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啦!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给亿万农民送了啥大礼?快来看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生产结构的三大调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围绕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一号文件对新一年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唐仁健: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这四点,都表明农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农民来说,“种什么、怎么种”是每年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构”,是调整的一大对象。
唐仁健:三大调整,我们概括为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调好生产方式”是突出“绿”字,就是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就是要培育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玉米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一号文件对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作出相应安排,例如,对稻谷、小麦,要“坚持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要“推进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这是政策对“种什么”的明确回答。
叶兴庆:稻谷和小麦,这是我们国家最基本的口粮品种,我们目前为止还是要维持最低收购价政策这样一种基本的制度模式。但是我们要增强最低收购价定价的弹性,让定价灵活一些。但是大的制度框架不会变。玉米,它是一个大宗产品,但它更多地作为一种饲料作物,我们希望通过市场定价,国内的市场玉米价格,能够有所下降,降到什么程度呢?能够跟进口的玉米相抗衡。同时对玉米的种植者他的利益会受到一些损失怎么办?我们就实行生产者补贴制度,今年我们还要坚持这样一个制度。
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唐仁健说,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通过多措并举,确保“三农”投入不减。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一方面确保增量,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一号文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同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农产品供给升级,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沉甸甸,而且全国人民也更有“口福”了!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生产结构的三大调整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围绕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等,一号文件对新一年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唐仁健: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这四点,都表明农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农民来说,“种什么、怎么种”是每年最为关注的问题。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构”,是调整的一大对象。
唐仁健:三大调整,我们概括为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调好生产方式”是突出“绿”字,就是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就是要培育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玉米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一号文件对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作出相应安排,例如,对稻谷、小麦,要“坚持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玉米,要“推进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这是政策对“种什么”的明确回答。
叶兴庆:稻谷和小麦,这是我们国家最基本的口粮品种,我们目前为止还是要维持最低收购价政策这样一种基本的制度模式。但是我们要增强最低收购价定价的弹性,让定价灵活一些。但是大的制度框架不会变。玉米,它是一个大宗产品,但它更多地作为一种饲料作物,我们希望通过市场定价,国内的市场玉米价格,能够有所下降,降到什么程度呢?能够跟进口的玉米相抗衡。同时对玉米的种植者他的利益会受到一些损失怎么办?我们就实行生产者补贴制度,今年我们还要坚持这样一个制度。
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唐仁健说,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通过多措并举,确保“三农”投入不减。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一方面确保增量,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一号文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同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农产品供给升级,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沉甸甸,而且全国人民也更有“口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