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何处是相思吧 关注:26贴子:936
  • 9回复贴,共1

〔何处相思〕——:存古代茶文化八闻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桃夭·八闻道——〉茶瓯香篆小帘栊:古代茶文化浅讲(一)


1楼2017-02-08 11:55回复
    一、总起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朝《封氏闻见记》中有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而居于桃之夭夭这样一个高素质高涵养【对没错】的虚青中,烹茶煮酒,红袖添香,从姑娘到恩客都不能免俗。楼中八闻道早有关于名茶品赏和茶百戏的详讲,可供姑娘们演绎中参考。我这里主要讲讲之前没有涉及到的茶文化的部分,分为两篇。
    本篇主讲:茶文化起源,茶德,茶道,茶具。


    2楼2017-02-08 12:06
    回复
      二、茶文化起源
      只要是中国人,说起茶想来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俗话有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恰好我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武夷山的山城姑娘,对如今融入生活中的茶文化有十分深刻的切身体验。然而茶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否种茶采茶喝茶就是茶文化?
      并非如此。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和中国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品易健康、长寿,茶品顺为最佳、还可作药用,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为茗品。
      关于中国人是何时开始饮茶,何时开始形成茶文化的,各家说法不一,也并不是我们主要需要了解的内容。我在这里挑选了一种流传较广的春秋说仅供大家参考。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入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曰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尚未见饮茶。】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关于茗的记载,虽然初露一二,但还未形成风气,恐怕只是在局部地方出现,还不能在中国的领域中流行和扩散开来。
      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谓:“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
      由此可以看出,茗茶刚流行开来时,众人觉得怪异。直到唐代开始,民众开始认为“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从此时起,形成了喝茶的风气。


      3楼2017-02-08 12:21
      回复
        三、茶德

        既然茶文化作为中国不可缺少的,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其中自然融入了人文精神和思想。茶德就是其中一种。起初茶德用以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后来逐渐发展,融入茶中,将茶的特性拟人化,因此有了茶德一说。
        先让我们来看看古代文人是如何理解茶德的。
        陆羽:所谓"茶德",简言之,是指饮茶人的道德要求。进一步而言,是将茶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升为一种深层次、高品位的哲学思想范畴,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风尚。唐代的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茶德归之于饮茶人的应具有俭朴之美德,不单纯将饮茶看成仅仅是为满足生理需要的饮品。
        刘贞亮: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包括了人的品德修养,并扩大到和敬待人的人际关系上去。
        以上二人对于茶德解释的落脚处均是“人”,以茶对人的作用为主。
        而当代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的观点有所不同,他提出“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并用八个字来概括茶的美德,就是“康、乐、甘、香,和、清、敬、美”。
        茶有八德,德馨味厚。丹青难写,瓯鼎易烹。芳名鼎立,大器天成。下面具体说说这八德的具体含义。
        康:茶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书画当观韵,健康要饮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古来有之,今日更盛。
        乐:茶能增进快乐,如沐春风。桃魄乍飞随水去,尚能饭否?鼎汤初沸有朋来,不亦乐乎!
        甘:茶如甘露,甘润人生。采得三春露,清香一道茶。三分春色描来易,一瓣芯香品不完。
        香:百味凝春,茶香自溢。数万里山河,恩施玉露;五千年文化,香颂芳名。
        和:茶蕴太和之气,固本扶元,和而不同。云雾欢欣飞越,饮甘泉,烹古雪,顿生觉悟;鼎汤自在沸腾,拔紫笋,萃黄芽,极尽殷勤。
        清:茶语清心,心旷神怡。两腋生风,问君哪得清如许;众人喝彩,煎雪自来香满楼。
        敬:茶本时辰草,客为座上宾。茶斟七分满为敬,留得三分回味长。一苦,二甘,三回味,德馨味厚;九清,八旺,七敬茶,泉冽茶香。
        美:茶是天生尤物,能赋予美感享受。尤物喜随众草长,佳人至爱洁身香。茶有八德分寸无遗传粹美,煎烹有度显精神。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4楼2017-02-08 12:33
        回复
          (二)程序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以上程序很适合用于演绎中,具体图可以搜索参考。条件有限,随手用家里的茶具附一张“分杯”的动作【真的是随手附的hhhhhh请不要在意丑爪子。】


          5楼2017-02-08 21:02
          回复
            (三)分类
            茶道的分类有三,煎茶道、斗茶道、功夫茶道。
            煎茶道:即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唐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宋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道: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私以为,斗茶道这样的活动也很适合在演绎或者接客中使用。
            工夫茶道:工夫茶道盛行于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6楼2017-02-08 21:11
            回复
              五、茶具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简要来说就是与喝茶有关的一些器具。
              而对此,古代和现代的看法还有所不同。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籝”即用来储茶的箱笼一类的竹器,“茶焙”是指烘茶叶的器具,“茶鼎”自然是指煮茶用的锅,“茶瓯”指的是茶碗或茶杯。
              现代所说的茶具,大体有茶盏、茶海/茶盅、盖碗以及茶具配件。
              茶盏: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
              茶海: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
              盖碗:盖碗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茶道配件:
              1.茶筒:盛放茶艺用品的器皿茶器筒
              2.茶匙: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的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3.茶漏: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4.茶则:茶则(茶勺)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5.茶夹:又称茶筷,茶夹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6.茶针(茶通):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当壶嘴被茶叶堵住时用来疏浚,或放入茶叶后把茶叶拨匀,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7.茶盘的使用方法: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正好我家的茶具基本俱全,所以简要地拍了几张给大家直观地介绍一下茶具www


              7楼2017-02-08 21:33
              回复





                8楼2017-02-08 21:35
                回复
                  不仅如此,茶具的质地和纹饰也有很多不同的花样和分类。
                  从质地来看,常见的有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还有木鱼石茶具、竹木茶具、冰裂茶具等。
                  这里只详讲瓷器茶具,大家可以认真阅读,在戏中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茶不同的需要都可以在细节上使用不同的茶具。
                  1.青瓷茶具
                  青瓷茶具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2.白瓷茶具
                  白瓷茶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3.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而黑瓷茶具,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4.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然而, 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5.红瓷茶具
                  明代永宣年间出现的祭红。娇而不艳,红中透紫,色泽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这种红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红。因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价特高。古人在制作祭红瓷时,真可谓不惜工本,用料如珊瑚、玛瑙、寒水石、珠子、烧料直至黄金,可是烧成率仍然很低,原来"祭红"的烧成仍是一门"火的艺术",也就是说即使有了好的配方如果烧成条件不行,也常有满窑器皆成废品之例,故有“千窑难得一宝,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9楼2017-02-08 21:43
                  回复
                    ————————————拉线作业
                    1.请阐述你最喜欢什么质地或纹饰的茶具及原因。(2珠)
                    2.简述你心中的茶德是什么?(2珠)
                    3.挑选茶道程序中的其中一步或两步结合人设进行演绎。(4珠)(选做)
                    4.想几个将茶文化融入演绎或接客中的戏梗。(4珠)(选做)


                    10楼2017-02-08 21: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