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小雨在线教育吧 关注:13贴子:107
  • 2回复贴,共1

蓝小雨 《我把一切告诉你》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

读书笔记1( 2017-02-02)
接触到蓝小雨这个名字,才一个多星期。起初是在微信里面看到一篇答疑的文章,然后关注的公众号,到后来在贴吧查帖子,加入QQ群下载各种资料。与此同时,在当当拍下了《我把一切告诉你》。
在各种雨总答疑的文章里面,用到的最多的一句恐怕就是让同学们把《我把一切告诉你》精读个十遍二十遍的,并且最好把前50页给背下来。按雨总的说法,只有形成条件反射了,才能熟练运用形成本能。
于是当拿到书的时候,没有当成一本小说去读,按之前的想法,决定把书当成是一个个案例、一道道考题去分析。书里的段落很清晰,比如第一段落讲从求职到拿下必*神鞋在报社站稳脚跟,第二段落讲泰国红牛。雨总不是让把书读个十遍二十遍嘛,咱逐个段落去啃,一个段落那么几页,虽然还不至于能按原文背下来,可前几个段落看了多少遍,自己是不知道了。只有读透了,才能下笔写读书笔记心得,不然,当故事看几遍都没用。
好,那就从第一段落开始写读书笔记吧。
蓝小雨从踏入人才市场,就开始了职场之旅。那是1994年,我才上中学吧,我是2004年大学毕业的,和主人公相差10年。
蓝小雨在求职过程中发现僧多粥少、狼多肉少的现状,果断决定转行。仅仅这一个行为,就从侧门反映了蓝小雨的个性:果断,对事物本质迅速把握,洞察力强。虽然说个性这个东西强学不来,雨总在YY也说过,没想过也没必要去改变性格,可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性格一样,当我们讲雨总的思维模式、处事方法吃透以后,对事的处理就多少会趋向于雨总的方式方法,习惯也就改变了。
雨总在谈择业的时候说,择业占成功的30%,要找行业增长率好的行业,才能受行业发展带来的趋势红利。要是一个日薄西山的行业,任凭个人再努力、再优秀,想突出重围本身就难,还想发家致富,洗洗睡吧。
择业的关键应该是雨总在后期通过多年滚打总结出来的吧。蓝小雨进报社卖广告,看似是随意的选择,书中写的是“干啥都行”,可我不这么认为。总觉得雨总在当时就瞄准了整个职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看书,书上说,专业差、没经验,屡战屡败。可雨总就一个学生证,为什么要故意落在报社的招聘席呢?
这个动作的深意,我们稍后分析,先说说雨总对行业的敏感。
前面的一个屡字,告诉我们之前蓝小雨找过很多公司,见了很多岗位,但并没有能打动他的,并不是随便给他一个岗位,他就无条件接受的。94年,没刻意去查资料来印证,凭印象,那个时候广告业还是比较红火的,最大的记忆就是谭希松创办央视标王,年年的标王成交价格,滚着翻得往上升。小时候的记忆品牌,先是白酒,什么孔府家酒,秦池酒,然后有爱多、步步高VCD,再后来宗庆后的娃哈哈好像也是从央视标王开始红遍全国的。
要说雨总没有提前预见,没有提前做功课,我是不信的。雨总会打无准备的仗?要我说,这蓝小雨早就知道专业就业面窄、竞争激烈,自己根本没有优势,也早就打算转行,并且转行的方向也早就想好了。或许不是一个,但销售类型的肯定是其中之一。
雨总说为了说话让客户觉得有趣,特意学了段时间评书,我想,就算在没有学习评书之前,雨总也是个口齿伶俐之人。他明白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蓝小雨承认自己技术不行,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资源啊人脉啊肯定更谈不上,那能利用上的,就是脑筋子+嘴皮子。而脑筋子+更嘴皮子能挂上的职业,销售为第一。这应该是雨总单爆思维的雏形了吧。把自己擅长的东西发挥到极致。而其实刚刚进人才市场那段,几句话,根本就是聚焦思维嘛。我们来看。
提出问题:本专业机会少,怎么办。
分析问题:自己专业技术差,没优势。竞争过于激烈,没心气。其实没写出了的是,他有什么。不过后面我们就知道他有什么了。
解决问题:趁早转行。(不是盲目转行哦,人家是带着功课来的
看吧,这才是第一页,就出来俩思维了。当然,或许当时的蓝小雨并不明白这些是什么思维,但没关系啊,咱们雨总最大的优势就是勤于分析、善于总结。还没上雨总的课,不过听说学员每天都得提交总结的。这总结一方面是培养一个坚持的习惯,而更重要的恐怕是提炼归纳总结的能力吧。把总结写成流水账雨总肯定是不能同意的,那么在每日三省吾身的时候,分析当日行为,提炼精华加以巩固,找出糟粕赶紧摒弃,坚持以往,习惯慢慢也就养成了。
还没完呢。跟着思维的是处事方法设手段。
前面咱对那个故意落下学生证的动作没具体分析,现在说说这个。
将学生证留下,高招之一。很后面看案例中的很多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是叫“小小”吧,给医院的谁送午餐那个盘子,在听雨总这段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这盘子不就是学生证嘛,一来一回见两遍。再有,那个搞定保安前台的文章里面,给前台小姐送小盆栽,后来去告诉应该怎么养,也是这个套路下来的,故意留点尾巴,让下次见面顺理成章。这套路让雨总用的顺心顺手,浑然天成了,为什么有人呢?应该归功于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吧。同时,这还是达成数量级的一个手段。别以为只有600万份广告是数量级,别以为只有抄写三大2000遍是数量级,别以为只有连续送饭40天才是数量级,咱雨总一个学生证往那一拍,就是数量级
面试者东西,和你拜访客户不一样,有一次还有第二次的,同一家,你就一次机会。蓝小雨硬生生把这个唯一变成了二,翻倍100%。不过单纯把数量提上去还没用,得配合适当的语言。咱没学习过四大聊天术、三大攻心术,不过想来也是雨总从这些细节里面总结出来的。
我本人在日资企业做销售,以前市场好的时候,单单日系的客户就忙不过来,你的产品只要品质过硬,稳定性好,性价比高,和是否能说会道基本没有什么关系,都能卖出去东西。不过现在市场不景气,日系客户大部分逃亡使用国产材料,我们要去开发国内企业的高端客户就发现,你的东西再好,没用。人情不做透,别想开单。要做人情,语言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看看蓝小雨的语言艺术,后来雨总总结出来是进门三分钟就得让客户笑出来,这个是本事。本事从哪里来,一方面是天生的能说会道,更重要的是准备充分。
看两个案例。
一个是蓝小雨跟报社主管杨总,“不是粗心,是故意喽。”一句话就把对方吸引了,让对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对下一步的交流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一个是杨总去见必*神鞋的老总,那时候初学乍道的蓝小雨就现行了,根本不会说话了。而老道的杨总,一边分析保健鞋市场,一边宣讲传播策略,中间夹着讲解报纸定位,摆事实谈道理,说话有力度,很快勾起了老板兴趣。说明什么问题?蓝小雨不是神,不是哪吒生下来就三头六臂,初入职场小聪明是有,可小聪明不能保证一直有用。一直有用的是什么,是精心的准备。
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很重要,对语言的锤炼很重要,对语言的内容准备和熟悉很重要。这也就是雨总会让学员精度十遍书,15天速成一门学问的用意吧。光耍嘴皮子,可能刚刚开始还有用,越往后越没用,得有真材实料,得有干货。
一个月匆匆过去,别看书里写得这一个月颗粒无收,还收到警告信了,可真的是颗粒无收吗,肯定不是。
蓝小雨在学习。怎么学,向高手请教。雨总说“只有巨能学,才能巨能干,最后巨能赚”,至理名言啊。上学时候老师也常说,“不是你不行,只是你不学”。跟人请教,只要是你不会的别人懂的,都可以请教,只要能教上你的,就是高手。啥?害臊?害臊还销售个毛线啊。销售的基本要领就是脸皮厚,蚊子叮不透。
蓝小雨在瞎学吗,肯定不是,刚刚说了,人家最大的优势,善于总结。于是聚焦思维又一次出现在了书里面。
提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月没有成单。
分析问题:盲目打电话,没有交情。
解决问题:瞄准一个,彻底拿下。
又来了,这个解决问题的手法何其眼熟,单爆啊。雨总讲的很多案例都是这个思维下来的嘛。什么网络培训机构招生困难,怎么办,单爆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之类的举不胜举。
那么又要分析分析为什么蓝小雨瞄上必*神鞋了呢?
书上写的比较简单,而实际这个功课肯定不是想当然的。有两个词值得注意,“很多报纸”,“一张张查看”,这是什么?是数量级啊。雨总总告诉我们,什么在网上搜100个成功案例(具体搜法没开源啊),冒充买房子去见100个卖房子的,这不都是数量级嘛。人家蓝小雨上班一个月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这里面肯定还有目标细分的用处,不过没系统学习雨总的思维模式,不能随便说。但觉得目标细分不应该单指把任务分解成小份,然后逐个完成,也应该包括把目标分解成小份,逐个验证或排除。
最后,锁定必*神鞋,因为他是个二三流品牌适合这二三流报纸,因为其刚刚进京急于开拓市场,因为其概念新,必须通过宣传。等等吧。
随后蓝小雨把单爆和数量级结合起来,就入驻了人家公司。
这里面还是有艺术的。不然你天天去搅合人家正常办公,还不被洪打出去啊。哈,莫非这就是人情做透的一种表现?没错,人情做透,不是指送礼送人情,这个人情是需要建立在熟悉、最好没成为交易对象前先成为朋友的这种人情。这个就不是几句话能学会的了。但首先你不能招人烦,不能一直可着你的推荐产品啰嗦,又一个概念出来了,模糊销售。你是来干什么的,其实谁都清楚,用不着一直说,说多了人家腻歪。那干脆不说,就和你聊天,估计蓝小雨每次也不是空手去的,小礼物,不值钱但好用。我们去拜访国内客人的时候也都会带一些日式小点心,分给办公室人吃呗,博得大家的好感,拜访日本客户的时候往往带一些中国的特色东西,臭豆腐不行哈,得能适合人家口味的,比如苦荞茶啊。又一次要卖的东西还没谈的怎么样,那日本客人让我弄些苦荞茶卖给他。
蓝小雨的目标细分、单爆(突然想起来,单爆不等于押宝,押宝押的是运气,单爆是有学问的)、数量级、人情做透、模糊销售,一套组合拳下来,确实收到了世纪效果。由此想到,没有一种销售,是靠一种手段就能取胜的,往往需要将各种思维、方式方法结合运用才见奇效。
见必*神鞋老总那段前面说过了,蓝小雨短板凸显,但人家好在哪呢?有自知之明啊。事先就把杨总带上了。这叫什么,利用团队力量。我们常对自己的产品销售等做面积图,品质、价格、服务、交期等,面积越大说明这个综合实力越强。一个团队也同理啊,术业有专攻,大家都强了,面积就大了。短板?那不成了永远装不满的水桶了嘛。找杨总这一段,即告诉我们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也告诉我们团队的重要。
这里面有个小插曲,蓝小雨在等必*神鞋老总的两个小时里,想着自己要成为广告大腕,雄心勃勃啊。这一点,对想创业,或者想在销售领域突破的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感想,才能敢干。也就是常说的野心,没有野心,成就不了大的事业,还是就呆在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安度人生吧。
很顺利,合同签下,提出到手。
蓝小雨说这个案例的成功有着机缘巧合,这个我信。前面分析那么多,是拿以后的眼光看待以前的问题,什么这个思维、那个办法,在当时可能蓝小雨多没有那个概念。
这又回到前面提到的了,蓝小雨最大的优势,不是脑子好使,是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看看书吧,人家就把签下合同的原因总结了几点出来。
来看看都是什么。
1、 苦干加巧干。能吃苦是想成功的先决条件,想躺在床上捡钱,呵,直接睡吧。但仅仅是能吃苦,那和工地的工人就没啥区别了,还得有技巧,不能蛮干。技巧哪里来?
2、 技巧来自学习。一切为客户着想不是拿嘴说的,你得有真东西,这真东西不就得靠学习嘛。
3、 把事情做透。常说行百步而半九十。我说是半九十九。你差一步都不行。有幅挖金矿的漫画,俩人,一个挖了若干个洞口,每个洞口挖的都不深,没有金子就换,其中一个洞就差那么一点就挖到里面的金子了,结果放弃了。另一个人死心眼,就一个洞挖到底。结果可想而知,金子被那死心眼的人挖到了呗。但这也不等于一棵树上吊死,具体得培养自己审时度势的能力。
4、 勤于思考,主动求变。
要我看,能总结出来这些方法,比方法本身还重要。
当然,光知道不行,那是嘴上秀才。能执行才是重中之重。
看看人蓝小雨的执行力吧,716的工作模式就受不了了?蓝小雨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
都差不多724工作了。回头看看咱,还有啥脸面说累啊。
别只羡慕人家今天的成就,那是血水汗水换来的,没有付出就要结果?做梦或许有那种事儿吧。


1楼2017-02-02 11:14回复
    留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3-28 13:11
    回复
      留姓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21 2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