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创意吧 关注:19贴子:556
  • 16回复贴,共1

精神分裂症测量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精神分裂症自测表:P开头的是阳性症状,N开头的是阴性症状,G开头的是精神病常规症状,S开头的是攻击危险性




























IP属地:江西1楼2017-02-14 11:26回复








    IP属地:江西2楼2017-06-22 09:10
    回复








      IP属地:江西3楼2017-06-22 09:11
      回复
        我没有自杀的想法,就想杀人,特别想。伴有焦虑,我担心我孩子养不活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7-13 10:08
        回复
          是不是精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13 10:08
          收起回复
            网友zjfzwf说的精神病会不会遗传和生小孩子的个人见解很有道理
            精神分裂症一种缓慢来,又极缓慢离开的疾病。得这种病的人的痛苦和心理的压抑是一般非精分所能理解的。我不幸也得了这种病。我曾经在十几年前连躺在沙发上,又要站起来都站不起来。老实说,也不是说真的站不起来。就是好像没有一种能让我站起来的冲动和欲望。连从沙发站起来都那么的费力。好在在后来的日子的,我还是调养了自己的身子,考上了福建师范大学。然后工作,自由恋爱,结婚生子。问题来了,在结婚的时候,我就是很想要有小孩子的。但是又挺怕自己的病会遗传给小孩子。于是我就经常的看关于精神疾病的书。
            我看过的很多关于精神方面的书,从所有的医学报道,没有一篇文章确切的说明,精神分裂症是会遗传的。最起码没有任何基因遗传的医学实验可以确切的证明精神分裂症是可以从基因遗传而得到的。大多的医学报道对于基因遗传会使精分传给下一代都只停留在怀疑的状态。因此,先天的基因遗传会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就是有,大概也不大。没改革开放之前,骂人得癌症和神经病,属于极为恶毒的话。现在得癌症都变成很普通的现像了。而精神病从改革开放之前的极少现像到现在的1.73亿人。(数据来源于腾讯网,网址http://health.qq.com/a/20150528/048066.htm)因此,如此庞大增长的数据用基因遗传来理解明显是说不通的,精神疾病更多的是病人所处的环境,生活压力,社会节奏不断的变快,不能有效的调节外部带来的精神压力。精神病或许是可以遗传的。但是他的遗传更大的不是先天的基因遗传,而是行为遗传。所谓的行为遗传,是一个人他在生活的过程中会被另一个人的生活习性所感染。很明显,如果一个人他的父母得了精神方面的病。他的父母的行为习性将很有可能遗传给他的子女。因为他的子女是跟他从小长到大的。有一个实验证明,要是你有一些长的很胖的朋友,你自身长胖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因为饮食的习性和生活习惯都很有可能让你长的胖。因此我个人认为,那怕是真正有基因方面的遗传,其可能性总体来讲很不是很大。更多是的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生存状况。如果非的一定要找出遗传的原因,我想更多的是行为遗传,而远非基因遗传。
            然后我后来生了一个小朋友,结果长的还可以,读书都是前三名的。
            回复完全赞同,精分遗传率可以忽略,正常人结合后代患病率1%左右,和单方精分结合孩子患病几率是4%-8%,双方精分结合40%(老公老婆双双精分还能结婚生子维持生存不复发还能哺育后代?有这种结合例子就是奇葩了)
            国外加拿大做过这个对比研究把单方精分后代放正常人家里长大后患病率和正常人患病率没有任何区别,把正常人小孩放患病家庭寄养,大后患病率比前者高,说明得病在于性格遗传。(父母精分性格(钻牛角尖,自私自利,家庭环境不和谐等遗传给了孩子,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IP属地:江西6楼2018-02-27 09:49
            回复
              (华电能源富拉尔基发电厂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
                【摘要】目的:揭开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之谜。方法:通过采用追溯病因法、反复思考法和不断认识法,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反复和长期多年的分析和研究。结果:经过研究,显示本病病因(发病机制)为:患者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又由于受到一些精神刺激的诱导,滑入了一个难于自拔的精神“陷阱”。该“陷阱”分为心理病因层和生物病因层。心理病因引发生物病因。心理病因决定能否发病和预防;生物病因决定能否根治。结论:本研究已明确该病具有包括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的两个病因,即是一个双层的精神“陷阱”。揭示了引发本病的关键的假暗示机制和“倒刺”效应。本研究发现该病是可以预防的。发现并提出了预防和治疗该病的精神疫苗。本研究证明该病是不遗传的。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心理病因(思维陷阱);生物病因(大脑损伤);可预防;不遗传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9-0243-03
                长期以来,精神分裂症具体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是个谜。虽然经过国内外研究者长期的不懈努力,从心理、社会和生物三方面解释了本病的初歩病因。但对具体的、细节的病因(发病机制)还无从知晓,所以本病病因(发病机制)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进而影响了本病的预防与治疗等工作。本研究经过长期多年对一例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详细、具体的研究,使本病病因(发病机制)实现详细化和具体化。发现本病存在心理病因和生物病因两个病因,即是一个双层的精神“陷阱”。发现了引发本病的发病机制和精神疫苗。发现并证明了本病可预防,不遗传。本研究主要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病例,男,现年55岁,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990年10月发病入院治疗,三个月后出院。1996年2月因自行停药,又入院三个月。之后一直维持药物治疗,后来接种了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疫苗,效果很好,再未复发。
                1.2 方法
                1.2.1追溯病因法。发病原因何在?对本病例发病的思维全过程的细节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和研究。来回答这个为什么?最后答案被一个个找到,病因之谜被一点点揭开。
                1.2.2反复思考法。对本病例发病的细节进行反复思考,有了思路就记录下来;对已有的结论也反复推敲、证实,不断完善。最后,一个完整的病因被揭示出来,心理病因与生物病因的关系也逐歩地清晰起来了。
                1.2.3不断认识法。这里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记录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最后经过反复梳理和研究,取得了一个较深入的认识结果。
                2.结果(病因及发病机制揭秘)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多是孤僻、敏感、多疑和胆怯等。这样的性格在遇到外界刺激时,有可能诱发本病。外界刺激是患病的诱因,但不是患病的决定因素。由于认识与信念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的人身上,而引起的反应后果会截然不同。由于外界反复长时间的刺激,加上性格上的弱点,患者产生心因性错觉,总觉得“对方”的表情和语调像是话里有话,在向自己暗示什么。并在长期的刺激中形成一种错误观念,即认为:暗示是可以表达意思的,是可以代替语言进行交流的第二语言(或说一般性交流工具)。(这是心理误区)。患者使用的实际是假暗示。暗示就是不用语言,用表情、语调、手势和动作等等表达意思。真暗示也能表达一定意思,但不确定,不完整。需受暗示者慢慢猜测和领会。真暗示是对方给你的暗示。假暗示是对方没给你暗示,而你主观认为是对方给了你暗示。这是一种单方面的,对方无意,患者有意的带有患者主观臆测的暗示。患者使用假暗示时包括两个功能:一是用于交流,当成一般性交流工具;二是用来证明,证实自己的猜疑。
                由于患者在生活中臆造了一个错误的离奇的故亊情节(由猜疑+假暗示而产生并发展。大猜疑+假暗示构成故亊情节的梗概;小猜疑+假暗示来逐步丰富细节)。患者的猜疑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凭想当然,自以为是,想入非非,糊涂。正常人出现猜疑后,用亊实去证实,证明无亊后猜疑就消失了。而患者是用假暗示去证实,结果猜疑不断扩大。为什么呢?这点在后面再加以说明。妄想过程中,由于患者猜疑情节的“恐怖”性和“保密”性,患者在涉及妄想的内容时始终用假暗示与外界“交流”,不用语言。患者总在猜对方的暗示,假暗示在猜测中“交流”。患者向“对方” 发出了假暗示,之后又接收了“对方”的假暗示。(其实对方没向他发出暗示)。患者从开始猜疑,之后被假暗示“证实”,最后对这个猜疑坚信不移。因为他认为对方已向他发出了暗示,证明是“亊实”,眼见为“实” 嘛。“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心理误区)。所以就信以为真,坚信不移。患者对某亊有猜疑,又不能直接去问。“对方”发来假暗示,就证明患者的猜疑是“正确”的。于是患者就坚信不移了。这样,患者就在猜疑-假暗示证实,再猜疑-再由假暗示证实,不断地恶性循环。使他的猜疑想法完全脱离现实,在一个主观世界里自由思想。主观的猜疑再用主观的假暗示来证实,结果一定是脱离实际的。因为猜疑是用假暗示证实的,不是亊实的本来面目,因为别人根本没对他发出什么暗示,是患者主观臆想的。因此就使患者的思想脱离了外界的实际。患者始终在猜疑+假暗示的外罩内思维和活动,与外界隔绝,所以他的思想和举动在外人看来就很反常。这就是所谓的精神失常和精神分裂。患者像被施了魔咒,鬼迷心窍,走火入魔,滑入陷阱,无法自拔,失去了自知力。


              IP属地:江西7楼2018-03-24 17:51
              回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么患者为什么信假暗示呢?虽然他认为暗示可以交流思想,可以代替语言。那他为什么会认为外人是在向他发出暗示呢?正常人怎么没觉得有暗示呢?这里有个奇妙的疑邻盗斧效应问题。中国成语说,从前,有人丢了斧子,邻居的孩子来过,所以怎么看孩子的表情和举动都像是偷了自己的斧子(心因性错觉)。过段时间,斧子在自家床下找到了,再怎么看那孩子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患者也是这样。“看,他的语调和表情都变了(心因性错觉),能不是真的吗?”因为患者的“斧子” 永远也找不到,那么他就信以为真,坚信这个假暗示了。随着不断地猜疑和被假暗示的“证实”,-故事情节不断地向前发展。从关系妄想到被害妄想。(该研究对象是有妄想一年后发展为被害妄想的)。实际上这是个心理误区(思维陷阱):刺激-猜疑+假暗示证实(心因性错觉引起假暗示)+言行。刺激引起猜疑,猜疑通过错觉被假暗示证实。(错觉使患者更信服假暗示)。于是患者对猜疑坚信不移,最后有所行动。假暗示像倒刺一样把患者挂在陷阱里不能自拔。以上就是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第一部分,也就是陷阱的心理病因层(发病机制)。如果患者在这一层不信不用假暗示,是完全可以从心理陷阱中拔出来的。
                  随着被害妄想的不断加重,患者不敢睡觉,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紧张,发展到了极点,患者大脑中出现了闪光现象,并出现了幻觉。(该被研究者于发生被害妄想半年后出现较明显的幻觉)。这时就发生了质变,说明患者出现了精神崩溃。就像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失控,处于一种失控状态。这时使得大脑中的某种物质(如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等假说[1])发生了功能异常。就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生物病因,也就是陷阱进入到第二层(生物病因层)。到了这一层,不信假暗示也不能自拔了。而只能通过服药,才能走出这个陷阱,去迎接患者的第二次人生。以上所述就是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列出公式如下:精神分裂症病因(发病机制):妄想(陷阱)=心理病因层[刺激(性格弱点)-(猜疑+假暗示机制<始于心因性错觉,引起倒刺效应>)+言行]+生物病因层[脑内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等假说[1](大脑失控)-(出现幻觉+妄想加重)]。
                  综上所述,可见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其它症状都是继妄想之后衍生出来的,包括阴性症状和认知损害症状等。猜疑+假暗示是妄想的核心。它隐藏在妄想的各种症状的背后,支配着患者的思想和行动,它是一条主线贯穿着患者妄想思维的全过程。假暗示机制就是发病机制,是引发该病的决定性因素。
                  3.讨论
                  3.1 精神分裂症是能够预防的
                  如前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的过程,就如掉进了一个结构复杂的精神陷阱。这个陷阱分两层(心理病因层和生物病因层)。这个陷阱的心理病因层主要包括猜疑和假暗示两个结构。假暗示就像是倒刺,把患者挂住使他出不来。如果患者不信假暗示,妄想的链条就断裂了。(因为不用假暗示证实,而用亊实证实,猜疑就不攻自破了)。没有了倒刺,患者就可以出来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患者分不清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所以就分不清真暗示与假暗示。所以要预防这种病,就从根本上不信不用暗示,折断倒刺。无论真假暗示,一律不信不用。告诉大家一律使用语言交流,人家说话了,你才听才信。这样就不会得精神分裂症了。因为心理病因(发病机制)消除了,倒刺折断了,就能从心理陷阱中拔出来了。这应该是预防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疫苗(即:就是不信不用暗示交流,只用语言交流;有猜疑只用事实证明,不用暗示证明。如果必须用暗示时,事前或事后要与对方用语言沟通一次,以防误入陷阱)。这种疫苗应该给大众普遍接种,从而有效预防精神分裂症。如果病情发展过了心理层,深入到了生物层,这时就不能自拔了。只能通过服药,才能走出精神分裂症的陷阱。但是有一点,就是在服药的患者中接种这种精神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复发。这已被亊实所证实。本研究的对象由于接种了这种疫苗,所以一直没有复发。因为在服药过程中,再遇刺激,出现猜疑+假暗示,只要不信不用暗示,就可不再掉入陷阱。(当然不能停药)。
                  3.2 精神分裂症是不遗传的
                  在张明园先生所著的《精神病知识》一书中,已提出这一假设,即精神分裂症不遗传疾病,仅遗传性格[2]。这一点在本研究中已被证实。因为病人的发病,是由于受精神刺激的诱导掉入了一个心理陷阱。精神刺激不决定发病,陷阱的倒刺效应决定发病。这个陷阱的心理层,只是一个心理误区,只要把误区解除,病人还会回到正常人状态。只是随着病情的深入,病人掉入了陷阱的生物层,这时脑内的某种物质(多巴胺功能异常等假说)发生了变化,病情才发生了质变。而这个过程不是遗传产生的,而是随着精神压力到了极点,精神发生崩溃造成的。如果在病人进入陷阱的生物层之前,就消除了心理误区,从陷阱的心理层拔出来,就还和正常人一样。从这个过程可以明显看出,这种病不是遗传的。只是患者的这种性格比较容易误入陷阱。如果说能遗传的话,也仅仅是遗传这种性格而已。当然,当患者病后所生子女倒有可能被遗传,因为此时,患者因病其基因可能发生了变化。这也只是一种假设。
                  3.3 关于精神疫苗的几点解释
                  3.3.1为什么患者的猜疑非要用暗示(当然是假暗示)来证实呢?一是患者认为用亊实证明不能去问、去调查,因为“保密”,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二是患者习惯于看对方的反应(暗示)来证实。三是因为患者认为暗示(这种反应)为眼见,是一种“亊实”,所谓眼见为“实”,“实践”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嘛。(当然这是一种心理误区)。
                  3.3.2为什么患者非要用暗示(当然是假暗示)来交流呢?一是患者认为交流的内容不能直说,是“保密”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二是由于患者自己制造的“恐怖”环境,不敢用语言联系,患者认为没人敢说真话,语言是不真实的,只有暗示是真实可靠的。三是患者认为暗示(假暗示)是能表达意思的,是能代替语言的。它来自人们对暗示功能的模糊认识。暗示到底能不能表达意思、进行交流?能表达意思进行交流到什么程度?这是个难以说清的问题。所以对此很易产生暗示可以代替语言表达交流思想的错误认识(这也是一种心理误区)。四是因为受到了心理学、语言学、文艺作品和生活中运用暗示的背景影响。
                  3.3.3以上两种心理误区就像一种魔咒一样,蒙住了患者的心灵,使其误入陷阱不能自拔。如果消除了这两种心理误区,患者就获得了新生。因此,解除上述两种心理误区正是预防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疫苗。该疫苗一经接种(要反复强化)将永久免疫。同时也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
                  3.3.4各种类型的精神分裂症均存在自知力问题,据推测有可能都是因为患者陷入了“猜疑+假暗示”的陷阱。因此,本研究提出的精神疫苗有可能也适用于其它型精神分裂症。
                  【参考文献】
                  [1]赵靖平.精神分裂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41.
                  [2]张明园.精神病知识(修订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34-36.


                IP属地:江西8楼2018-03-24 17:51
                收起回复
                  您好,我想看看这本书,您帮我推荐一下吧,谢谢🙏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0-01-08 18:25
                  收起回复
                    (转)如果对认知科学有一定了解的话,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个名词“神经相关物”。用简单的大白话解释,就是当你所思所想的内容与你大脑某个区域有对应关系。比如你看到房子,在大脑枕部一个PPA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增强。比如你看到人脸,在大脑一个叫做FFA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增强。而当你因为某些原因,导致PPA或者FFA区域受损时候,你无法识别人脸和房子。比如说有人因为车祸或者外科手术导致FFA区域受损,这时候这人无法通过面孔识别人,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知道这是自己的脸。他只能通过声音和动作来识别自己的家人和其它人,这已经有临床上的案例所证实。当你没有看到人脸,但是你脑子里想人脸时候,FFA区域也会兴奋。FFA叫做人脸的神经相关物,PPA叫做房子的神经相关物。科学家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所思所想都和神经相关物有关。人的所看所听所思所想是输入,输入才会导致神经相关物兴奋,神经相关物兴奋导致你有看到听到的体验。
                    对于正常人来说,你所看所听所思所想,会让对应神经相关物兴奋,这会让你产生看到听到想到东西的体验。但是,对于精分病人来说,由于DNA,也就是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导致你大脑的某个区域在你没有看到没有想到没有听到没有输入情况下,这个区域就不正常的兴奋起来,而且这个异常兴奋是可以向周围神经中枢传导的,导致你幻听幻视妄想等。
                    有些人具有天生的反社会,暴力,攻击性特别强,研究也表明,他们的大脑某个区域异于常人。有些人在某个方面很有天赋,也是他们对应的神经相关物比别人更活跃。
                    所以说,早期临床上有对精分病人通过手术治疗,通过脑磁图或者功能磁共振图像,总之,定位精分病人发作时候异常兴奋脑区,然后通过外科手术把这个脑区和周围神经组织切断。这样,与这个精分病人发病对应的意识神经相关物只是自己兴奋,但是不会传递给别人神经中枢,造成精分病人的临床症状。新闻报道过有暴力型表现的精分病人让配偶和子女恐惧痛苦不堪,然后手术后,没有攻击性行为,没有精分症状,但是这种治疗方式必然影响患者可能其它的行为功能。因为目前,关于脑部外科手术的精准医疗还不精准,首先定位不精准,其次切割不精准。所以这种手术曾经一度被提,现在则不怎么提了。
                    现在药物对于精分病人的治疗,就是足量足疗程的药物让与精分相关的意识神经相关物休眠,大脑神经元有学习能力有自适应能力。所以药物让意识神经相关物逐渐降低兴奋,甚至休眠,经过三个月之后,药量逐渐减少,最后有一个维持量,让这个休眠的意识神经相关脑区一直处于休眠状态,不要醒过来。这就如你去打一只死不了的恶魔,你用大力气用足够时间猛打恶魔,让恶魔晕过去,然后你再用小力气持续击打,让恶魔不要醒过来。恶魔及其引起恶魔的DNA是你疾病的内因。你能改变你的DNA吗?你能去除你的某些神经元吗?不能,所以,内因会一直存在的。
                    当你工作不顺,感情不顺,当你面对很大压力时候,你失眠,你休息不好,这时候,恶魔就容易被唤醒,那意味着你病情复发了。
                    有人因为高考压力导致精分,有人因为学习压力,有人因为感情压力,有人因为工作压力。所以,有人诅咒高考,有人诅咒前配偶前伴侣,有人诅咒工作中的领导。其实,他们都是外因。即使你顺利度过高考,那你可能遇到其它事情时候发作。你的DNA决定了你的病,不是这些外因。
                    既然内因不可改变,你随便停药随便减药,不听医生的话,病情能够不复发吗?我每次遇到吧友问是否可以停药,是否可以减药,你问吧友,不如问医生。医生比基于个人经验的病友靠谱得多。而且停药多久不复发算成功?每个人生活状态不同,你周围的外因和他周围的外因不同,他今天告诉你他停药二年没有复发,但是很有可能三年后就复发了。医生那里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他们的经验他们对病情的认知让他们告诉你不要停药,你为什么不听呢?
                    希望有心的吧友看到后,能够听医生的话,接受自己的病,面对它,它只是个慢性病而已,与需要终生服药的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一样。只要让恶魔沉睡,你可以正常生活工作。维持剂量很少,副作用也很小。患者对维持剂量的排斥不是生理上的排斥更多是心里上的排斥。
                    尤其是精分父母,你们对于病情的看法和处置,影响着孩子。如果孩子不幸遗传到,他从你身上看到这个病是可以战胜的正确示范,而不是这个病等于绝途末路的绝望。
                    这个吧里有好几个得病多年的吧友,他们现在很少来到这个贴吧,因为他们生活已经回归正常了。他们接受了自己得了精分,他们接受了自己不能停药,他们接受了自己需要每天吃药,然后,他们每天吃着药,但是把注意力不再放在病史和药物上,而是为工作,生活而忙碌,和寻常人一样。他们是很好的示范。
                    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我也要回归我的工作和生活了。


                    IP属地:江西13楼2020-01-20 08:49
                    回复
                      (转)本人也吃氯氮平快7年了!期间一直被氯氮平吃后睡觉流口水的副作用长期困扰,就在两个月前,我浏览网页,发现有一个治疗顽固失眠的中药方剂:核桃仁70克,黑芝麻70克,桑叶70克,打成粉末,混合均匀,后用100克不等的蜂蜜放入锅中,待蜂蜜融化成糊状,将搅拌均匀的上述粉末倒入糊状蜂蜜里,搅拌均匀,待蜂蜜冷却后,将其做成直径1.5厘米左右的药丸,每次一粒,每天三次,饭后服用!我在吃氯氮平的同时,每天吃三粒药丸,结果睡觉口水也不流了,手抖头震颤的锥体外系反应也奇迹般消失了!我把这个方剂无偿贡献出来,希望大家都能受益!但我事先说明,精神分裂症是慢性疾病,治疗应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故不建议停掉西药!本方剂只有我试验过对本人吃氯氮平导致的流口水特效,但不能保证所有人吃后都有理想的药效!如果吃后有不良反应,请立即停中药,到医院咨询医生!本文为自己原创,欢迎各位朋友转载,以帮助更多病友早日摆脱氯氮平导致的流口水副作用!备注,如果睌上睡前吃了一丸后仍然流口水,可再加一丸!


                      IP属地:江西14楼2020-01-20 0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