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敕勒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鲜于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按典籍《康熙字典》的注释,有一支鲜于氏复姓是由鲜卑族部落名称演化而来,但在史籍《魏书》中没有其为鲜卑族姓氏的记载,而是认定其为活动于定州、朔州、五原、渔阳一带的“丁零种姓”,并且一直是北魏王朝征讨的对象。南北朝时期,定州地区(今河北定县)有少数民族敕勒族。敕勒,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敕勒族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匈奴族人称其为丁零,鲜卑族人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族。在汉武帝刘彻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族的活动地域开始南移,并与中原的汉族人交往。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族人和柔然族人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成为后世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在公元四世纪中叶,生活在阴山一带的敕勒族人大都已被鲜卑化,因此称其为鲜卑族敕勒部。实际上,敕勒族是匈奴民族的一个分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在历史上建立了著名的高车国,因此又称高车族。据史籍《北史·高车传》的记载,北魏太武帝出征北方时路径漠南,听说高车“人多甚众”因征之,高车诸部“降者数十万落,获牛马羊亦百余万,皆徙之漠南千里之地。”可见当时敕勒族的人数已相当可观。漠南一代由于这十几万人的耕牧,农牧业大大发展起来。北魏作为一大笔国家收入“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当时的土默川、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等地,已是人口甚众,经济相当繁荣。敕勒族因其造车“车轮高大幅数至多”故而又得名高车族。敕勒族人长期从事游移畜牧业,逐水草而迁居,食肉食、饮奶酪、衣革皮、居穹庐(类似蒙古包),能歌善舞。在史籍《北史·高车传》中就记载:“其人好引声民歌……男女无大小,皆集会。平吉之人,则歌舞作乐”。公元五世纪中叶即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执政时期(公元452~465年在位),“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族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进行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甚为壮观之事。到了北魏孝明帝元诩执政时期(公元515~528年在位),由于敕勒族的统治层内为争夺王权而相互残杀不已,再加上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柔然族的不断侵袭,其力量日渐削弱,最后为柔然族所击败,这个勇敢剽悍的民族就此从鄂尔多斯和阴山南麓悄然消逝了,一直到隋、唐时期才又出现在兴起的突厥族部落联盟中。由于北魏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十分注重各民族文化的积累,因此历史上第一次用鲜卑语记载了当时敕勒族的一首诗歌,这就是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其歌苍劲而优雅,当即被时人翻译成汉文予以记载,流传千古至今。在古匈奴民族的分支敕勒族中,很早即有一个鲜于氏复姓部落,其具体源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