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篇《上位篇》说到武则天如何摧枯府兵制的根基,致使府兵制名存实亡,那么,大唐还是要打仗的,还是要和异族角逐作战的,那么,靠什么兵?
答曰:“募兵”。其实,募兵在贞观年间就有从征事例,如薛仁贵就是贞观年间从募兵中脱颖而出者,那么,募兵的光景如何?木并在武则天当政之后是什么光景?在关陇集团被铲除后光景如何?请看抗倭名将刘仁轨给高宗的奏章:
“臣蒙陛下曲垂天奖,弃瑕录用,授之刺举,又加连率。材轻职重,忧责更深,常思报效,冀酬万一,智力浅短,淹滞无成。久在海外,每从征役,军旅之事,实有所闻。具状封奏,伏愿详察。臣看见在兵募,手脚沉重者多,勇健奋发者少,兼有老弱,衣服单寒,唯望西归,无心展效。臣问:‘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伫弱?’皆报臣云:‘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往前渡辽海者,即得一转勋官;从显庆五年以后,频经渡海,不被记录。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 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高官重赏,百方购募,无种不道。洎到西岸,唯闻枷 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求住不得,公私困弊,不可言尽。发海西之日,已有自害逃走,非独海外始逃。又为征役,蒙授勋级,将为荣宠,频年征役,唯取勋 官,牵挽辛苦,与白丁无别。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这则史料弥足珍贵,出自一位镇守朝鲜的募兵之口。大概意思:是太宗贞观年间,与高宗永徽年间,百姓闻战则喜,争相裹粮备甲为国效命冲杀疆场的热血豪情。这样的豪情与热血是朝廷崇尚军功激发出来的。那个时候,立功受赏得官很容易。哪怕身死疆场朝廷也要派人祭奠吊丧抚慰亲人的悲哀,对死时无官者追赐官爵;对死时有官爵者,把生前官爵由其子弟继承食禄。但是在显庆年间,出征健儿阵亡后,朝廷无人吊祭抚慰,更不给官爵追赐,也不见生者官爵被子弟继承。而且,贞观、永徽年间渡海征朝鲜还可以得一个“转勋官”,但是,在显庆年间,就没这待遇了!草民们寒了心,不愿再为国家出征效命了!家里有年轻力壮者,只要有钱贿赂官府,就可以免于出征;但是,家世贫寒者,那怕是老弱不堪出征也要拉上凑数。显庆年间,征战百济、攻陷平壤的功劳,将官们都许诺有高官重赏,但是,从朝鲜回国后赏赐、勋位被夺,甚至于还有出逃海外、自残躲避兵役者…………百姓不愿出征效命,就是因为那些对从军者不得人心的轻视与刻薄待遇………………
我们须要注意一个年份前后的对比变化:自高宗显庆年前,出征异域的兵士荣誉、物质赏赐双丰收。但是,显庆年后,只有付出毫无回报,士兵寒心,百姓心冷。这个显庆年是哪一年开头的?是656年,武则天做了皇后开始名正言顺参与政事的开始,也是关陇集团覆灭的开始年份。在关陇集团覆灭之前,关陇们执掌中央权柄,他们崇尚军功对军人赏赐优厚促使百姓乐于投军出征做募兵;但是,武则天铲除关陇集团之后,关陇集团实行的对军人们的优厚待遇免除了!百姓从军出生入死是没有丝毫回报的!民间尚武建功的风气顿减,百姓不再从军,官府不得已抓丁!募兵制的兵源也成了问题!募兵制征集到的兵源素质更成问题!铲除了关陇集团,就连他们执行的正确路线也要毁掉;打垮了一个坚强尚武的统治核心,连他们为国防安全做的制度安排也要废除,这个国家的安全系于何人???
答曰:“募兵”。其实,募兵在贞观年间就有从征事例,如薛仁贵就是贞观年间从募兵中脱颖而出者,那么,募兵的光景如何?木并在武则天当政之后是什么光景?在关陇集团被铲除后光景如何?请看抗倭名将刘仁轨给高宗的奏章:
“臣蒙陛下曲垂天奖,弃瑕录用,授之刺举,又加连率。材轻职重,忧责更深,常思报效,冀酬万一,智力浅短,淹滞无成。久在海外,每从征役,军旅之事,实有所闻。具状封奏,伏愿详察。臣看见在兵募,手脚沉重者多,勇健奋发者少,兼有老弱,衣服单寒,唯望西归,无心展效。臣问:‘往在海西,见百姓人人投募,争欲征行,乃有不用官物,请自办衣粮,投名义征。何因今日募兵,如此伫弱?’皆报臣云:‘今日官府,与往日不同,人心又别。贞观、永徽年中,东西征役,身死王事者,并蒙敕使吊祭,追赠官职,亦有回亡者官爵与其子弟。从显庆五年以后,征役身死,更不借问。往前渡辽海者,即得一转勋官;从显庆五年以后,频经渡海,不被记录。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 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显庆五年,破百济勋,及向平壤苦战勋,当时军将号令,并言与高官重赏,百方购募,无种不道。洎到西岸,唯闻枷 锁推禁,夺赐破勋,州县追呼,求住不得,公私困弊,不可言尽。发海西之日,已有自害逃走,非独海外始逃。又为征役,蒙授勋级,将为荣宠,频年征役,唯取勋 官,牵挽辛苦,与白丁无别。百姓不愿征行,特由于此…………”(《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这则史料弥足珍贵,出自一位镇守朝鲜的募兵之口。大概意思:是太宗贞观年间,与高宗永徽年间,百姓闻战则喜,争相裹粮备甲为国效命冲杀疆场的热血豪情。这样的豪情与热血是朝廷崇尚军功激发出来的。那个时候,立功受赏得官很容易。哪怕身死疆场朝廷也要派人祭奠吊丧抚慰亲人的悲哀,对死时无官者追赐官爵;对死时有官爵者,把生前官爵由其子弟继承食禄。但是在显庆年间,出征健儿阵亡后,朝廷无人吊祭抚慰,更不给官爵追赐,也不见生者官爵被子弟继承。而且,贞观、永徽年间渡海征朝鲜还可以得一个“转勋官”,但是,在显庆年间,就没这待遇了!草民们寒了心,不愿再为国家出征效命了!家里有年轻力壮者,只要有钱贿赂官府,就可以免于出征;但是,家世贫寒者,那怕是老弱不堪出征也要拉上凑数。显庆年间,征战百济、攻陷平壤的功劳,将官们都许诺有高官重赏,但是,从朝鲜回国后赏赐、勋位被夺,甚至于还有出逃海外、自残躲避兵役者…………百姓不愿出征效命,就是因为那些对从军者不得人心的轻视与刻薄待遇………………
我们须要注意一个年份前后的对比变化:自高宗显庆年前,出征异域的兵士荣誉、物质赏赐双丰收。但是,显庆年后,只有付出毫无回报,士兵寒心,百姓心冷。这个显庆年是哪一年开头的?是656年,武则天做了皇后开始名正言顺参与政事的开始,也是关陇集团覆灭的开始年份。在关陇集团覆灭之前,关陇们执掌中央权柄,他们崇尚军功对军人赏赐优厚促使百姓乐于投军出征做募兵;但是,武则天铲除关陇集团之后,关陇集团实行的对军人们的优厚待遇免除了!百姓从军出生入死是没有丝毫回报的!民间尚武建功的风气顿减,百姓不再从军,官府不得已抓丁!募兵制的兵源也成了问题!募兵制征集到的兵源素质更成问题!铲除了关陇集团,就连他们执行的正确路线也要毁掉;打垮了一个坚强尚武的统治核心,连他们为国防安全做的制度安排也要废除,这个国家的安全系于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