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新闻客户端 > 湖南 > 长沙[长沙] 回乡拾趣丨别有韵味的洞口年 过两个年,起两个早
[作者:姚学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7-01-29 09:35:13
过两个年,起两个早
——别有韵味的洞口年(二)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姚学文
1月28日,是农历大年初一。天刚现牛肚白,外面就陆续响起鞭炮声,那是乡亲们开始起床做年饭或者吃年饭了。年过七旬的岳母娘,也很快起来,做起年饭。时间才刚刚6点过。
清早吃年饭,是洞口过年的习俗。在洞口,吃年饭,就相当于城里除夕夜的团年饭。但是,与城市里的团年饭不同,洞口人不只吃一顿,是吃两顿,且都是在清早。所以,洞口人过年,要赶两个早,吃两个年饭。
第一个年饭,是在大年三十清早。第二个年饭,是在大年初一清早,寓意“开个好头,结个好尾”。
其实,在洞口,真正的过年是从腊月29晚上就开始了。这个晚上叫“炆年罡”,就是把年前准备好的腊菜,诸如腊肉、腊猪腿、腊猪头等,以及萝卜、海带等,清洗干净,放在锅里,用大火炖。炖好的肉,当晚就会吃一部分,叫吃“凳板肉”。其他的肉,则留作第二天清早年饭时吃。
在儿时的记忆里,孩子们特别盼望“炆年罡”,这是因为“炆年罡”既是过年的开始,而且当晚,一家人还会围在一起吃浓香的“凳板肉”。每当过年来临,儿时的伙伴们通常都会数着过日子。到了腊月29日下午,大人们便会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会从家里熏好的腊肉中,挑选几块出来清洗。
看到大人们开始清洗腊肉,孩子们心里就开始乐了。往往是,大人们在一边洗腊肉,孩子们在旁边嬉戏。那个心里乐得!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炖腊肉,烧的都是柴火。随着旺旺的柴火烧起,腊肉的香味开始在房子里蔓延开来,越来越浓,越来越浓。腊肉比较难炖,所以“炆宴罡”通常要“炆”到深夜时分。一些孩子会熬不住,睡了,但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坚持到底。那时,很少肉吃,吃“凳板肉”,是很多孩子期盼的。刚炖好的腊肉,吃起来特别香。至今每每想起来,都会流口水。如今,炆年罡,还是会炆,只是用得火,还有哪种味道,似乎有点不同了。
吃年饭,也是有讲究的。大年三十清早的年饭如此,大年初一清早的年饭更加。
第一个讲究,是一定要在天亮之前吃。所以大人们,一般都要在五六钟起来做饭、炒菜。等饭菜做好后,再叫孩子们起来。“快起来,过年啦,吃年饭啦!”小时候,每当吃年饭,父母都这样喊我们起来,那语气特别温柔,特别亲切,完全没有平时父母的严厉感。即使有时想贪睡,父母也不会太责备,只是会不断叫,直到孩子们全部起来为止。
第二讲究,是一定要图个吉利。小孩子不能哭,要说吉利话,不能打碎东西等等。如果孩子们一不小心说了不吉利的话,大人们也不能骂孩子,因为骂人不吉利。通常的做法,是用眼睛瞪,来阻止孩子乱说法,或者赶紧用一句吉利话弥补上。
第三个讲究,是要敬祖宗、放鞭炮。做好饭后,在大家吃之前一定要敬祖宗、放鞭炮。所以,在洞口,除夕和大年初一清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也成了过年时的一道令人牵挂的风景。
大年初一,年饭吃过,年就算过完了。接着的一个程序,就是拜年。
在洞口,拜年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外甥郎”,说的就是其中的规矩。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给岳母拜年。初三、初四,外甥给舅舅拜年。
通常,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长辈不会主动去晚辈家走动,除非晚辈家主动邀请,否则会被人笑话,“大拜小,为了口”,就是说,大人如果主动去晚辈家走动,会被认为是家里穷,没有东西吃,去晚辈家讨吃的。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讲究慢慢消除了,大家更多是根据自己的方便,来安排拜年的顺序。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拜年的礼物也有一定讲究,通常是一瓶酒和一包糖。酒,一般是国公酒。糖,一般是一斤左右的白砂糖。无论是酒,还是糖,都要贴上点红纸,以图喜庆。
拜年,自然少不了要放鞭炮。在我记忆深处,那时的鞭炮主要是雷炮和小散炮。快到主人家时,就开始放。走几步,放一个。这,既是为了喜庆,也是为了提醒主人。听到鞭炮声,主人们通常会出来看看,是谁家里的亲戚来拜年了。快到主人家们口时,就点起散炮,皮皮啪啪啪。鞭炮响过,主客人之间就会互相恭祝新年,说“拜年拜年”之类的礼貌和祝福话。然后,再进屋,沏茶。
晚辈来拜年,是不能空手回去的,长辈们都要打发。打发的东西,通常是腊菜。主人们会根据客人的远亲不同,选择不同的腊菜来打发。有的是腊肉,有的是腊猪耳,也有的是腊猪头,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也还会有猪血丸子、糍粑、甜酒等等。客人们吃了、喝了,还能满载而归,谁心里不是美美的呢?
[作者:姚学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2017-01-29 09:35:13
过两个年,起两个早
——别有韵味的洞口年(二)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姚学文
1月28日,是农历大年初一。天刚现牛肚白,外面就陆续响起鞭炮声,那是乡亲们开始起床做年饭或者吃年饭了。年过七旬的岳母娘,也很快起来,做起年饭。时间才刚刚6点过。
清早吃年饭,是洞口过年的习俗。在洞口,吃年饭,就相当于城里除夕夜的团年饭。但是,与城市里的团年饭不同,洞口人不只吃一顿,是吃两顿,且都是在清早。所以,洞口人过年,要赶两个早,吃两个年饭。
第一个年饭,是在大年三十清早。第二个年饭,是在大年初一清早,寓意“开个好头,结个好尾”。
其实,在洞口,真正的过年是从腊月29晚上就开始了。这个晚上叫“炆年罡”,就是把年前准备好的腊菜,诸如腊肉、腊猪腿、腊猪头等,以及萝卜、海带等,清洗干净,放在锅里,用大火炖。炖好的肉,当晚就会吃一部分,叫吃“凳板肉”。其他的肉,则留作第二天清早年饭时吃。
在儿时的记忆里,孩子们特别盼望“炆年罡”,这是因为“炆年罡”既是过年的开始,而且当晚,一家人还会围在一起吃浓香的“凳板肉”。每当过年来临,儿时的伙伴们通常都会数着过日子。到了腊月29日下午,大人们便会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会从家里熏好的腊肉中,挑选几块出来清洗。
看到大人们开始清洗腊肉,孩子们心里就开始乐了。往往是,大人们在一边洗腊肉,孩子们在旁边嬉戏。那个心里乐得!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炖腊肉,烧的都是柴火。随着旺旺的柴火烧起,腊肉的香味开始在房子里蔓延开来,越来越浓,越来越浓。腊肉比较难炖,所以“炆宴罡”通常要“炆”到深夜时分。一些孩子会熬不住,睡了,但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坚持到底。那时,很少肉吃,吃“凳板肉”,是很多孩子期盼的。刚炖好的腊肉,吃起来特别香。至今每每想起来,都会流口水。如今,炆年罡,还是会炆,只是用得火,还有哪种味道,似乎有点不同了。
吃年饭,也是有讲究的。大年三十清早的年饭如此,大年初一清早的年饭更加。
第一个讲究,是一定要在天亮之前吃。所以大人们,一般都要在五六钟起来做饭、炒菜。等饭菜做好后,再叫孩子们起来。“快起来,过年啦,吃年饭啦!”小时候,每当吃年饭,父母都这样喊我们起来,那语气特别温柔,特别亲切,完全没有平时父母的严厉感。即使有时想贪睡,父母也不会太责备,只是会不断叫,直到孩子们全部起来为止。
第二讲究,是一定要图个吉利。小孩子不能哭,要说吉利话,不能打碎东西等等。如果孩子们一不小心说了不吉利的话,大人们也不能骂孩子,因为骂人不吉利。通常的做法,是用眼睛瞪,来阻止孩子乱说法,或者赶紧用一句吉利话弥补上。
第三个讲究,是要敬祖宗、放鞭炮。做好饭后,在大家吃之前一定要敬祖宗、放鞭炮。所以,在洞口,除夕和大年初一清早,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也成了过年时的一道令人牵挂的风景。
大年初一,年饭吃过,年就算过完了。接着的一个程序,就是拜年。
在洞口,拜年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外甥郎”,说的就是其中的规矩。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婿给岳母拜年。初三、初四,外甥给舅舅拜年。
通常,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前,长辈不会主动去晚辈家走动,除非晚辈家主动邀请,否则会被人笑话,“大拜小,为了口”,就是说,大人如果主动去晚辈家走动,会被认为是家里穷,没有东西吃,去晚辈家讨吃的。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讲究慢慢消除了,大家更多是根据自己的方便,来安排拜年的顺序。
在小时候的记忆里,拜年的礼物也有一定讲究,通常是一瓶酒和一包糖。酒,一般是国公酒。糖,一般是一斤左右的白砂糖。无论是酒,还是糖,都要贴上点红纸,以图喜庆。
拜年,自然少不了要放鞭炮。在我记忆深处,那时的鞭炮主要是雷炮和小散炮。快到主人家时,就开始放。走几步,放一个。这,既是为了喜庆,也是为了提醒主人。听到鞭炮声,主人们通常会出来看看,是谁家里的亲戚来拜年了。快到主人家们口时,就点起散炮,皮皮啪啪啪。鞭炮响过,主客人之间就会互相恭祝新年,说“拜年拜年”之类的礼貌和祝福话。然后,再进屋,沏茶。
晚辈来拜年,是不能空手回去的,长辈们都要打发。打发的东西,通常是腊菜。主人们会根据客人的远亲不同,选择不同的腊菜来打发。有的是腊肉,有的是腊猪耳,也有的是腊猪头,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也还会有猪血丸子、糍粑、甜酒等等。客人们吃了、喝了,还能满载而归,谁心里不是美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