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得不仔细,这两天,在网上重看补看,还是发现节目在文史知识上有一些问题,想跟吧友们交流一下。因为,节目还是以宏扬传统诗词文化为主旨的,并非纯粹的娱乐节目。故而觉得有必要较真一下。
说到问题,具体来说有几种,最主要的是专家点评存在的问题,其次是题目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还有是主持人读诗存在的问题。而专家点评存在的问题又可分为知识错误、识记错误、解读主观这几种。
以下,我将分期来指出这些问题,但因为是重看补看,所以就不按次序来了,而是随看随讲,看到哪期讲哪期,还望吧友谅解。
先讲讲刚重看的第九期,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专家知识错误
郦波在点评“草色遥看近却无”时,指出董卿读“看”平声是正确,并说“看”古音即是平声,而在此考虑格律,更应该是读平声。显然,郦波在此处犯了个知识错误,首先,说“看”古音即是平声太过笼统,此处应表述为中古音才够严谨。其次,“看”中古音并非平声,而是去声,《广韵》标注“看”为“苦旰切, 去翰, 溪”,确凿无疑。只是在当时近体诗中,出于格律考虑,允许异读为平声而已。也就是说,“看”在当时近体诗中,可以根据具体格律要求,或平或去两读,并非一概读平声或去声,而在当时非近体诗情况下,都读去声。不信的话,举两个例子,先看唐人白居易的:
喜罢郡
白居易
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
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闻报坐衙。
睡到午时欢到夜,回看官职是泥沙。
这首诗很典型,先看首联对句第六字,懂格律的吧友应该知道,此处必须用仄声字,因此此处“看”字必读去声。再看尾联对句第二字,根据格律,此处必须用平声字,因此此处“看”字必读平声。由此可见,在唐代格律诗中,“看”字可视具体情况平仄两读。
再看宋人陆游的:
秋雨三首其一
剡曲高秋一草亭,雨来迨我醉初醒。
豪吞平野宜闲望,急打虚窗入静听。
沙上湿云号断雁,篱根衰草缀孤萤。
老人懒复亲灯火,卧看炉香掩素屏。
这首诗的尾联对句第二字,根据格律,此处必须用仄声字,因此此处“看”字应读去声。由此可知, 在宋代格律诗中,“看”字也是可以读仄声的。
②专家识记错误
郦波在点评“桃花流水鳜鱼肥”时,重点解析了“鳜”字的声旁,即“厥”字,并且他将之解释为兼表意,但《说文》解释为“从鱼,厥声”,即单纯的声旁,不兼表意。此处郦波可能识记有误,当然,也可能另有所本。而郦波又解释“欮”字为“弓着身子发力”,就不太确了。《说文》释义为“发石也”,此后,清人吴善述进一步解释为“乃以石为礟”,即是抛石机。而章太炎更直接指出“厥”即是“旝”字之本字。而“旝”字,东汉人贾逵在注解《左传》“旝动而鼓”时,即训为“发石”,而“旝”字上古音应与“厥”字同,如今“鳜”字读音也与“旝”字相近,便是一证。由此可见,郦商的解释应该识记有误。
今天就先到这儿,明天继续。
说到问题,具体来说有几种,最主要的是专家点评存在的问题,其次是题目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还有是主持人读诗存在的问题。而专家点评存在的问题又可分为知识错误、识记错误、解读主观这几种。
以下,我将分期来指出这些问题,但因为是重看补看,所以就不按次序来了,而是随看随讲,看到哪期讲哪期,还望吧友谅解。
先讲讲刚重看的第九期,存在的问题如下:
①专家知识错误
郦波在点评“草色遥看近却无”时,指出董卿读“看”平声是正确,并说“看”古音即是平声,而在此考虑格律,更应该是读平声。显然,郦波在此处犯了个知识错误,首先,说“看”古音即是平声太过笼统,此处应表述为中古音才够严谨。其次,“看”中古音并非平声,而是去声,《广韵》标注“看”为“苦旰切, 去翰, 溪”,确凿无疑。只是在当时近体诗中,出于格律考虑,允许异读为平声而已。也就是说,“看”在当时近体诗中,可以根据具体格律要求,或平或去两读,并非一概读平声或去声,而在当时非近体诗情况下,都读去声。不信的话,举两个例子,先看唐人白居易的:
喜罢郡
白居易
五年两郡亦堪嗟,偷出游山走看花。
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
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闻报坐衙。
睡到午时欢到夜,回看官职是泥沙。
这首诗很典型,先看首联对句第六字,懂格律的吧友应该知道,此处必须用仄声字,因此此处“看”字必读去声。再看尾联对句第二字,根据格律,此处必须用平声字,因此此处“看”字必读平声。由此可见,在唐代格律诗中,“看”字可视具体情况平仄两读。
再看宋人陆游的:
秋雨三首其一
剡曲高秋一草亭,雨来迨我醉初醒。
豪吞平野宜闲望,急打虚窗入静听。
沙上湿云号断雁,篱根衰草缀孤萤。
老人懒复亲灯火,卧看炉香掩素屏。
这首诗的尾联对句第二字,根据格律,此处必须用仄声字,因此此处“看”字应读去声。由此可知, 在宋代格律诗中,“看”字也是可以读仄声的。
②专家识记错误
郦波在点评“桃花流水鳜鱼肥”时,重点解析了“鳜”字的声旁,即“厥”字,并且他将之解释为兼表意,但《说文》解释为“从鱼,厥声”,即单纯的声旁,不兼表意。此处郦波可能识记有误,当然,也可能另有所本。而郦波又解释“欮”字为“弓着身子发力”,就不太确了。《说文》释义为“发石也”,此后,清人吴善述进一步解释为“乃以石为礟”,即是抛石机。而章太炎更直接指出“厥”即是“旝”字之本字。而“旝”字,东汉人贾逵在注解《左传》“旝动而鼓”时,即训为“发石”,而“旝”字上古音应与“厥”字同,如今“鳜”字读音也与“旝”字相近,便是一证。由此可见,郦商的解释应该识记有误。
今天就先到这儿,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