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见
——《又一春》苏衍之人物评
那么多人中,独爱苏衍之。在网上看太多太多的人喜欢符卿书,心疼裴其宣,但提起苏衍之,却大都是拿他与苏行止对比,又或者是可怜他。
可怜真不是一个好词。
他明明是那样一个温润文质的人,若非苏行止和柴荣的一场“阴差阳错”的密谋,他今日又怎会如此?若非这一场,他可能会和普通书生一样选择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若非这一场,他可能会依然坐在茶楼靠窗的位置,伴白水一杯赏那春秋冬夏的唯美景致;若非这一场,他可能会和苏行止一起继承家业,学习做一个称职的商人。然而世上从来没有“如果”、“若非”。
他初入王府也不是今日这般逆来顺受的模样,他也是烈性的,骨子中文人的气节怎会让他就这样接受现实?后来当柴荣已经变为马小东后,因“出府”一事,晨风公子撞墙,额头上撞破了一大块,鲜血淋漓马小东问府中大夫:“脸会留疤不会?”大夫回复:“王爷放心。您忘了?当年苏公子拿刀子把脸划成那样,不都被老夫医回来了?”短短两句话,足以看出当年的惨烈情况。
他不是不恨的吧?恨柴荣,就这样把他骗入府内,囚他一世,让他此生再无自由;恨苏行止,明明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却不顾情谊与柴荣联手骗他;甚至恨自己这张脸,因为这张脸,他才会失去在蓝天下与正常人一样生存的权利。
但后来?有发生了什么?世事难料,人情更难料。他也许也不懂,为何,苏行止和柴荣分明是相爱的,但却因为彼此的骄傲始终不能在一起。苏行止虽是商人但却也傲,而柴荣这个小王爷性子有多傲也是不需多说的,两个人撞在一起,无非是两败俱伤的结果。即使不在一起,合作也是难的。
再后来啊,苏行止竟然就这样死了。柴荣疯了,即使是有那么多不和,但改变不了的是爱。柴荣将苏行止的骨灰放在床头摆着的青瓷花瓶中,时时看着。苏衍之和裴其宣之后的十几位公子,没有半个有半分与苏行止相似的。
之前在贴吧上看各种书评时看到一位太太这么说:“衍之谐音'影子',对柴荣来说苏衍之是苏行止的影子。衍是行中有水,之止同音不同调,寓意两兄弟风骨相近,清雅澄透。因为衍多了水,因为之比止调平和轻柔,衍之比行止更淡泊。行止性傲,走到中途就止息了;衍之性冲淡,岁月悠长,了悟衍生出生活的真义。”
也许,就像那位太太评价的一样,苏衍之到底还是淡泊的人。从这之后苏衍之真的看开了,又或者真的倦了。他或许也爱过,但很多事情过后他也真是累了。他选择了信佛,也许这时只余佛门清净能成为他心归处。即使后来遇上了马小东,马小东给予了他爱与温暖,但那颗心也不再可能为了一个人温热的跳动了。
他说过,他不想死,因为他不想面对阴曹地府中的苏行止和柴荣,所以他不得不活着。他活着,陪着马小东一起走到人生的尽头。最后《又一春》结局的那一句话:“最欢喜不过,最完满不过。”总让我觉得与苏衍之像却不相似。苏衍之终于走完了他这不长却饱经风霜的一生,看似是完满了,却不曾有人仔细去思量他的心境。
鬼使说他有佛缘,被引魂使直接引到了地藏殿。但我总忍不住想,如果他死前有走马灯一说,他会看到什么?他会看到江南烟雨中自己一袭青衣吗?会看到茶楼旁自己独坐观景吗?会看到柴王府中自己拿刀划伤脸的惨状吗?会看到柴荣床前那一个青瓷花瓶吗?
然而这一切,没人会知道了。
只有苏衍之这个人,一直在。一袭素衣,面容清秀,一双眼睛清亮澄澈。
君可见?
end
——《又一春》苏衍之人物评
那么多人中,独爱苏衍之。在网上看太多太多的人喜欢符卿书,心疼裴其宣,但提起苏衍之,却大都是拿他与苏行止对比,又或者是可怜他。
可怜真不是一个好词。
他明明是那样一个温润文质的人,若非苏行止和柴荣的一场“阴差阳错”的密谋,他今日又怎会如此?若非这一场,他可能会和普通书生一样选择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若非这一场,他可能会依然坐在茶楼靠窗的位置,伴白水一杯赏那春秋冬夏的唯美景致;若非这一场,他可能会和苏行止一起继承家业,学习做一个称职的商人。然而世上从来没有“如果”、“若非”。
他初入王府也不是今日这般逆来顺受的模样,他也是烈性的,骨子中文人的气节怎会让他就这样接受现实?后来当柴荣已经变为马小东后,因“出府”一事,晨风公子撞墙,额头上撞破了一大块,鲜血淋漓马小东问府中大夫:“脸会留疤不会?”大夫回复:“王爷放心。您忘了?当年苏公子拿刀子把脸划成那样,不都被老夫医回来了?”短短两句话,足以看出当年的惨烈情况。
他不是不恨的吧?恨柴荣,就这样把他骗入府内,囚他一世,让他此生再无自由;恨苏行止,明明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却不顾情谊与柴荣联手骗他;甚至恨自己这张脸,因为这张脸,他才会失去在蓝天下与正常人一样生存的权利。
但后来?有发生了什么?世事难料,人情更难料。他也许也不懂,为何,苏行止和柴荣分明是相爱的,但却因为彼此的骄傲始终不能在一起。苏行止虽是商人但却也傲,而柴荣这个小王爷性子有多傲也是不需多说的,两个人撞在一起,无非是两败俱伤的结果。即使不在一起,合作也是难的。
再后来啊,苏行止竟然就这样死了。柴荣疯了,即使是有那么多不和,但改变不了的是爱。柴荣将苏行止的骨灰放在床头摆着的青瓷花瓶中,时时看着。苏衍之和裴其宣之后的十几位公子,没有半个有半分与苏行止相似的。
之前在贴吧上看各种书评时看到一位太太这么说:“衍之谐音'影子',对柴荣来说苏衍之是苏行止的影子。衍是行中有水,之止同音不同调,寓意两兄弟风骨相近,清雅澄透。因为衍多了水,因为之比止调平和轻柔,衍之比行止更淡泊。行止性傲,走到中途就止息了;衍之性冲淡,岁月悠长,了悟衍生出生活的真义。”
也许,就像那位太太评价的一样,苏衍之到底还是淡泊的人。从这之后苏衍之真的看开了,又或者真的倦了。他或许也爱过,但很多事情过后他也真是累了。他选择了信佛,也许这时只余佛门清净能成为他心归处。即使后来遇上了马小东,马小东给予了他爱与温暖,但那颗心也不再可能为了一个人温热的跳动了。
他说过,他不想死,因为他不想面对阴曹地府中的苏行止和柴荣,所以他不得不活着。他活着,陪着马小东一起走到人生的尽头。最后《又一春》结局的那一句话:“最欢喜不过,最完满不过。”总让我觉得与苏衍之像却不相似。苏衍之终于走完了他这不长却饱经风霜的一生,看似是完满了,却不曾有人仔细去思量他的心境。
鬼使说他有佛缘,被引魂使直接引到了地藏殿。但我总忍不住想,如果他死前有走马灯一说,他会看到什么?他会看到江南烟雨中自己一袭青衣吗?会看到茶楼旁自己独坐观景吗?会看到柴王府中自己拿刀划伤脸的惨状吗?会看到柴荣床前那一个青瓷花瓶吗?
然而这一切,没人会知道了。
只有苏衍之这个人,一直在。一袭素衣,面容清秀,一双眼睛清亮澄澈。
君可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