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P)、┐P→(P→q),逻辑史上被称为千古谜题的两大典型的逻辑“蕴涵怪论”,在本文已得到彻底破解。而这首先要从概念间的关系说起。
一、概念间主要关系(注:已有明确含义外的相关符号表示为,等值为«;非为┐;或为V;并为U;且为∧)
1、S反对P,可表示为:
SEP«(w=┐SU┐P)。
w为范畴域或称值域。这在拙作《试谈概念的外延及其关系》(见《思维与智慧》原《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4期)一文中已有表述。
w=┐SU┐P,如工人S与农民P,两者必有一否。
2、S真包含于P(S真包含P与此相反对应,不另赘述),可表示为:
SAP«(w=┐SUP)。
w=┐SUP,如团员S与青年P,团员真包含于青年,即SAP:所有团员都是青年。
3、┐S下反对P,与上述真包含于的一样,也同时表述为:w=┐SUP,但这里的下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并不是S与P,而是┐S与P,如:非团员┐S与青年P,两者必有一是。
二、命题间主要关系
1、P反对q,应表示为:w=┐P V┐q,如:直言命题A与E,两者必有一假。
2、充分条件(蕴涵)命题P→q,其可表述为以下等值式:
(P→q)«(w=┐PVq)。
如:任何一人w,若他是团员,则他是青年,该命题等值于:任何一人w的值域为,他不是团员(┐P:并非他是团员),或者他是青年(q)。
3、P下反对q,应表示为:w=PVq,如直言命题I与O命题,两者必有一真。
三、值域w的意义
1、概念间具有何种关系,决定着其所具有的一定的值域;关系不同,值域也随之不同,命题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
2、直言命题应表述为:SAP«(w=┐SUP);SEP«(w=┐SU┐P)。A与E两者必有一假。同理,充分条件命题与此相对应,也应表述为:(P→q)«(w=┐PVq);(P→┐q)«(w=┐PV┐q)。所以,(P→q)与(P→┐q)同样也是反对关系。但是,由于两者间同时具有┐P,并且未用值域w表示,而被误读。
3、值域w,能保证其完整精确值,随之以保证其不被误读,并能保证其后续推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两大蕴涵怪论已在此得到破解
w=┐PVq能保证其分别具有┐P∧q、┐P∧┐q、P∧q等三个或然值的完整性;而┐PVq在运算过程中往往不具有这种完整性,但却往往被误读,故容易出现错误推理。
1、关于P→(┐qVP)
上式表述为:若P真,则(┐qVP)真。
上式左侧蕴涵右侧。右侧(┐qVP)为真,这也完全正确,但是,这里的右侧表面上看具有三个或然值,而实际上其却只有两个,为什么?
P真,是左侧前提,既然如此,右侧的实际值当然应为:(┐qVP)∧P,即其等值于二个或然值:(P ∧┐q)VP,而该值无法得出(┐P →┐q)。所以,P →(┐P →┐q),或:P →(q→P)这个蕴涵怪论是无法成立的。
2、关于┐P→(┐PVq)
上式表述为:若┐P真(若P假),则(┐PVq)真。
上式左侧蕴涵右侧。右侧(┐PVq)为真,这也完全正确,但是,这里的右侧表面上看具有三个或然值,而实际上其却只有两个,为什么?
┐P真,是左侧前提,既然如此,右侧的实际值当然应为:(┐PVq)∧┐P,即其等值于二个或然值:┐P V(┐P∧q)。而该值无法得出( P→q)。所以,┐ P→( P→q),或:┐P→(┐q→┐P)这个蕴涵怪论也是无法成立的。
上式右侧只具有二个或然值,还可以从以下另一角度得到相互印证。
因┐P→(┐PVq),同时也同理可得:┐P→(┐PV┐q),由此又可以得:
┐P→(┐PVq)∧(┐PV┐q)
这里,右侧表面上即可以直接得到,或其直接等值于:(P→q)∧(P→┐q)。然而,实际上,这里等待我们的恰恰是一个巨大的逻辑陷阱,(P→q)与(P→┐q)不但它们两个都不能成立,而且其中任何一个也都不能成立,因为它们的逻辑运算结果就是得到二个或然值,即:(┐P ∧q) V(┐P ∧┐q)。
上述两个怪论,往往表述为:
1)P →(q→P),或P →(┐P→┐q);同时,也可为:q →(P→q)。
2) ┐ P→( P→q),或┐ P→( ┐q→┐P)。
这两式也是被学界称为第一类怪论定理的典型代表。对这类怪论定理“古怪”之处的通常阐释是,1)式为“真命题为任何命题所蕴涵”;2)式为“假命题蕴涵任何命题”。
在此,通过以上论证,本文认为,这两个所谓的“逻辑怪论”或“蕴涵怪论”在逻辑上本来就不应该成立的,当然,它们也都并非是“逻辑永真式”。
在保证三个或然值完整性的前提下,(┐PVq)与(w=┐PVq)是完全等同的,都等值于(P→q)。但若在无值域w标记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逻辑方程式的运算过程中,(┐PVq)所具有的三个或然值的完整性往往会被误读,以致造成后续推理的错误。
五、蕴涵的逻辑性质和内容
上述两个蕴涵怪论不能成立,这就告诉了我们,虽然,(P→q)«(w=┐PVq),或(P→q)«(┐PVq),但是,q→(P→q)、┐P→( P→q)都是不能成立的错误式。那么,蕴涵命题的逻辑性质、推理等内容又应该怎样呢?
1、蕴涵也有四种基本命题
普通直言命题有四种:AEIO,分别是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
蕴涵的基本命题也有四种:(1)若P则q(P→q);(2)若P则不是q,或:若P则非q(P→┐q);(3)若P则可能q,或:P可能q(暂记为P#q);(4)若P则可能非q,或:P可能非q(P#┐q)。
这四种蕴涵基本命题,其逻辑性质与普通直言命题AEIO完全相当,即有:反对关系(两者至少一假)、差等关系(必然肯定真则可能肯定必真)、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下反对关系(两者至少一真)。
2、蕴涵推理
普通直言命题可运用规则进行换质、换位等戻换法推理;其有三段论推理并有四格计24式,其中五个式是弱式。
同理,蕴涵基本命题也可运用相同或相应规则进行换质位的戻换法推理;当然,其也有三段论推理并有四格计24式,其中五个式是弱式。
一、概念间主要关系(注:已有明确含义外的相关符号表示为,等值为«;非为┐;或为V;并为U;且为∧)
1、S反对P,可表示为:
SEP«(w=┐SU┐P)。
w为范畴域或称值域。这在拙作《试谈概念的外延及其关系》(见《思维与智慧》原《逻辑与语言学习》1993年第4期)一文中已有表述。
w=┐SU┐P,如工人S与农民P,两者必有一否。
2、S真包含于P(S真包含P与此相反对应,不另赘述),可表示为:
SAP«(w=┐SUP)。
w=┐SUP,如团员S与青年P,团员真包含于青年,即SAP:所有团员都是青年。
3、┐S下反对P,与上述真包含于的一样,也同时表述为:w=┐SUP,但这里的下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并不是S与P,而是┐S与P,如:非团员┐S与青年P,两者必有一是。
二、命题间主要关系
1、P反对q,应表示为:w=┐P V┐q,如:直言命题A与E,两者必有一假。
2、充分条件(蕴涵)命题P→q,其可表述为以下等值式:
(P→q)«(w=┐PVq)。
如:任何一人w,若他是团员,则他是青年,该命题等值于:任何一人w的值域为,他不是团员(┐P:并非他是团员),或者他是青年(q)。
3、P下反对q,应表示为:w=PVq,如直言命题I与O命题,两者必有一真。
三、值域w的意义
1、概念间具有何种关系,决定着其所具有的一定的值域;关系不同,值域也随之不同,命题间的关系也同样如此。
2、直言命题应表述为:SAP«(w=┐SUP);SEP«(w=┐SU┐P)。A与E两者必有一假。同理,充分条件命题与此相对应,也应表述为:(P→q)«(w=┐PVq);(P→┐q)«(w=┐PV┐q)。所以,(P→q)与(P→┐q)同样也是反对关系。但是,由于两者间同时具有┐P,并且未用值域w表示,而被误读。
3、值域w,能保证其完整精确值,随之以保证其不被误读,并能保证其后续推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四、两大蕴涵怪论已在此得到破解
w=┐PVq能保证其分别具有┐P∧q、┐P∧┐q、P∧q等三个或然值的完整性;而┐PVq在运算过程中往往不具有这种完整性,但却往往被误读,故容易出现错误推理。
1、关于P→(┐qVP)
上式表述为:若P真,则(┐qVP)真。
上式左侧蕴涵右侧。右侧(┐qVP)为真,这也完全正确,但是,这里的右侧表面上看具有三个或然值,而实际上其却只有两个,为什么?
P真,是左侧前提,既然如此,右侧的实际值当然应为:(┐qVP)∧P,即其等值于二个或然值:(P ∧┐q)VP,而该值无法得出(┐P →┐q)。所以,P →(┐P →┐q),或:P →(q→P)这个蕴涵怪论是无法成立的。
2、关于┐P→(┐PVq)
上式表述为:若┐P真(若P假),则(┐PVq)真。
上式左侧蕴涵右侧。右侧(┐PVq)为真,这也完全正确,但是,这里的右侧表面上看具有三个或然值,而实际上其却只有两个,为什么?
┐P真,是左侧前提,既然如此,右侧的实际值当然应为:(┐PVq)∧┐P,即其等值于二个或然值:┐P V(┐P∧q)。而该值无法得出( P→q)。所以,┐ P→( P→q),或:┐P→(┐q→┐P)这个蕴涵怪论也是无法成立的。
上式右侧只具有二个或然值,还可以从以下另一角度得到相互印证。
因┐P→(┐PVq),同时也同理可得:┐P→(┐PV┐q),由此又可以得:
┐P→(┐PVq)∧(┐PV┐q)
这里,右侧表面上即可以直接得到,或其直接等值于:(P→q)∧(P→┐q)。然而,实际上,这里等待我们的恰恰是一个巨大的逻辑陷阱,(P→q)与(P→┐q)不但它们两个都不能成立,而且其中任何一个也都不能成立,因为它们的逻辑运算结果就是得到二个或然值,即:(┐P ∧q) V(┐P ∧┐q)。
上述两个怪论,往往表述为:
1)P →(q→P),或P →(┐P→┐q);同时,也可为:q →(P→q)。
2) ┐ P→( P→q),或┐ P→( ┐q→┐P)。
这两式也是被学界称为第一类怪论定理的典型代表。对这类怪论定理“古怪”之处的通常阐释是,1)式为“真命题为任何命题所蕴涵”;2)式为“假命题蕴涵任何命题”。
在此,通过以上论证,本文认为,这两个所谓的“逻辑怪论”或“蕴涵怪论”在逻辑上本来就不应该成立的,当然,它们也都并非是“逻辑永真式”。
在保证三个或然值完整性的前提下,(┐PVq)与(w=┐PVq)是完全等同的,都等值于(P→q)。但若在无值域w标记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逻辑方程式的运算过程中,(┐PVq)所具有的三个或然值的完整性往往会被误读,以致造成后续推理的错误。
五、蕴涵的逻辑性质和内容
上述两个蕴涵怪论不能成立,这就告诉了我们,虽然,(P→q)«(w=┐PVq),或(P→q)«(┐PVq),但是,q→(P→q)、┐P→( P→q)都是不能成立的错误式。那么,蕴涵命题的逻辑性质、推理等内容又应该怎样呢?
1、蕴涵也有四种基本命题
普通直言命题有四种:AEIO,分别是全称肯定、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
蕴涵的基本命题也有四种:(1)若P则q(P→q);(2)若P则不是q,或:若P则非q(P→┐q);(3)若P则可能q,或:P可能q(暂记为P#q);(4)若P则可能非q,或:P可能非q(P#┐q)。
这四种蕴涵基本命题,其逻辑性质与普通直言命题AEIO完全相当,即有:反对关系(两者至少一假)、差等关系(必然肯定真则可能肯定必真)、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下反对关系(两者至少一真)。
2、蕴涵推理
普通直言命题可运用规则进行换质、换位等戻换法推理;其有三段论推理并有四格计24式,其中五个式是弱式。
同理,蕴涵基本命题也可运用相同或相应规则进行换质位的戻换法推理;当然,其也有三段论推理并有四格计24式,其中五个式是弱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