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碎碎念
《十三邀》是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的,期间学业繁重,已经很努力的去挤出时间,可是,还是于事无补,没有看完,朋友说,“你何必那样执着,它就在那里,不会跑掉的,考完看也行,反而更安得下心来”。我说“你是不知道,我们等这个采访,用了多久的时间,从2016到2017少说也有几个月之久了,真的是等到烦躁,心焦”。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每天一定要想的一件事,就是十三邀什么时候播出,现在想想,这真的是一个执念。
等了这么久,所以对这一份采访,我非常的珍惜,其实与其说它是采访,不如说更像是两个老友久别重逢后的寒暄。直到昨天,把这个5个多小时的节目看完,我的第一感受,是震撼。我觉得这个采访,非常有“营养”。不仅仅是因为俞老师敞开心扉的说了很多,更是因为她的态度和观点,引起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看来,这个访谈,没有那么的官方化,形式化,而是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如果,你还没写看完它,我建议你,用听的方式,从第二到第三集,我都是这样的,我很享受这样的方式,是因为我觉得,就像是在听她和自己说话一样,可以很专注,很随意,非常的快乐。
初见篇 —渴望平凡,向往自由
第一集,我记得俞老师提过最多的词,是自由,和平凡,从她开始讲话开始,她的故事,就像一幅画卷,缓缓的摊开,随着5个小时的交谈,慢慢的填补,修改,和描摹。
再一次谈到对角色的选择,俞飞鸿说“选定角色以后,如果有,就会去读原著,然后反复推敲剧本,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力”。这就是她,一个对事业认真,追求完美,却又懂得释放自己的人。我不禁想起她说过的“如果你希望你的艺术生涯走的更长一些,更远一些,每个阶段有所进步,就要真正塑造角色。如果塑造的每个角色都能留在观众的心里,那是尽到了演员的职责。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让他们从这个角色里找到生活中忽略的东西,能够和生活引起共鸣”。至少在她的每一个角色里,或多或少我都能找到生活的共鸣。
俞飞鸿是一个家庭观很重的人,亲情对她来说就好像身后的一颗大树,她曾提到过“家庭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支撑,不论你在做什么,你只要想着,你的背后,还有一群人,永远站在你的身后,让你有背靠大树的感觉,很安心,很踏实”。她提起了自己的弟弟,嘴角不禁微微上扬,她说弟弟看过自己很多的角色,但是最获得他肯定的,还是《千年敬祈》里的宜兰。她说自己曾经问过原因,弟弟说,那个角色,很自然。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是有素颜出境的成分的,俞老师自己,把它称为“没有表演的表演”。在后两集的访谈中,还有断断续续的提到。可见这个角色,她自己,也是非常喜欢的。
俞老师第一次提起自由,是在说自己去美国的经历时,她说那时候,自己英语并不好,所以大学毕业后,她有了去美国锻炼自己的想法,她说,要学好英语,这样,才能更加的自由,
还记得她的经典公式
信用卡+外语+护照=一次完美的旅行 在她看来,旅游有这三样足矣,至于是否结伴,还是一人独行,她都可以接受,所以我说,她是一个很坦然的人,懂得享受,也懂得适度,更懂得,要让自己快乐,她说过“快乐的人生,才是道德的人生”。
俞老师说,自己是一个很轴的人,的确如此了,这样的性格,让她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轻易的放弃,和回头,如果不是轴,她也不会把十年岁月,献给一部电影,正如她所言,做事情,就要做到自己范围内的最好,要学会善始善终,尽最大的力,用最诚的心。
她说自己的家庭十分传统,父母都是高知,所以她从小有着很好的教养,她说自己的家庭是很有秩序感的,也说在自己的眼中,她的父亲是“无所不能”的,可以看出,她对父亲的敬畏。她说“父亲总是很周到的待人,小时候,因为和伙伴起了争执,父亲不论对错,就和邻居道歉了,说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孩子”。然后对着她说“好好学习就什么事情也没有”
从小的家庭环境让俞飞鸿成为一个很知书达理的人,她不争辩,不愤怒,不大声说话。所以现在你见到她,和她交谈,她都是轻声细语。这也许就是环境造就人的道理吧。
回想自己的童年经历,她总说“我是被束缚的,我渴望被放飞”。因此,她选择了去北京上学,选择了北影。正是因为从小的“束缚”我觉得,使她更爱创作了。所以,就有了那个,让我们念念不忘的《爱有来生》。我想,她是把情感,和少年时期贝压抑的情愫,想法,都融入到电影中去,所以你会觉得,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都会被感动。
我很欣赏俞老师的一点,她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原则,通过这次访谈,我终于找到了她这种性格的源头,还是来源于她的家庭,即使是十八岁后的被放飞,也是有所遵循的规范,在规范下,不断的突破,同时又具备了控制力,这样最后,再精彩的绽放。
俞老师说,自己是个不喜欢有“负担”的人,我想,写也个她渴望的自由有关,有了误解,就去解释,绝不拖欠,这样,反而是一种成长。
《十三邀》是我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的,期间学业繁重,已经很努力的去挤出时间,可是,还是于事无补,没有看完,朋友说,“你何必那样执着,它就在那里,不会跑掉的,考完看也行,反而更安得下心来”。我说“你是不知道,我们等这个采访,用了多久的时间,从2016到2017少说也有几个月之久了,真的是等到烦躁,心焦”。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每天一定要想的一件事,就是十三邀什么时候播出,现在想想,这真的是一个执念。
等了这么久,所以对这一份采访,我非常的珍惜,其实与其说它是采访,不如说更像是两个老友久别重逢后的寒暄。直到昨天,把这个5个多小时的节目看完,我的第一感受,是震撼。我觉得这个采访,非常有“营养”。不仅仅是因为俞老师敞开心扉的说了很多,更是因为她的态度和观点,引起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看来,这个访谈,没有那么的官方化,形式化,而是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如果,你还没写看完它,我建议你,用听的方式,从第二到第三集,我都是这样的,我很享受这样的方式,是因为我觉得,就像是在听她和自己说话一样,可以很专注,很随意,非常的快乐。
初见篇 —渴望平凡,向往自由
第一集,我记得俞老师提过最多的词,是自由,和平凡,从她开始讲话开始,她的故事,就像一幅画卷,缓缓的摊开,随着5个小时的交谈,慢慢的填补,修改,和描摹。
再一次谈到对角色的选择,俞飞鸿说“选定角色以后,如果有,就会去读原著,然后反复推敲剧本,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力”。这就是她,一个对事业认真,追求完美,却又懂得释放自己的人。我不禁想起她说过的“如果你希望你的艺术生涯走的更长一些,更远一些,每个阶段有所进步,就要真正塑造角色。如果塑造的每个角色都能留在观众的心里,那是尽到了演员的职责。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让他们从这个角色里找到生活中忽略的东西,能够和生活引起共鸣”。至少在她的每一个角色里,或多或少我都能找到生活的共鸣。
俞飞鸿是一个家庭观很重的人,亲情对她来说就好像身后的一颗大树,她曾提到过“家庭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支撑,不论你在做什么,你只要想着,你的背后,还有一群人,永远站在你的身后,让你有背靠大树的感觉,很安心,很踏实”。她提起了自己的弟弟,嘴角不禁微微上扬,她说弟弟看过自己很多的角色,但是最获得他肯定的,还是《千年敬祈》里的宜兰。她说自己曾经问过原因,弟弟说,那个角色,很自然。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是有素颜出境的成分的,俞老师自己,把它称为“没有表演的表演”。在后两集的访谈中,还有断断续续的提到。可见这个角色,她自己,也是非常喜欢的。
俞老师第一次提起自由,是在说自己去美国的经历时,她说那时候,自己英语并不好,所以大学毕业后,她有了去美国锻炼自己的想法,她说,要学好英语,这样,才能更加的自由,
还记得她的经典公式
信用卡+外语+护照=一次完美的旅行 在她看来,旅游有这三样足矣,至于是否结伴,还是一人独行,她都可以接受,所以我说,她是一个很坦然的人,懂得享受,也懂得适度,更懂得,要让自己快乐,她说过“快乐的人生,才是道德的人生”。
俞老师说,自己是一个很轴的人,的确如此了,这样的性格,让她一旦下定决心,就不会轻易的放弃,和回头,如果不是轴,她也不会把十年岁月,献给一部电影,正如她所言,做事情,就要做到自己范围内的最好,要学会善始善终,尽最大的力,用最诚的心。
她说自己的家庭十分传统,父母都是高知,所以她从小有着很好的教养,她说自己的家庭是很有秩序感的,也说在自己的眼中,她的父亲是“无所不能”的,可以看出,她对父亲的敬畏。她说“父亲总是很周到的待人,小时候,因为和伙伴起了争执,父亲不论对错,就和邻居道歉了,说是我们没有教育好孩子”。然后对着她说“好好学习就什么事情也没有”
从小的家庭环境让俞飞鸿成为一个很知书达理的人,她不争辩,不愤怒,不大声说话。所以现在你见到她,和她交谈,她都是轻声细语。这也许就是环境造就人的道理吧。
回想自己的童年经历,她总说“我是被束缚的,我渴望被放飞”。因此,她选择了去北京上学,选择了北影。正是因为从小的“束缚”我觉得,使她更爱创作了。所以,就有了那个,让我们念念不忘的《爱有来生》。我想,她是把情感,和少年时期贝压抑的情愫,想法,都融入到电影中去,所以你会觉得,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是,都会被感动。
我很欣赏俞老师的一点,她做任何事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原则,通过这次访谈,我终于找到了她这种性格的源头,还是来源于她的家庭,即使是十八岁后的被放飞,也是有所遵循的规范,在规范下,不断的突破,同时又具备了控制力,这样最后,再精彩的绽放。
俞老师说,自己是个不喜欢有“负担”的人,我想,写也个她渴望的自由有关,有了误解,就去解释,绝不拖欠,这样,反而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