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两轮《歌手》中内地歌手整体的颓势状态,随着谭晶在第三轮的问鼎周冠军,也终于被扭了回来。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份功劳,也要归功于初来乍到就排名第二的挑战歌手赵雷。
很有意思的是,这一轮谭晶和赵雷的表演,也恰好是音乐最极致的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华丽、后者走心。而关于这两种表演形式,谁好谁坏的争论,也一直没消停过,它不仅成了一个美学的终极问题,甚至还成为《歌手》(包括前身《我是歌手》)一直被诟病的主因。被诟病的原因,就是高音不是音乐的目的,唱功不是好歌手的标志。这个逻辑没有问题,那么反过来,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才是好歌手的标志。这其实是一个回到原点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又将引向两条永远处于怼这种状态的平行线。问题,依然还是问题。
诚然,之前有太多的选秀节目,确实因为将高音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从而导致审美天平的倾斜,也正是在这种强势下,又迎来了歌迷内心的一种反弹。那就是为反高音而反高音,为反技巧而反技巧,并且认为一切走高音和技巧路线的歌手,都是纸老虎,都是非音乐的、反音乐的,都不能成为优秀的歌手。
这叫什么?这就叫极左极右。其实,本周《歌手》前两位的排名,还是相当、或者至少是相对合理的。它代表着音乐的两种极致,而这两种极致,并不是不能共容的。赵雷可以不用一个装饰音,就能打动全场的歌迷、甚至歌手。而谭晶则可以用戏剧感十足的编曲设计,张力十足的演绎,用艺术层面的技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情感,去诠释作品,去震撼人心,这又有什么问题?
我始终相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是用的功不同,有的歌手着重练琴、练阅历,而有的歌手就是打磨唱功,用歌声塑造作品。总之,必须是真真切切在某一领域和层面用了功,最后才能有更多的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谭晶无疑就是歌手型的歌手,这个领域的歌手,其实很纯粹,一比基本功,二比表现力,从这两点上来讲,谭晶在第三期《歌手5》上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
这一轮谭晶演唱的是《欲水》,这首歌曲说冷门也算冷门,说不冷门也不冷门,虽然在大众普及层面上来讲,这首歌很冷门,但因为原作是齐豫演唱的缘故,它在文艺小清新、资深老炮歌迷领域,其实算得上是很多人压箱底的心水歌。再考虑齐豫的歌声品牌,经典作品的记忆效应等等,谭晶这一轮的选择,其实是冒险,其实很大胆。文艺青年的嘴有多毒,耳朵有多固执,你应该懂的。
但谭晶还是成功了。谭晶的成功,不在于什么超越原作,要知道很多翻唱之所以失败,而且败的很惨,恰恰就是因为想超越原唱,甚至故意在编曲上搞颠覆,在演唱上玩拧巴。
谭晶的成功,则在于将《欲水》这首作品给解构了,并且以自己的方式(包括乐队合作)重组了。如果一定要把这首作品和齐豫的原唱相比,可以这么说,齐豫的版本偏重的是画面感,也像是一幅东方水墨画。而谭晶的版本,则偏重于戏剧感。即使它同样是画,也是浓墨重彩、立体鲜明的油画。更重要的是,谭晶的《欲水》,还是一首属于舞台的《欲水》。是的,谭晶的《欲水》是一首更适合舞台表演的作品,甚至觉得电视机这个载体,对于这首歌曲的呈现来讲,都是有缺失的。这种缺失,只有亲临过各种现场的歌迷,才能通过经验来脑补。
不说现场、只说电视,《欲水》的演出也足够震撼。这首歌曲在音乐编曲上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两把手风琴,带入了探戈的元素,而探戈也因此成为作品新的支点。与此同时,用先抑后扬的处理,除了让作品有一个递进式结构之外,其实也像是一步一步揭开谜底的悬疑剧……说着说着似乎又回到了《蒙面唱将猜猜猜》。
当然,中间那段歌剧咏叹调的插入,则是结构过渡上的一个重要支点。这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般来讲,流行歌手如果有歌剧技巧的绝活,往往会把这个段落,放在作品最高潮的部分,大有一种一切铺垫只为君临天下的感觉。但谭晶则不同,她只是把这段咏叹调,放在了过渡段,起到一种歌曲结构和层次的推动作用,由此也有了惊艳的加花效果。都说艺高人胆大,其实艺高的人,有时候对于技的理解,往往还更从容。
一个好的结构,也让歌手能有好的发挥土壤。《欲水》极具纵深的层次,对于别的歌手来讲,或许是挖坑,对于谭晶来讲,更像是“快到我碗里来”。也正是好歌声配上好结构,才让这首《欲水》,不会给人一种简单粗暴的炫技感,听这首歌曲就像是看一部短片,或者参观一个别院,总有不同的情节、总有不同的亭廊,带出新的故事和风景。
其实对谭晶来讲,《欲水》最难唱的,不是高潮,而是主歌。因为很多唱惯大歌和主旋律作品的歌手,反而处理不好最轻柔的部分,因为越轻柔的歌声,往往是技术无法覆盖的角落。《欲水》的原作中,齐豫更多是用鼻音的处理,来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飘逸感,而谭晶除了同样运用鼻音的共鸣之外,同时还用了胸腔的共鸣音来传声,多年科班练声的结果,就是谭晶在处理如此细微轻柔的歌声时,同样气息有力、不飘不散,既保持了音色的飘逸,还有一种气息的精确。
而咏叹调过后的高潮段落,那个唱着《一样的月光》的尖耳朵的阿凡达妹妹,终于又来了。用混声来演唱摇滚乐的效果,恰好出现在“风来了、雨来了”这个段落,也真是用人声很好地谱绘出那种风雨交加的场景。歌声,在这里就不仅仅只是歌声和人声,更成了一支画笔和镜头。
要说这首歌曲初听时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最后结尾的部分。从混声到怒吼,谭晶似乎走了很多流行歌手的老路,就是在最高潮的时候,失去了控制。但转而一想,这才是谭晶爆发的一个杀招,作为一个学院歌手,以前的谭晶用控制来呈现艺术的完美。而这一次走上《歌手》的舞台,谭晶除了要展现自己各种不同可能性之外,也希望自己能够在感性的流行音乐领域,同样能够闯出一片自我的天地,而看似不完美的细节失控,恰恰正是流行音乐的魅力,也是流行音乐技术不完美但人性完美的魅力。
一个“失控”的谭晶,在让舞台“失控”的同时,也宣告了她自己的艺术生涯,又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流行乐坛欢迎新人谭晶,下周《歌手》大招继续走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