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双柳镇的一位42岁的农民工黄久生,因6岁痛失母亲,在众多乡亲的帮助下,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用孱弱的身躯,拉扯着比自己小两岁的妹妹长大成人。他17岁时就外出务工,为改变家乡面貌,还把家乡的青年人都带出去打拼。他从1996年起至今,每逢过年过节,有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每户都会收到米面、年节货物,有时还有几百元的现金,那些受照顾的老人们,每每提起这个“苦命娃”的名字时,都会感激落泪。请看——
辛酸的童年 温暖的乡情
来到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提起黄久生这个名字,村民耳熟能详,“那可真是个大好人,是我们这儿的骄傲啊”……
黄久生,生于1965年8月。在他的记忆里,最冷、最难熬的季节便是1971年冬天——那个冬天,世界上最疼爱他的人——他30岁的母亲撇下了年仅6岁他和他4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撒手人寰。“母亲去世的那天,正好天下大雪,大片的雪花就像苍天为怜悯我而帮我为母亲撒下的纸钱”。
“没妈的孩子像棵草。一个家失去了家庭主妇,天就塌了”。迫于无奈,黄久生的父亲便把两岁的弟弟送给了有能力抚养的人。
此后,父亲常年在外面,走街串巷给别人补锅补盆,一个月难得回家一两天。如此,6岁的黄久生便不得不过早地肩负起拉扯妹妹、洗衣做饭、下地干活儿、挑粪挣钱上学等“非常使命”……
1973年秋的一个傍晚,邻居李小姑带着蒸好的南瓜去看望正在破土坯房吃饭的黄久生、黄久芳兄妹。
“天哪,他们兄妹俩吃的大米稀饭清可见底,‘菜’竟是用大盐疙瘩泡成的盐水!”李小姑深感震惊,眼泪一下子出来了,“柱儿(黄久生小名)啊,生盐可不能吃多了,吃多了会得大脖子病啊”,她急忙把那碗盐水抢过去,并随即把蒸好的南瓜放在他们面前喊道:“赶快趁热吃了!”
“两个苦命的孩子!”李小姑见状侧过脸去赶紧推门往外走,出门后不禁泪水涟涟……
东家一碗稀饭,西家一块小窝窝头,南家奶奶一小碟咸菜,北家大婶一双棉鞋、一件旧棉裤,甚至一句关心的话,都在黄久生小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该怎样报答人家呢?”经过观察,黄久生发现,李小姑每次打水都要颠着小脚到村边那眼机井处,要走200多米远,很费力,而且每天都要七八趟。“帮她干点活也好啊。”黄久生想。于是,他把绳子系在水桶上,顺着井沿把桶放下去。随后弯着腰,双手拽着绳头,提着桶在井里使劲晃。一满桶提不上来,他就分几次把一个水桶装满。接着,再把一桶水分成两个半桶,挑着两桶水往李小姑家赶。
“挑了这桶歇一会儿。”他心里这样想着,不料冷不丁脚下一滑,连人带桶全部掉进了路旁的塘里。月光冷冷,照着深秋冰冷的水。他顾不上浑身湿冷,一把抓住要沉下去的水桶,爬上了岸。那一年,黄久生13岁。
此后,为不让乡亲们过多操心,黄久生经常利用假期去卖冰棒或去砖厂搬砖挣钱贴补家用,直到17岁他高中毕业……
17岁走出大山到省城务工
“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绝对不能再靠别人帮衬生活了!”1982年,高中毕业后,生活困窘,加之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黄久生自己去挣钱养家的念头越来越。但由于在村里砖厂搬砖挣不到几个钱,这让黄久生深感迷茫……
1983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久生被介绍到郑州一家建筑公司打零工。
“那时候,人人盼望揣钱回家过年,可久生却怕过年,他还巴不得过年日期能往后推迟得远一些呢。”黄久生的工友们说,1984年春节放假,民工大部分都回家团圆了,但“因为出来一年也没挣到钱,路费又很贵,黄久生就没敢回家”。
年后工程开工,为学技术他工作倍加心细起来。总是借搬砖和提灰时虚心地向师傅请教,向工友询问建筑知识。从支模、砌砖,到看图纸、摆线,他都一一熟记着。下班之后,回到工棚,他也总是一个人不停地在那里摆弄。而且,自从他到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工地打工后,为了学习建筑方面的知识,还省吃俭用,不断购买书籍,常常深夜苦读。“一天深夜点蜡看书的时候睡着了,他的头发被烧焦了一大片。”工友们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