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重修青石关[1]记》[2]
辛广瑞 [3]
重修青石关记
邑北青石关,古建筑物也。按《县志》:盖平原名盖牟,为高句丽旧地。相传唐李世绩[4]东征□盖苏贞[5],曾驻兵此关□□□海环山之胜,概及近,多高丽城基遗迹,说亦近是惜代远年淹,无□当考证耳,就此关形势□□□县城如屏障,即有历史上之关系,复为交通之孔道,尊重古物者所应注意保存也。
关门凿□□叠砖石而成,中辟道路,狹不盈丈,兼以悬崖峭岭。石齿嶙峋[6],经冬冰雪尤有车马通过,□□拥挤,尤□颠蹶[7],其难几如蜀道。再于有清嘉庆、道光时与民国十七年[8]间,经地方各慈善家曾□修数次,路稍平坦可行,皆存有碑记及。大同二年[9]夏,关门与壁巨风雨摧残,骤然颓圮,阻碍交通。经区呈报当饬[10],将堆积之土石除去,惟是下端支撑之力,既减关门上覆之砖石勿堕,危险殊甚。爰于本年春,责令管区长王作翰[11]募款鸠工,并由四区[12]筹资协助,将颓圮之壁及□□残缺处补筑完善。关南北附□道路亦一律修筑□□竣,亲题名额嵌之关首,复为文以志之永垂不朽。夫古之建筑物如有关国防之台池,关垒□□后人之不知保存,历久渐泯其迹。今香工事虽微,而名关□无恙,非时为县治之光,亦可为新国家一最大纪念品也,故志之。
盖平县县长辛广瑞撰文
□务□长杨蔚彬[7]书丹
康德元年[8]八月五日榖旦立
【注释】 [1] 青石关 位于盖州市青石岭,盖州市区北。《盖平县志》载:“青石关,在城北十二里,两山壁立凿石为门,为县城北门管钥。相传盖苏贞屯兵于此。”
[2] 《重修青石关记》 碑为青石,立于原青石关遗址关南一侧,碑通高 1.34米,其中碑身高0.94米,宽42厘米,厚10厘米,碑座为新座。碑文竖书楷书15行,满行38字。碑阴部分已经打磨改为碑阳,新题大字:“重修青石关古碑”,小字:“一九九六年李芳馨发现重立并书”。
[3] 辛广瑞 字祥民,吉林五常人,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科。民国十八年春由省属参议转任盖平县县长。
[4] 李世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5] 盖苏贞 传说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盖苏文之妹。
[6] 嶙峋 形容山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并荷纶綍,封树嶙峋。同坎而藏,同簋而禋。”
[7] 颠蹶 亦作“颠蹷”。在这里指行走不平稳。
[8] 民国十七年 公元1928年。
[9] 大同二年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满洲建立过满洲帝国,他在1932年3月1日—1934年2月28日,就执政伪满洲国3年,年号大同。大同二年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
[10] 当饬 应当整顿,使之整齐。
[11] 王作翰 字墨林,毕业于西丰县警察教练所,曾任西丰县警察书记、盖平保甲散在保长、一区二保保长、警察所卫生队巡长、教练所教员、警察一区巡官分所长等。
[12] 四区 指盖平县新区第四区,主要在城北、城东北,今大石桥市黄土岭、博洛铺、永安、青石岭、百寨等。
[13] 杨蔚彬 字兰陔,清末恩贡。
[14] 康德元年 日本人扶持下的满洲帝国的年号,康德元年,即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
辛广瑞 [3]
重修青石关记
邑北青石关,古建筑物也。按《县志》:盖平原名盖牟,为高句丽旧地。相传唐李世绩[4]东征□盖苏贞[5],曾驻兵此关□□□海环山之胜,概及近,多高丽城基遗迹,说亦近是惜代远年淹,无□当考证耳,就此关形势□□□县城如屏障,即有历史上之关系,复为交通之孔道,尊重古物者所应注意保存也。
关门凿□□叠砖石而成,中辟道路,狹不盈丈,兼以悬崖峭岭。石齿嶙峋[6],经冬冰雪尤有车马通过,□□拥挤,尤□颠蹶[7],其难几如蜀道。再于有清嘉庆、道光时与民国十七年[8]间,经地方各慈善家曾□修数次,路稍平坦可行,皆存有碑记及。大同二年[9]夏,关门与壁巨风雨摧残,骤然颓圮,阻碍交通。经区呈报当饬[10],将堆积之土石除去,惟是下端支撑之力,既减关门上覆之砖石勿堕,危险殊甚。爰于本年春,责令管区长王作翰[11]募款鸠工,并由四区[12]筹资协助,将颓圮之壁及□□残缺处补筑完善。关南北附□道路亦一律修筑□□竣,亲题名额嵌之关首,复为文以志之永垂不朽。夫古之建筑物如有关国防之台池,关垒□□后人之不知保存,历久渐泯其迹。今香工事虽微,而名关□无恙,非时为县治之光,亦可为新国家一最大纪念品也,故志之。
盖平县县长辛广瑞撰文
□务□长杨蔚彬[7]书丹
康德元年[8]八月五日榖旦立
【注释】 [1] 青石关 位于盖州市青石岭,盖州市区北。《盖平县志》载:“青石关,在城北十二里,两山壁立凿石为门,为县城北门管钥。相传盖苏贞屯兵于此。”
[2] 《重修青石关记》 碑为青石,立于原青石关遗址关南一侧,碑通高 1.34米,其中碑身高0.94米,宽42厘米,厚10厘米,碑座为新座。碑文竖书楷书15行,满行38字。碑阴部分已经打磨改为碑阳,新题大字:“重修青石关古碑”,小字:“一九九六年李芳馨发现重立并书”。
[3] 辛广瑞 字祥民,吉林五常人,毕业于北京国立法政专门学校政治经济科。民国十八年春由省属参议转任盖平县县长。
[4] 李世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5] 盖苏贞 传说是高句丽末期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铁腕军事独裁者盖苏文之妹。
[6] 嶙峋 形容山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并荷纶綍,封树嶙峋。同坎而藏,同簋而禋。”
[7] 颠蹶 亦作“颠蹷”。在这里指行走不平稳。
[8] 民国十七年 公元1928年。
[9] 大同二年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日本人的扶持下,在满洲建立过满洲帝国,他在1932年3月1日—1934年2月28日,就执政伪满洲国3年,年号大同。大同二年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
[10] 当饬 应当整顿,使之整齐。
[11] 王作翰 字墨林,毕业于西丰县警察教练所,曾任西丰县警察书记、盖平保甲散在保长、一区二保保长、警察所卫生队巡长、教练所教员、警察一区巡官分所长等。
[12] 四区 指盖平县新区第四区,主要在城北、城东北,今大石桥市黄土岭、博洛铺、永安、青石岭、百寨等。
[13] 杨蔚彬 字兰陔,清末恩贡。
[14] 康德元年 日本人扶持下的满洲帝国的年号,康德元年,即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