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看吧 关注:161,217贴子:529,687
  • 8回复贴,共1

【经看影评】为战争史中的平民生活开了一扇窗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断断续续把《战长沙》看完了,之前在办公室安利这部片,无奈被《伪装者》给反安利了(哭)…好吧,我会去看《伪》的,现在先说说我关于《战》的剧评。


1楼2017-02-17 09:56回复
    1、人文情怀。就凭电视里的给长沙馄饨几十秒的长镜头,拍得跟《舌尖上的中国》似的,我喜欢上了这部片子(是吃货本质么),太有生活的味道了,接地气。剧中描写战争的场面,和同类型的抗战剧相比着实不多,更多的是家长里短、衣食住行。我想战争对个人来说是英雄主义,对家庭而言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像《亮剑》之类,讲了太多英雄、铁血,感觉更适合老爷们的胃口。《战长沙》像是战争中老百姓的生活史,人间烟火味足足的,有喜有乐,有伤有悲。前半部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后半部渐入主题,正所谓站得越高跌得越痛,这部剧也一样,开始笑得越开心,后面哭得越痛心。剧中有很多细节,可谓精心制作,大量的湖南童谣,类似刘海砍樵的湖南地方传说,姐夫喜欢吃的长沙槟榔,女主吃的臭干子、牛肉干等等,我没有去过湖南,但是脑海中对湖南的样子鲜活起来。


    2楼2017-02-17 09:56
    回复
      2、家国还是国家?剧里有个论点,到底是先有国,还是先有家?这种类似于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剧中主角给了一个答案,先有国。这种话,是民国那个时代的风格。金戈铁马风云起,振臂高呼战沙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民国八年抗战埋葬了太多的青春与热血。有些人生来便是舍生取义的性子,他们是理想主义,也是民族气节,金凤在日军打入长沙之时,不逃跑撤退还要给死去的战士烧纸,说以后不能给你们烧纸了,这次给你们多烧点。还有胡父那么个酸臭酸臭的教书匠,临死时唱的那两句戏,看得我眼泪一下子掉下来。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时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们都同样悲壮。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能丢了气节,文人有文人气节,军人有军人气节,我认为这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本,是信仰,更是一种希望。


      3楼2017-02-17 09:56
      回复
        4、从理想主义到人间烟火。看了这部剧深刻感觉到,没经历过死就不怕死。最初,男主是100%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有什么特点?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兼天真、单纯、简单。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估计到了父母这个年纪才可能有“知天命”的豁达与淡然吧。男主出身世家,是家中独子,本来要继承家业,去德国读商科,后来自己报考了德国军校,毕业后投入抗战。男主父亲一再劝说,请可怜父母都已年老的份上,留在家中孝敬父母,男主意志坚决,定要报效祖国,以死明志。直到抗战胜利,经历了两次死亡,终于理解了父亲一番苦心,弃军从商,继承家业,举家移民到国外。相比而言,女主姐夫要真实的多,湖南省保安队的大队长,长沙市的地头蛇,对付情敌可以栽赃陷害,为了敛财可以挪用火车、贩卖鸦片。就这么一个人,风评居然无敌好。为什么呢?一方面,姐夫对家里极有担当,极为照顾,另一方面,大义大节上分寸恰当,屈伸自如,情商极高。文夕大火之时,小黑劝他走,他不走,因为收了人家的保护费,他说“保护费就是要在关键时刻保护人家,什么是关键时刻,现在就是关键时刻。”于是,他拉着水车,救了一夜的大火。在长沙保卫战时,有勇有谋,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极知变通。这样的人才属于人间。姐夫尽力把胡家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最终把男主变成妹夫,“中国好姐夫”一词就这么而来。


        5楼2017-02-17 09:56
        回复
          5、演员与角色。这部剧让我卖力推荐,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里面演员的演技。情感真实,表演自然,剧情合理,作为观众而言,夫复何求?这里着重表扬姐夫的扮演者任程伟老师,演技好到爆,集地痞流氓和忠义汉子为一体,时时刻刻嘴里嚼着槟榔,帽子从来戴不正,说出的话满满黑道大哥的味,人性的善与恶都在他身上体现。还要赞一下杨紫,《家有儿女》中的小雪如今长大了,杨紫在剧中的表演让我欣喜,可以看见她演技的成长,这很值得鼓励。其他人,胡父胡母、十奶奶、大爷爷、胡小满、表哥、秀秀,连最最配角的湘平、湘水都入戏十足,我十分喜欢。最后说一下男主顾清明的扮演者霍建华,台湾人演大陆正剧,不容易,特别和老戏骨搭戏,演技对比,需要承受很多压力,所幸他扮演的角色和他个人气质相符,所以在剧中虽没有姐夫出彩,但也值得鼓励,希望继续努力。


          6楼2017-02-17 09:56
          回复
            6、民生?民族大义?这部剧比起谍战剧,没有谍战剧精致的化妆与场景,比起抗站剧,没有抗战剧那么多炮火与硝烟。如我开头所说,这部剧有的是人文情怀。八年抗战,我国对日大会战有22次,重要战役200多次,大小战斗近20万次,中国军民不分党派属性,国军正规军600万,我党正规军近100万,民兵游击队300万,合1000万(数据参考百度)。当时中国的人口是多少呢?清末的时候是四万万人,也就是四亿。那么我再问一次,战争是什么?英雄主义是火种,普通老百姓才是大地。英雄固然要舍生取义,但更多的普通人还需要生活,只不过生活艰难。胡家一家子都是普通人,但个个都是烈士。剧中姐夫多次讲“打仗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代表了大多数普通人的想法。真有不怕死的人吗?可是求生是人的本能啊。姐夫对男主说过“我知道你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但是救国也要过日子啊,救国怎么就不能顾家了?你看我,我不就是又救国又顾家。”在战争中,普通老百姓想得最多是如何活下去,活着到抗战胜利,活着回家和亲人团聚。据统计,我国抗战时期军队死伤人数380万,除以总兵力1000万,平均每10人中有3.8人死伤。多少家庭日夜以泪洗面,多少战士永远停驻在他最年轻耀眼的一刻?


            7楼2017-02-17 09:56
            回复
              7、铭记历史。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人是善于遗忘的,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太过幸福。今年九三阅兵,抗战老兵的出席,给那段历史很大安慰。有人问,再过十年,还有多少抗战老兵能出席阅兵呢?悲观的说,人类历史如沧海一粟、过眼云烟,中国5000年历史文明,打过多少仗,死过多少人,在历史课本中,可能就是几页纸的厚度。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们是否就要对历史漠然处之?我不希望会是这样。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受的是中国教育,怎能轻易将历史漠然?生而为人,身为青年,该有的血性和抱负还是要有的。


              8楼2017-02-17 09:56
              回复
                最后再次安利一下《战长沙》这部剧,此剧为战争史中的平民生活开了一扇窗户,值得一看。


                9楼2017-02-17 09: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