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题记
1937年,上海。
那年冬天,我刚过完11岁生日,便随着父母从苏州辗转到了上海。
我叫陈思凝,我的父亲是陈耀华,是苏州数一数二的绸缎商。
隔壁公馆的杨太太,很喜欢到店里来做旗袍,她很喜欢素淡的颜色,剪裁得当的旗袍穿在她身上的,让让我想起父亲书房里挂的那幅水墨画。几抹黛色或浓或淡,轻描淡写的勾勒出整片江南烟雨。
每次杨太太从试衣间里面出来,妈妈便急忙上前夸赞旗袍穿在他身上是如何妥贴,如何光彩照人。
而她总是微微一笑,偏着头,问一下那个身穿黑色皮衣,沉默不语的男人。
“阿次,好看吗?”
“当然。”阿次点头,沉默了一会,好容易憋出一句“晓江,你穿什么都好看。”我看到他的脸上飘过一阵腼腆。
傍晚,他们拿着包好的衣服,跟妈妈道了一句辛苦,手挽手从店里走出去。
目送着他们走远,妈妈转身回到算盘跟前,一边拨着算珠,一边碎碎地骂着些什么。
“杨慕次”
“汉奸”
“卖国贼”
诸如此类的字眼时不时的飘进我的耳朵里。
第二天,我轻手轻脚地下床,没有惊动哄我睡觉自己却睡着了的张妈。我悄悄溜到院子里,准备用草丛里的野花做个花环。
突然,我看到杨慕次独自走进来,他环顾一圈看见了我,便朝我走过来。
他俯下身子问我:“你爸爸在家吗?”
“他和妈妈在午睡。”我低着头,眼睛紧盯着手里快成型的花环。
“那你怎么不睡啊?”
“我是偷偷跑出来的,午睡无聊透了。”我猛地抬起头,哀求他;“杨哥哥,你千万帮我保密啊。”
“哥哥?你还是叫我叔叔吧。”
眼前的人,鼻梁挺拔,眉角飞扬,嘴唇微抿着,似笑非笑,只是眼中飘过几缕一闪而过的忧伤。
“叔叔,你不开心么?”我试探着问了一句。见他沉默不语,我隐隐记起从下人们口中听到的几句八卦。
他们说杨慕次的大哥死在了日本人手里,他们说杨慕次的未婚妻在路上遭遇了空袭。
我摸了摸口袋,拿出几颗糖递给他:“姆妈告诉我,心里苦的时候吃颗糖会好受些。”
他一愣,然后笑着收下,摸了摸我的头,转身离开。
下午,我一放学便飞奔回家。今天下午客人少,空旷的厅堂里回荡着噼里啪啦的算盘声音。
“妈,爸爸呢?”
“你爸爸还在公司忙。”妈妈头也不抬,手指拨弄着算盘打得飞快,眼睛紧盯着账目,生怕弄错一个数目。
晚饭后,我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抄写爸爸布置的《弟子规》,哈欠连连的时候,爸爸突然进来了。我一个激灵,手一抖,一滴墨汁滴落到宣纸上,快速得晕开,洇透。
“今天我跟杨慕次谈生意的时候,他提到过你,他夸你很聪明......”爸爸开门见山,语调波澜不惊。
“你以后还是少去跟他们打招呼吧。”爸爸看着我,语气很严肃,不容我说半个“不”字。
“他是坏人么?我听见有人说他是汉奸。”
爸爸苦笑一声,摸着我的头说:“乖囡囡,等你长大之后,便会明白,这年头坏的不是人,是世道。”
爸爸叹了口气,起身出了房间,我注视着他缓缓带上房门,爸爸的背影里有种我说不清的无力和无奈。
时间一晃便是三年。
三年里,我从附小升到附中,我很难再碰到杨慕次陪他太太来做旗袍了。
杨慕次这几年在上海滩做的风生水起,年纪轻轻便是商会的副会长了。表面上风光,可“杨慕次”这个名字,早被人们恨得牙根儿痒痒。
那次,我陪同学萧潇去杨氏百货看新到的洋装,一进大门我便扫到杨慕次在珠宝专柜前陪苏市长的女儿看首饰,他变得越发清瘦,一身灰色暗纹的西装更衬出他的挺拔颀长。
爸爸这几年也在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在上海算是闯出了名堂,他们说我爸爸堪称最精明的绸缎商。只是,在不久之后,我才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绸缎商。
那天晚上,张妈急急忙忙把我从睡梦中晃醒。我穿好衣服,趿拉着拖鞋,跑过走廊去找妈妈问个究竟。妈妈把我拦在卧室门口,不让我进去。从微掩的门缝里,我隐约瞟到躺在床上的爸爸,还有步履匆匆忙个不停的医生护士,我眨眨,眼认出了其中一个是春和医院的夏跃春。
“妈......”我刚一开口便被妈妈打断。
“囡囡乖,乖乖听张妈的话,别再像从前那样耍小性子了......”妈妈一边絮絮的说,一边捋了捋我额前的碎发,我感受到她冰冷的指尖时不时触碰到我。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血腥气,混着消毒水的味道。
妈妈低头吻了吻我的脸颊,“思凝,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她从脖子后面解下一个玉坠给我戴上,绳子很长,玉坠荡在我胸前,我感受到上面传来的温热。
“张妈,走吧。”妈妈招呼了张妈,张妈拧着包袱一手拉起我,急急忙忙向外走去。我频频回头,只看见妈妈捂着自己的嘴,别过头去。
我问张妈为什么突然要走,问她什么时候我们再回上海,张妈总是用一个含糊不清的回答搪塞我,比如“马上就回去了,仗一打完我们就回去。”
可是,打仗这种事,谁又说的准呢?
就这样,我和张妈一路奔逃到了香港。张妈找了一份女佣的工作,平时也经常帮别人洗衣服赚点小钱,靠着这两份工作的收入,加上从家里带来的银元,我勉强读完了护士学校,在一家私人医院找了一份工作。
两年后,我结识了周景。他是一个外科医生,温和清秀,平日里除了穿白大褂外,还喜欢穿风衣。我们两个相遇,相识,然后相知相恋。最后,我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在婚礼上,我们都非常开心,只有张妈坐在那里,神情微微有些落寞。
同年10月,新中国成立。我跟张妈商议回去看看,毕竟那里才是我们的故乡,却被张妈一口回绝了。
“为什么?仗不都打完了么?”
“乖囡囡,当初太太要我把你带到香港,就没想过要你回去。”张妈说得很慢很清晰。
我神色一黯,一言不发地走了出去。
1950年香港九龙新开了一家公司,叫做杨氏制药,据说总部设在瑞士。
杨氏......
这两个字如同开关一样,触发了我儿时的记忆。十年弹指间,沧海变桑田,那段在上海生活的短暂回忆,虽恍若隔世,却清晰如昨。
后来,一篇报道吸引了我的注意。报道通篇在讲述杨氏制药如何财力雄厚,其董事长杨幕初是如何运筹帷幄。
杨、慕、初。与杨慕次如出一辙的名字,可是,杨慕次的大哥不是早死了么?这个人会是他么?我陷入沉思。
第二天。
杨慕初正伏在办公桌前看公司的财务报表。
“叮铃铃......”电话响了,是公司的内线,杨慕初放下笔,活动了一下手腕,拿起电话。
“喂。”
“老板,有位小姐想要见您。她说,想向您询问一下......”秘书的声音越来越小。
“问什么?”
“问一下杨慕次的事情......”
杨慕初愕然,他紧紧握着听筒,指节发白。
“让她进来吧。”半晌,杨慕初才给出答复。
我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等了好久才看见秘书给了我一个跟他来的手势。我推开门,着实吃了一惊。
“阿次叔叔——”我开心的叫了一声,正要跑过去,猛然发现不对劲。这个人,不是阿次叔叔。他只是平静的看着我,眼中的哀伤一闪而过。
“你......不是阿次叔叔......”我猛地停住脚步,局促的站在那里,双手不知该放在哪里。
“坐吧。”杨慕初指着对面的沙发,我走过去轻轻坐下。沙发很舒服,可我的心脏紧张得快要跳出来。
“咖啡还是红茶?”杨慕初笑着问我,他的笑很绅士,很温暖,叫我没来由的想起雨过天晴后的第一抹阳光。
“都不用了。”我摆摆手,此时我手心已经全是黏腻的冷汗。
“我是杨慕初,杨慕次的亲大哥。”杨幕初神色如常的自我介绍,可是终究没掩过嘴角的一丝苦笑。他突然抬起头,细细地打量了我一番,说;“你是......陈思凝?”
我的心怦然一惊,似是漏跳了一拍,我迟疑的点了点头,脸上全是大写的疑问。“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说来话长啊。”杨慕初摇了摇头,将那段陈年往事娓娓道来。
那次日本茶室发生的爆炸,差点让杨慕次丢了小命,杨慕初当即便打算留在上海与他并肩作战,谁知在阿次养好伤之后,竟瞅准时机迷晕了阿初,又联系好雅淑,想尽办法将他们二人送到瑞士。等杨幕初昏睡三天三夜,再次睁开眼睛时,自己正身处飞往瑞士的飞机上!当众人告诉他事情原委后,良好的家教迫使他没有在飞机上当场情绪失控。阿次此时已在报纸上发布了阿初爆炸身亡以及雅淑死于空袭的假消息。阿初知道,在战争结束前,他回不了上海了。层层严密布防的上海,各方势力鱼龙混杂的上海,也是阿次一人苦苦支撑的地方,此刻要是回去,给阿次带去的只怕是无穷无尽的质疑吧......阿初像疯了一样,几乎将身边所有能调动的人员都派去上海,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件,打听杨慕次的消息,并护他周全。此后,杨慕次为了接触更多的情报,不惜去背上汉奸的骂名。即使他从未做过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是他只能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离骚》有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940年,陈耀华协同杨慕次刺杀日本高级军官宫本健三。任务虽然完成,可行动不算成功。陈耀华为了掩护杨慕次,身中数枪,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其身份也彻底暴露。
这或许就是杨慕初为何知晓陈思凝的原因了吧。这些年来,杨慕初一直在寻找她,寻找一个报恩的机会。几番寻找未果,今日竟亲自送上门来。
在1942年,杨慕次在一次刺汪行动中当场暴露,壮烈牺牲。
其实,那场行动本身就是个圈套,可是无奈上级反复施压,杨慕次不得不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跳进去。
杨慕初慢慢地讲,讲到声音哽咽,讲到红了眼眶。
听完这段往事,我早已泣不成声。
忽而,明白了父亲当年的那句话。“乖囡囡,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明白。这年头,坏的不是人,是世道。”
是这吃人的社会,将恶人逼上不归路,又逼得好人不得不穿上恶人的伪装,才有机会把心中的正义贯彻下去。
我擦了擦眼泪,尽量用平稳的声音,告诉杨慕初我在上海的那三年,听到的,看到的杨慕次。
杨慕初很认真的听完,再一度红了眼眶。“谢谢你,阿凝。非常感谢。”
那个下午,在我的记忆里,变的格外悠长,悠长。
1993年,我独自一人坐飞机回到上海。
我跟周景承诺我只是回去看看,即便我早已预料到此行不会见到一个故人。
昔日毗邻的杨公馆和陈公馆,此时早已被改造成杨慕次纪念馆和陈耀华纪念馆。
我掏出钱包买了两张门票。看着找回的零钱,我不由得苦笑一声,当初和张妈逃出上海的时候,从没想过有一天回自己家还得掏钱买门票。
我随着人流一步一步挪入杨公馆,听着导游抑扬顿挫地讲述着他的事迹。
"杨慕次,生于1911年,于1942年牺牲,年仅31岁。杨慕次的一生是一段辉煌而短暂的传奇......"
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斜斜地从窗外照进来。我一恍惚,似乎看见了那个身穿黑色皮衣的男子,如白杨树般挺拔,目光赤诚且悲悯。仿佛一切如常,时间静止,什么都没变。
一转眼,又了无痕迹。只有尘埃在刺眼的阳光的照耀下飞扬起舞。
从杨公馆走出来,我紧接着去了陈公馆。
虽说是公馆,可因为爸爸是做绸缎生意的。一楼早被改成了店面,方便达官贵人来订做服装。
一切都还在那里,可是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
树底下仍有野花开着,可当初为了逃避午睡跑到这里编花环的小女孩,早就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我鼓起勇气踏进主楼,映入眼帘的是那柜台,耳边,似乎还有妈妈劈里啪啦打算盘的声音。
我摸了摸胸前的玉坠,眼泪险些掉下来。
突然,我想到了第一次见杨慕次的情景。
那是一个下午,我坐在回台前描摹字帖,杨慕次慢慢踱过来,他看了会儿我练的字,转而问我叫什么名字。
"陈思凝。"我抬头看了他一眼,"你呢?"
"杨慕次。"
"那个,其实我原来是陈思宁,安宁的宁。可后来有个算命先生对爸爸说我命里缺水,就成了凝结的凝。"我有些不满意地嘟囔着。
杨慕次摸摸我的头,微微一笑。
那时候的阳光也像今天一样好。
我在上海呆了不到一周,便思量着要回去。毕竟早已经物是人非,呆久了也没什么意思,看着昔日回忆破败不堪,想着往日旧友纷纷离散,我即便是回来了,又能挽回什么呢?
在去机场的路上,忽地飘起鹅毛大雪。这对上海来说可是太不寻常。
我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脑海中忽然闪过一句诗: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过去,谁的东山再起,谁的风光扫地,在时间面前都显得不值一提。
那些致力于让山河更美的人,历史怎么说都没关系。大地都会有记忆。
——题记
1937年,上海。
那年冬天,我刚过完11岁生日,便随着父母从苏州辗转到了上海。
我叫陈思凝,我的父亲是陈耀华,是苏州数一数二的绸缎商。
隔壁公馆的杨太太,很喜欢到店里来做旗袍,她很喜欢素淡的颜色,剪裁得当的旗袍穿在她身上的,让让我想起父亲书房里挂的那幅水墨画。几抹黛色或浓或淡,轻描淡写的勾勒出整片江南烟雨。
每次杨太太从试衣间里面出来,妈妈便急忙上前夸赞旗袍穿在他身上是如何妥贴,如何光彩照人。
而她总是微微一笑,偏着头,问一下那个身穿黑色皮衣,沉默不语的男人。
“阿次,好看吗?”
“当然。”阿次点头,沉默了一会,好容易憋出一句“晓江,你穿什么都好看。”我看到他的脸上飘过一阵腼腆。
傍晚,他们拿着包好的衣服,跟妈妈道了一句辛苦,手挽手从店里走出去。
目送着他们走远,妈妈转身回到算盘跟前,一边拨着算珠,一边碎碎地骂着些什么。
“杨慕次”
“汉奸”
“卖国贼”
诸如此类的字眼时不时的飘进我的耳朵里。
第二天,我轻手轻脚地下床,没有惊动哄我睡觉自己却睡着了的张妈。我悄悄溜到院子里,准备用草丛里的野花做个花环。
突然,我看到杨慕次独自走进来,他环顾一圈看见了我,便朝我走过来。
他俯下身子问我:“你爸爸在家吗?”
“他和妈妈在午睡。”我低着头,眼睛紧盯着手里快成型的花环。
“那你怎么不睡啊?”
“我是偷偷跑出来的,午睡无聊透了。”我猛地抬起头,哀求他;“杨哥哥,你千万帮我保密啊。”
“哥哥?你还是叫我叔叔吧。”
眼前的人,鼻梁挺拔,眉角飞扬,嘴唇微抿着,似笑非笑,只是眼中飘过几缕一闪而过的忧伤。
“叔叔,你不开心么?”我试探着问了一句。见他沉默不语,我隐隐记起从下人们口中听到的几句八卦。
他们说杨慕次的大哥死在了日本人手里,他们说杨慕次的未婚妻在路上遭遇了空袭。
我摸了摸口袋,拿出几颗糖递给他:“姆妈告诉我,心里苦的时候吃颗糖会好受些。”
他一愣,然后笑着收下,摸了摸我的头,转身离开。
下午,我一放学便飞奔回家。今天下午客人少,空旷的厅堂里回荡着噼里啪啦的算盘声音。
“妈,爸爸呢?”
“你爸爸还在公司忙。”妈妈头也不抬,手指拨弄着算盘打得飞快,眼睛紧盯着账目,生怕弄错一个数目。
晚饭后,我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抄写爸爸布置的《弟子规》,哈欠连连的时候,爸爸突然进来了。我一个激灵,手一抖,一滴墨汁滴落到宣纸上,快速得晕开,洇透。
“今天我跟杨慕次谈生意的时候,他提到过你,他夸你很聪明......”爸爸开门见山,语调波澜不惊。
“你以后还是少去跟他们打招呼吧。”爸爸看着我,语气很严肃,不容我说半个“不”字。
“他是坏人么?我听见有人说他是汉奸。”
爸爸苦笑一声,摸着我的头说:“乖囡囡,等你长大之后,便会明白,这年头坏的不是人,是世道。”
爸爸叹了口气,起身出了房间,我注视着他缓缓带上房门,爸爸的背影里有种我说不清的无力和无奈。
时间一晃便是三年。
三年里,我从附小升到附中,我很难再碰到杨慕次陪他太太来做旗袍了。
杨慕次这几年在上海滩做的风生水起,年纪轻轻便是商会的副会长了。表面上风光,可“杨慕次”这个名字,早被人们恨得牙根儿痒痒。
那次,我陪同学萧潇去杨氏百货看新到的洋装,一进大门我便扫到杨慕次在珠宝专柜前陪苏市长的女儿看首饰,他变得越发清瘦,一身灰色暗纹的西装更衬出他的挺拔颀长。
爸爸这几年也在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在上海算是闯出了名堂,他们说我爸爸堪称最精明的绸缎商。只是,在不久之后,我才知道,他不仅仅是一个绸缎商。
那天晚上,张妈急急忙忙把我从睡梦中晃醒。我穿好衣服,趿拉着拖鞋,跑过走廊去找妈妈问个究竟。妈妈把我拦在卧室门口,不让我进去。从微掩的门缝里,我隐约瞟到躺在床上的爸爸,还有步履匆匆忙个不停的医生护士,我眨眨,眼认出了其中一个是春和医院的夏跃春。
“妈......”我刚一开口便被妈妈打断。
“囡囡乖,乖乖听张妈的话,别再像从前那样耍小性子了......”妈妈一边絮絮的说,一边捋了捋我额前的碎发,我感受到她冰冷的指尖时不时触碰到我。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血腥气,混着消毒水的味道。
妈妈低头吻了吻我的脸颊,“思凝,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她从脖子后面解下一个玉坠给我戴上,绳子很长,玉坠荡在我胸前,我感受到上面传来的温热。
“张妈,走吧。”妈妈招呼了张妈,张妈拧着包袱一手拉起我,急急忙忙向外走去。我频频回头,只看见妈妈捂着自己的嘴,别过头去。
我问张妈为什么突然要走,问她什么时候我们再回上海,张妈总是用一个含糊不清的回答搪塞我,比如“马上就回去了,仗一打完我们就回去。”
可是,打仗这种事,谁又说的准呢?
就这样,我和张妈一路奔逃到了香港。张妈找了一份女佣的工作,平时也经常帮别人洗衣服赚点小钱,靠着这两份工作的收入,加上从家里带来的银元,我勉强读完了护士学校,在一家私人医院找了一份工作。
两年后,我结识了周景。他是一个外科医生,温和清秀,平日里除了穿白大褂外,还喜欢穿风衣。我们两个相遇,相识,然后相知相恋。最后,我们举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在婚礼上,我们都非常开心,只有张妈坐在那里,神情微微有些落寞。
同年10月,新中国成立。我跟张妈商议回去看看,毕竟那里才是我们的故乡,却被张妈一口回绝了。
“为什么?仗不都打完了么?”
“乖囡囡,当初太太要我把你带到香港,就没想过要你回去。”张妈说得很慢很清晰。
我神色一黯,一言不发地走了出去。
1950年香港九龙新开了一家公司,叫做杨氏制药,据说总部设在瑞士。
杨氏......
这两个字如同开关一样,触发了我儿时的记忆。十年弹指间,沧海变桑田,那段在上海生活的短暂回忆,虽恍若隔世,却清晰如昨。
后来,一篇报道吸引了我的注意。报道通篇在讲述杨氏制药如何财力雄厚,其董事长杨幕初是如何运筹帷幄。
杨、慕、初。与杨慕次如出一辙的名字,可是,杨慕次的大哥不是早死了么?这个人会是他么?我陷入沉思。
第二天。
杨慕初正伏在办公桌前看公司的财务报表。
“叮铃铃......”电话响了,是公司的内线,杨慕初放下笔,活动了一下手腕,拿起电话。
“喂。”
“老板,有位小姐想要见您。她说,想向您询问一下......”秘书的声音越来越小。
“问什么?”
“问一下杨慕次的事情......”
杨慕初愕然,他紧紧握着听筒,指节发白。
“让她进来吧。”半晌,杨慕初才给出答复。
我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等了好久才看见秘书给了我一个跟他来的手势。我推开门,着实吃了一惊。
“阿次叔叔——”我开心的叫了一声,正要跑过去,猛然发现不对劲。这个人,不是阿次叔叔。他只是平静的看着我,眼中的哀伤一闪而过。
“你......不是阿次叔叔......”我猛地停住脚步,局促的站在那里,双手不知该放在哪里。
“坐吧。”杨慕初指着对面的沙发,我走过去轻轻坐下。沙发很舒服,可我的心脏紧张得快要跳出来。
“咖啡还是红茶?”杨慕初笑着问我,他的笑很绅士,很温暖,叫我没来由的想起雨过天晴后的第一抹阳光。
“都不用了。”我摆摆手,此时我手心已经全是黏腻的冷汗。
“我是杨慕初,杨慕次的亲大哥。”杨幕初神色如常的自我介绍,可是终究没掩过嘴角的一丝苦笑。他突然抬起头,细细地打量了我一番,说;“你是......陈思凝?”
我的心怦然一惊,似是漏跳了一拍,我迟疑的点了点头,脸上全是大写的疑问。“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说来话长啊。”杨慕初摇了摇头,将那段陈年往事娓娓道来。
那次日本茶室发生的爆炸,差点让杨慕次丢了小命,杨慕初当即便打算留在上海与他并肩作战,谁知在阿次养好伤之后,竟瞅准时机迷晕了阿初,又联系好雅淑,想尽办法将他们二人送到瑞士。等杨幕初昏睡三天三夜,再次睁开眼睛时,自己正身处飞往瑞士的飞机上!当众人告诉他事情原委后,良好的家教迫使他没有在飞机上当场情绪失控。阿次此时已在报纸上发布了阿初爆炸身亡以及雅淑死于空袭的假消息。阿初知道,在战争结束前,他回不了上海了。层层严密布防的上海,各方势力鱼龙混杂的上海,也是阿次一人苦苦支撑的地方,此刻要是回去,给阿次带去的只怕是无穷无尽的质疑吧......阿初像疯了一样,几乎将身边所有能调动的人员都派去上海,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件,打听杨慕次的消息,并护他周全。此后,杨慕次为了接触更多的情报,不惜去背上汉奸的骂名。即使他从未做过那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可是他只能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离骚》有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940年,陈耀华协同杨慕次刺杀日本高级军官宫本健三。任务虽然完成,可行动不算成功。陈耀华为了掩护杨慕次,身中数枪,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其身份也彻底暴露。
这或许就是杨慕初为何知晓陈思凝的原因了吧。这些年来,杨慕初一直在寻找她,寻找一个报恩的机会。几番寻找未果,今日竟亲自送上门来。
在1942年,杨慕次在一次刺汪行动中当场暴露,壮烈牺牲。
其实,那场行动本身就是个圈套,可是无奈上级反复施压,杨慕次不得不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跳进去。
杨慕初慢慢地讲,讲到声音哽咽,讲到红了眼眶。
听完这段往事,我早已泣不成声。
忽而,明白了父亲当年的那句话。“乖囡囡,等你长大以后,就会明白。这年头,坏的不是人,是世道。”
是这吃人的社会,将恶人逼上不归路,又逼得好人不得不穿上恶人的伪装,才有机会把心中的正义贯彻下去。
我擦了擦眼泪,尽量用平稳的声音,告诉杨慕初我在上海的那三年,听到的,看到的杨慕次。
杨慕初很认真的听完,再一度红了眼眶。“谢谢你,阿凝。非常感谢。”
那个下午,在我的记忆里,变的格外悠长,悠长。
1993年,我独自一人坐飞机回到上海。
我跟周景承诺我只是回去看看,即便我早已预料到此行不会见到一个故人。
昔日毗邻的杨公馆和陈公馆,此时早已被改造成杨慕次纪念馆和陈耀华纪念馆。
我掏出钱包买了两张门票。看着找回的零钱,我不由得苦笑一声,当初和张妈逃出上海的时候,从没想过有一天回自己家还得掏钱买门票。
我随着人流一步一步挪入杨公馆,听着导游抑扬顿挫地讲述着他的事迹。
"杨慕次,生于1911年,于1942年牺牲,年仅31岁。杨慕次的一生是一段辉煌而短暂的传奇......"
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斜斜地从窗外照进来。我一恍惚,似乎看见了那个身穿黑色皮衣的男子,如白杨树般挺拔,目光赤诚且悲悯。仿佛一切如常,时间静止,什么都没变。
一转眼,又了无痕迹。只有尘埃在刺眼的阳光的照耀下飞扬起舞。
从杨公馆走出来,我紧接着去了陈公馆。
虽说是公馆,可因为爸爸是做绸缎生意的。一楼早被改成了店面,方便达官贵人来订做服装。
一切都还在那里,可是再也等不到它的主人。
树底下仍有野花开着,可当初为了逃避午睡跑到这里编花环的小女孩,早就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我鼓起勇气踏进主楼,映入眼帘的是那柜台,耳边,似乎还有妈妈劈里啪啦打算盘的声音。
我摸了摸胸前的玉坠,眼泪险些掉下来。
突然,我想到了第一次见杨慕次的情景。
那是一个下午,我坐在回台前描摹字帖,杨慕次慢慢踱过来,他看了会儿我练的字,转而问我叫什么名字。
"陈思凝。"我抬头看了他一眼,"你呢?"
"杨慕次。"
"那个,其实我原来是陈思宁,安宁的宁。可后来有个算命先生对爸爸说我命里缺水,就成了凝结的凝。"我有些不满意地嘟囔着。
杨慕次摸摸我的头,微微一笑。
那时候的阳光也像今天一样好。
我在上海呆了不到一周,便思量着要回去。毕竟早已经物是人非,呆久了也没什么意思,看着昔日回忆破败不堪,想着往日旧友纷纷离散,我即便是回来了,又能挽回什么呢?
在去机场的路上,忽地飘起鹅毛大雪。这对上海来说可是太不寻常。
我看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脑海中忽然闪过一句诗: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过去,谁的东山再起,谁的风光扫地,在时间面前都显得不值一提。
那些致力于让山河更美的人,历史怎么说都没关系。大地都会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