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喜相逢竹笛艺...吧 关注:158贴子:1,667
  • 3回复贴,共1

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师生参观冯子存纪念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师生参观冯子存纪念堂》
2017年元月20日上午,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创始人朱海平老师,带领参加竹笛大师冯子存前辈家乡张家口市阳原2017年春晚的学生们,在阳原县泥河湾博物馆,参观了为中国竹笛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冯子存前辈纪念堂!
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的学生们,在冯老纪念堂前肃然起敬,详细认真地观看了冯子存前辈的生平介绍、一张张具有历史意思的照片和冯子存前辈用过的竹笛书籍等物品!当看到熟悉的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百人竹笛齐奏参加冯子存前辈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照片时,孩子们感到十分亲切!来之冯子存家乡张家口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创始人朱世平和朱海平带领的百名学生竹笛齐奏纪念冯子存诞辰100周年音乐会演出,轰动了京城,观看音乐会的领导和专家们看到冯子存前辈家乡竹笛事业后继有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也是我国第一个把百人竹笛齐奏搬上舞台的艺术团体!
在泥河湾博物馆冯子存纪念堂参观结束后,朱海平老师带领学生们双手合十,在纪念堂前向冯老照片三鞠躬!用深情缅怀这位从张家口走出去的伟大的竹笛艺术家!



1楼2017-02-06 11:14回复

    冯子存:竹笛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河北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人。冯子存有着很高的艺术天分,同时他从小受到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他的大哥会拉板胡、四胡,当过吹鼓手;二哥会吹笛子。在哥哥们的影响下,冯子存也喜欢上了音乐,他尤其钟爱笛子,因此从小跟二哥学吹竹笛。11岁那年,他学会了吹笛子,并开始为村里的高跷队伴奏。由于生活的艰难,他十七岁跟随大哥到包头谋生。他白天向大哥学习皮毛手艺,夜晚和当地的乐手聚在一起,吹拉弹唱。高亢、豪放、粗犷的内蒙古的“爬山调”使冯子存听得入了迷,于是,他就用笛子模仿。四年里,他不仅学会了内蒙古特有的“爬山调”,还学会了“蒙古民歌”和“二人台”,这对他的笛子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学习和融会了二人台音乐中笛子的“滑、揉、抹、剁”等特有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唇、舌、指、气、组合”五大类完整的演奏技法体系!
    1950年,冯子存被招收到察北文艺宣传队,担任乐队演奏员。这期间,冯子存虽然已年近半百,但他刻苦学习乐理知识,并逐步开始了笛子曲的改编和创作,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就产生于这个时期。1953年,他带着这两首曲子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他的笛子独奏轰动了北京,倾倒了所有的在场听众。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结束后,他就被留到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从此,一个到处流浪的民间艺人,成了人民的笛子演奏家。
    1958年以后,冯子存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频频外出演出,他的笛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朝鲜、越南、瑞典、芬兰及我国的澳门、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掌声,到处都是鲜花。冯子存的笛子演奏在国外被誉为 “魔术般的笛子”。1964年他被调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刘森、马宝山、曾永清、陆金山、杨明、郭鸿五、王湘等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员,并把北派笛子传播到全国各地。
    中国的笛子虽然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在长期旧乐制的束缚下,笛子是宫廷音乐和文人琴乐中具依附性的合奏乐器,竹笛失去了发展的独立性。冯子存是第一个将中国竹笛以独奏的形式搬上舞台,使竹笛成为独奏乐器的笛艺家。
    冯子存的创作、演奏,在各种技巧运用和发挥上可以说是笛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冯派竹笛艺术风格在全国影响颇大,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开拓者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竹笛事业。冯子存先生为竹笛奉献一生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久远影响、激励着人们。他勤劳一生,为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并成为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的艺术大师!

    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创始人朱世平和朱海平的父母和冯子存前辈在中共察北地委宣传队一起工作时合影!
    第二排右二为冯子存大师,第一排右二为朱海平老师父亲,第二排左一为朱海平老师母亲


    2楼2017-02-06 11:30
    回复



      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学生们仔细观看纪念堂的资料和冯子存前辈用过的竹笛和书籍!


      3楼2017-02-06 11:34
      回复

        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创始人朱海平老师在冯子存纪念堂前留念




        宣化喜相逢竹笛艺术团师生在冯子存纪念堂前合影留念


        在泥河湾博物馆冯子存纪念堂参观结束后,朱海平老师带领学生们双手合十,在纪念堂前向冯老照片三鞠躬!用深情缅怀这位从张家口走出去的伟大的竹笛艺术家!


        4楼2017-02-06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