的折磨,早已丧失了战斗力,只能是坐以待毙了。今天已是贴出告示的第三天了,难道还是白白等候吗?这个村子会没有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吗?他们没有想过不支持部队的严重后果吗?
天色微明,他心绪烦乱,独坐帐内,也不知干点什么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军营里似乎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只不过偶尔会听到无忧无虑的小虫在茫茫的天地间低吟清唱。四月的阳光似乎走得有点快,不知不觉中已是日上三杆了。韩信走出大帐,站在阳光下,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宁静和温暧。连年争战,哪有闲心欣赏朝阳孕育的逢勃生机:碧绿的原野,和煦的春风,温暖的日光,袅袅的炊烟,远处的小路上三三两两走着的行人,真是一幅淡抹的村居图啊!恍惚中他觉得自己身处世外桃园之中。功成名就之时归隐于这样的地方,又何尝不是人生一大快事呢?
突然,传令兵来报:将军,有一薄氏姑娘带着几车麦草求见!
“什么?快,快,前头带路!”韩信大喜,急步向寨门走去。那些饱受疾病折磨的士兵听到这个好消息早已相互扶持着走出了帐篷,枯黄、萎靡的脸上一扫几日的颓废。令人振奋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几分钟的功夫就传遍了大帐内外。
寨外的大道上,排着长长的一队车马,平板车上,是一捆捆的青青的麦草。寨子门口,站着一位穿着蓝色衣裤的年轻女子。红朴朴的脸,透着健康与青春;一双秀目,水灵灵的,一看就知道是一个睿智的女子。晨曦中,她的高挽着的发髻略显零乱,却是英资飒爽。
寨门大开,韩信大踏步地赶上前去,深深一揖:“多谢姑娘!请进帐内相谈。”
交谈中,韩信得知薄氏姑娘尚未许配人家,他心中一动:这样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女子,不正具备了一个当娘娘的资质吗?你瞧她端庄、秀丽,言谈举止落落大方,主公见了也一定会欣喜万分。想到这里,韩信朗声说道:“姑娘,如果我家主公成就霸业,建立王朝,成为一代天子,我将呈报皇上,封迎姑娘为娘娘,不知您意下如何?”薄氏姑娘怔住了,她没想到韩大将军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竟会是这般地单刀直入,红晕爬满了她如月的脸庞。片刻,她轻声回答:“一切全凭大将军做主。”就在一瞬间,薄氏姑娘做出了改变她的命运的决定。
因为小麦花,部队得救了。也因为小麦花,薄氏姑娘的终身似乎有了依托。
“父亲,女儿有事禀报。”薄氏姑娘轻声说。
书房内,父女俩低声说着。窗外,是一方碧绿的竹林,竹影婆娑,风儿一阵阵吹过,簌簌的响声在寂静的书房里荡漾。脸上满是兴奋的女孩在说完之后,房间里一阵沉默。是喜?亦忧。老太爷神色凝重,他不知道女儿的选择是不是出于一时之情,但他明白,只要选了这样一条路,那也就意味着全家人的命运从此有了转机。
薄氏姑娘从此在家等候消息。虽有媒人一次次地踏上门槛,但她只是不应,没有人知道原因。她的年龄一年年大起来,青春一步步地远离了她,红润的脸色也被时光漂白了。尤其在她的父亲离世之后,她的日子更是难挨。谣言传起。有人说她有暗疾,有人说她自视过高,也有人说她被什么附身。渐渐地,她家的门槛阻住了媒人的脚步。日月如梭,薄氏姑娘在家整整呆了八年。这八年,她是数着日子过来的。发生了多少事啊,最爱她父亲去世了。老太爷离世之后虽有遗嘱吩咐只要她没出嫁她当家做主,但毕竟不如他在世时的光景了。

她承受着一切闲言碎语,也承受着来自家人的责难,日夜操劳,心中的话向谁诉说呢?没有人懂她,也没有人可以依靠,她忽然觉得自己的选择太过一厢情愿,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听说他已经做了皇帝,他也没有派人来,难不成是他们忘记了吗?她突然感到胸口一阵阵地疼痛。这是第几次了,她也数不清了。自从老太爷归天之后,她就感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属于自己了,常常是不可名状的阵痛。她很不愿意惊动哥哥们,对于她的当家,他们原本就很不认同,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并时不时的吹出要分家的风声。唉,算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父亲临走之时不也说过吗,实在撑不住了就散吧。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薄氏姑娘坐在书房内,一本本地翻着帐本,做着记录。她想,也许自己的时日真的不多了,要不怎么总是梦见从未见过的娘亲呢?又是一阵阵地疼。这些日子,她感到自己的身体就像一块烫手的山芋,热辣辣的,烧的得整夜地睡不宁。她的忧怨,她的不幸,都始于那个早晨,那个红日燃烧的五月。罢罢罢,也许这就是命。
正如薄氏姑娘所知道的,刘邦已经夺得天下。天下纷争太久,需要做的事太多,他哪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个割麦献花的姑娘呢?论功受赏的,都是跟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谁又会想起那个只是听说而又没有谋面的女子呢?刘邦没有记忆,大将军韩信也忘记了行军途中发生的这段插曲了。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又是一年过去了。又是一年的美丽的春天。
春光明媚,是个出行打猎的好日子。天下已经安定,各项举措也得以实施,人们的生活一天天的安定下来。刘邦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喘口气了。想想打江山的那些年,哪一天不是在马背上过的,现在战争结束了,过上了这锦衣玉食的生活,还真是留恋那段戎马生涯。那时的情景,现在想来,恍如隔世。似乎,也只有在打猎的时候才能有尝尝那种味道了。韩信他们一早就等在殿外了,几百个御林军齐刷刷地候在殿外,威风凛凛的,让他想起了当年南征北战的时光。
来到郊外,田野一片青绿,孕育着五彩缤纷的生命。早已抓来的猎物也不知躲藏在哪里了。其实对于刘邦,打猎并不重要,他只是想到这广阔的天地间呼吸自由的空气,重温当年的梦罢了。马蹄声声,嘶鸣啾啾,人喊马叫,刹那间漫起一团团尘土。
太阳当头,硕果累累,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行走在田间小路上。正是小麦拔节的时候,如果就像现在风调雨顺的,那今年又该是一个丰收年。刘邦与韩信一边走着,一边交谈着,今天可是真够快活的。自他登击以来,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放松。不知为什么,韩信突然有点不对头,反应很是寡淡。
散朝了,刘邦刚回到宫中,公公报韩信求见。
听了韩信的诉说,刘邦沉吟片刻。他想起了曾做过的一个梦。梦中的一个年轻的女子来向他告别,手里拿着一束绿绿的像草一样的植物,上面似乎开着若有若无的米粒一样的小花,远远地向他递过来,一幅很幽怨的样子。醒来后他很是不解的,但由于事儿太多又忘了。韩信的一提醒,让他深感愧疚——论功行赏,怎么就单单将她给落下了呢?一个姑娘家独自一人等我这么多年……刘邦心生怜悯,他要弥补自己的过失,加倍补尝她所失去的一切。
薄家门前,这些日子是热闹的。一拨人马来了,一拨人马走了。消息也随着他们的到来一点点的透露出去了。
不久,一队人马驻扎到了村子里。他们在村头空阔的土地上破土动工,建造房屋。他们是要为村里人建造一处娘娘庙,以纪念那位丈义疏财的薄氏姑娘。村里的人也自发组织起来帮忙,因为皇上说了,既然她没能活着享有这一荣誉,死了也一样要封她为娘娘,让村里的人世世代代供奉她。
几天的功夫,庙宇建成了。
接着,他们又在庙前开始动工挖井。刘邦的用心很深,他想让村民们在每天打水时得以瞻仰这位薄命女子。而这口井的挖掘,更是让村民们喜极而泣:因为村子地处岭上,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吃水很是困难,他们常常要到很离家有六里之遥的一条小河去挑;这些贫穷的村里人也联合起来挖过井,但出水太少,不够吃的;遇上干旱年月,就有很多人在半夜时起来排队打水了。在村人眼里,这口井的存在,甚至远远地超出这座庙所带给人们的恩惠。
终于完全竣工了。青砖、青瓦,很是庄严、肃穆。庙里供奉着薄氏姑娘的塑像,旁边则是一龙一凤两尊石雕分立两旁。庙宇的管理由薄氏家族的人负责。据说当时的庆典惊动的周围几十里的村乡!这一切,或许就是刘邦所希望达到的吧。尤其是那两尊石雕,更是让薄氏家族及村人感动不已——历史上的哪一位皇帝能做的如此的仁至义尽呢?
夕去朝来,在每年重大节日或每月的重要日子,庙前庙里烟火鼎盛。许是借助了人间的烟火,这庙渐渐地有了灵性。谁家的孩子吓着了,到庙里上上香,再到井里取水摆洒,祈祷一番,将剩余的水端回去喝了,受惊吓的孩子竟会奇迹般地好了。直到现在,还有人这样做。

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薄氏家族日渐败落,娘娘庙也日渐败落,但她的断壁残垣还是在历史的风雨中挺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人们无从想像她在历史的洪流中都经历了什么。她站在井旁,与井为伴,默契地泽被着这一方的子孙后代。
干旱时节,别的地方都闹旱灾,唯独这里的井中有清凉凉的水——甜如甘露,滋润心田;历代累积的香火传承着古老神秘的传说——龙凤戏水,一直到现在。但不幸发生在五十年代。有人说,她是四旧,瞧,石像,石雕,古庙,烟火,哪一样不是封建主义的残渣?清!一夜功夫,她就面目全非。又有人说,在她这位置盖上房子不是更干净吗?于是,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有了人间烟火的民房——在它的土地上,矗立起了一陈姓人家的私有住宅。
只有古井孤零零地留下来了,它似乎成了主角;娘娘庙虽不见了,但它做为村名世代传了下来。这里的人日日生活着,没有人去深究这村子的名字怎么这样奇怪,只是说有一个姑娘死后受封而得名;没有人去记录什么,只是口口相传,演绎着关于唯一幸存的古井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