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吧 关注:1,335,706贴子:24,217,002

关于歼10的抄,用个扬基的老文回击一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标题:祖国不会忘记:追忆宋文骢院士和他的“十号机密”

3月22日,一个中国军迷心中如雷贯耳的名字化作流星划过天际;而前天就是他和他一生中最大的骄傲共同的生日。本期《铸剑》特稿追忆功勋卓著的中国歼击机设计专家——“歼十之父”宋文骢院士,以及他领导研制的那款承载无数传奇和传说的“十号机密”。
原文发表于: 澎湃防务
http://www.thepaper.cn/www/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1447747#p=1


1楼2017-02-11 23:32回复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一个传说在军迷中流传:国产新型歼击机正在西南某飞机公司秘密研制!尽管此时其多数细节仍然“犹抱琵琶”,但通过一些模糊图片仍能确认,该机采用了鸭式布局。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风头正劲的欧洲“双风”。


    2楼2017-02-11 23:32
    收起回复

      对当时还想靠改进歼-7、歼-8配合少量昂贵的苏-27抗衡海峡对岸的三代机群,甚至是“枪挑F-22”的中国军迷来说,外形前卫的“新歼”带来的鼓舞完全不亚于2010年圣诞夜的那个黑色魅影。似乎中国航空工业将一跃而过30年的天壑,一举进入“三代半”时代。


      3楼2017-02-11 23:33
      收起回复

        网络消息传播的一大特点是跑得比谁都快。正当军迷们还在热烈讨论这款名为歼-10的新机究竟性能几何时,有关该机深受以色列1980年代研制的“狮”式战机影响乃至存在仿制山寨的说法却又流言四起。无论何时,一个“抄”字总能暴露出一些人卑怯的心灵。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7-02-11 23:33
        收起回复

          而另一些沉默的人,他们并不会开口反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们就对当时被称作“抬式布局”的鸭式布局进行了多次摸底:从“延安”701短距起降运输机到751短距起降歼击机,再到三起三落功败垂成的歼-9,在无数次吹风中,鸭式布局的优缺点渐已清晰。


          5楼2017-02-11 23:33
          收起回复

            如果用市场营销观点回顾那次对决,两家院所的做法堪称“引导消费者心理”和“迎合消费者心理”。对于当时对现代空战理念很懵懂的用户来说,宋文骢在会上提出的“中距空战”、“电传飞控”等西方理论带来的冲击是眼光仍然停留国内的兄弟院所完全无法达到的。


            7楼2017-02-11 23:34
            收起回复

              诚然,宋老提出的一些概念当时确实基本不可能靠自力更生实现;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即使不依赖外援完成新型号的研制所花费的时间也不会很快,性能却必然服役就落后。而宋老敢于“冒险”的另一大原因,则是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日趋显著的对外合作趋势。


              8楼2017-02-11 23:34
              回复

                在1993年确认引进AL-31FN发动机之后,宋老开始对歼-10的进气道等部位进行改进设计,首架原型机1997年6月完成总装。之后就是1998年3月23日——关于首飞的文字这里已经不需赘述,只说一句,原本生日是3月26日的宋老,从此将生日改成了这一天。


                11楼2017-02-11 23:35
                收起回复

                  之后歼-10生产了6架试飞用原型机,其中1003号进行了尾旋试验,1004号曾验证“太行”发动机,1005和1006号的航电设备实现全面国产化。1013和1016号则在宋老的坚持下针对AL-31FN更小的直径对后机身进行了修型,进一步提高了歼-10的飞行性能。


                  12楼2017-02-11 23:35
                  收起回复

                    早在2004年4月歼-10定型前13个月,8架试生产型飞机就装备空军某试训基地开始领先试用。这种前无古人的做法,背后是军委领导的绝对信任。定型后首批飞机装备成空某团,该团由此走上了从一个装备老旧的歼-6战机的夜航团成为空军头等主力之路。
                    P.S:新型战机交付备空军某试训基地领先试用,之后再交付一线单位现已成惯例,所以每次想想某些人之前言之凿凿的说歼20首装歼10第一团都好笑


                    13楼2017-02-11 23:38
                    回复

                      这一时期生产的歼-10基本型(包括早期的歼-10S)使用1473型雷达,下视下射能力较差,未完成与霹雳-12空空导弹的完全整合。另外座舱的中央及左侧显示器仍为双色显示器,由于国产头盔瞄准具和霹雳-8的整合问题,在格斗中飞行员也无法使用头瞄。


                      14楼2017-02-11 23:39
                      回复

                        但即使是这样,刚刚服役的歼-10在与苏-27的过招中仍然多次取得大比分胜利。对比性能参数,除了滚转率等敏捷性指标明显优于双发宽间距布局不利于滚转的苏-27之外,歼-10的大部分指标并无明显优势,有时甚至处于下风。胜利背后的奥妙究竟是什么?


                        15楼2017-02-11 23:39
                        回复

                          虽然当时的对抗受安全限制没有放开高度差,苏-27更出色的垂直机动性确实无法体现出来;考虑到歼-10航电系统的后发优势,苏-27也无法先敌发现;但在视距内格斗中,为何苏-27还是没有依靠持续盘旋性能以及R-73+头盔瞄准具的组合优势挽回颜面呢?


                          16楼2017-02-11 23:39
                          回复

                            军迷们常喜欢比较战机的单项数据指标,例如海平面爬升率、瞬时盘旋速度等等。但对于绝大多数飞行员来说,战斗的胜利还远不到由这些极限理论指标决定的地步;他们能发挥出战机的多少性能,除了训练水平的高低之外,飞机本身是否容易上手也很重要。


                            17楼2017-02-11 23:39
                            回复

                              相对座舱人机工程效能低下、操纵特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的苏-27,拥有综合航电和“无忧虑”操纵飞控系统的歼-10确实更加容易上手,也就更加容易发挥出战机的性能优势,这在战时需要大批二代机飞行员在短时间内熟悉三代机的使用时意义十分重大。


                              18楼2017-02-11 2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