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完这一卷后,受作者后记的影响,我也有些话不吐不快。
当初,我开始追日版坑的时候,正值这一卷刚发售不久。
当时我的日语水平仍很生涩,基本上每看一行字就需要查一次词典,对于作者惯用的一些复杂文法也完全摸不着头脑,最初读完11卷,整整花了半个月。之后的几卷也基本保持在一有空闲就读、也得花上一个星期才能读完一卷的节奏。而到了当时手头的最新一卷、这一卷的时候,我本还觉得自己多多少少变得熟练了一些,结果等着我的却是急转直下的设定和剧情。
说实话,当时的我有一种被背叛了的感觉。
首先是设定。在本卷中基本已经将本作的设定全部抖了出来,有经验的读者完全能够通过已知信息来自己补全剩余的细节。而这个设定与我一开始想象、期望着的设定出入颇大,更不凑巧的是,它恰好与当时某一类非常火但我个人却嗤之以鼻的世界观有一点相似之处。另外就是情节的飞速发展,作者在这一卷中处理某几个重要线索时略有些操之过急,导致当时的我很难凭着本就不好的日语理解其中关节。再有就是角色。某个花费了许多卷进行描写铺垫的角色的结局让我瞠目结舌,不禁想要质问这个角色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时的我觉得,这不是我想看到的玛利亚,作者一定是脑子抽了、或是江郎才尽了、又或是我本就不该对这么一部轻小说抱有什么过高的期待。
然而我并没有弃坑,还是一卷接一卷地追了下去。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每拿到新的一卷,看完过后,我的反应都是“怎么又和我想的不一样”、“本来那样好好的为什么要变成这样”、“这段剧情到底有什么用”、“这个设定可真蠢呀”,甚至直到最后一卷,我都是抱着一种略微妙的情感读完,看着作者那直到最后都没有进步的动作戏,不禁感到有些滑稽。
可是,当一到二十一卷全部读完后,之前的失落感却全都烟消云散。我此时再回头,愕然地发现之前几卷并没有我一开始认为的那般零零散散,不仅是这最后几卷,其实整个系列都有着很高的整体性。在得知结局之后,我再回头从第一卷读过,发现每一卷的意义都不同了。我所认为的“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其实只是非常表层的东西,故事的核心其实从始贯彻至终,这也是我潜意识里一直愿意把这个坑追下来的缘故。
正如作者在这几卷后记里如发牢骚一般重复说着的一样,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的。用厌烦了语文课程的人肯定会非常厌恶的词汇来说,就是主题。
虽然我在上学时也非常讨厌那些归纳主题的题目,认为这都是某种形式上的八股,但事实上,任何文艺作品、哪怕是娱乐作品,一个主题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蔷薇的玛利亚》这个系列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令人感叹之处,就在于它的主题直到最后才展露出来。作者在前面的每一卷中都在围着这个主题绕弯,埋下千丝万缕的线索,读者产生各式各样的脑补,结果最后却发现非常简单。
这个结构听起来像是很符合现今量产型轻小说的结构:前期靠着各种噱头博人眼球,中期七扯八扯拖延读者的耐性,到最后随便编一个主题出来漂亮地拯救世界皆大欢喜。
然而本系列不同的是,它的主题绝不是临时起意,虽然没有明说,但前面每一卷的故事,都与之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些故事,这个主题就会无法打动人心,甚至非常的可笑。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可以说是用了整整十五卷正传的篇幅来为一个仍需很久才能揭示的概念做铺垫。这一卷就是这所有铺垫的巨大转折点。
而这种更类似于一般文艺作品的写法,在轻小说中是很少见的。
当然,并不是说它是一枝独秀或是一股清流,轻小说一贯都不乏与流行不符的异类,只是,考虑到这个系列一直不温不火,却能一直坚持下去,还在这个时机抛出这种大转折,也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对本系列作者稍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十文字老师(贼)是正经的文学系科班出身,从故事结构的安排上其实就能看出来。而我作为译者的体会则更深,他写的东西虽然经常会有大段不适合轻小说的繁复文法,但逻辑非常清晰(在日语中),很少有其他半吊子轻小说作家常见的堆砌辞藻却不知所云的状况。可能是身怀专业人士尊严的缘故,整个系列的各处细节都透着不向“轻小说”这个词妥协的态度。不论是地理设定、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对西方贵族体系的认知、还有人名方面,都比普遍水平要高出一截。还有最近这几卷使用得愈发频繁和纯熟的POV手法,都与其他一些执着于娱乐作品惯例的东西划清了界限。
不过也正因为他的正统出身,他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其实是非常传统、非常日式的。
对于这个主题,经常阅读日本文艺作品的人一定不会陌生,而ACG作品中也有许多、甚至可以说是大多都与之相关。
这是日本人特有的文化所致,物哀和存在主义是他们很难摆脱、可以说是埋在骨子里的民族性格。说实话,我对此见得太多,几乎有些厌烦。尤其是ACG作品中,极少有能将这个主题诠释得打动人心的,大多数最后都显得非常滑稽。
而《蔷薇的玛利亚》的诠释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出色,当然这也与之前这么多卷看似关联不大的故事的铺垫有关,正所谓读了这么多卷,光是翻页也翻出感情了。不过,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写出这么多卷轻小说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吹了这么多字,姑且谈谈接下来吧。
这个系列还剩最后五卷没有翻译。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我向同好们提出忠告:接下来的故事和之前完全不同,比起轻小说,更像是塞了不少娱乐段子、表现成轻小说形式的成人向一般文学。而且说实话,接下来的几卷作者在处理一些细节的时候的确做得不是很好,可能会让有的读者产生挖坑不填、一坑没填又开新坑的感觉。可能会有一些人不喜欢接下来的变化,可能也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样也不错。不论怎样,都希望各位能坚持到最后,在仔细品位过后,相信至少不会太过失望。
当然,这估计也不用由我来提醒,毕竟在现在这个年头,还惦记着这个系列的人,想必都已经近似于死忠了。
而我作为译者,也必须得多多反省,多加自勉。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好地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传达出来,我仍然无法确定,并深感不安。在现在盗版泛滥的网络环境下(当然我自己也是其中罪人之一),译作一旦发布立即就会被搬到各大“门户”,而这些“门户”其实才是读者们获得我译作的最大渠道,到时候想要修订都会成为一件难事。
然而,虽然水平拙劣,我还是得坚持下去。
最后引用冲方丁在壳中少女后记中的话作结。
人类是借由精神之血活下去的,而娱乐正是用来彰显它的光辉。
(以上是我模仿十文字老贼文风写的碎碎念,各位看看模仿的像不像呀?)
当初,我开始追日版坑的时候,正值这一卷刚发售不久。
当时我的日语水平仍很生涩,基本上每看一行字就需要查一次词典,对于作者惯用的一些复杂文法也完全摸不着头脑,最初读完11卷,整整花了半个月。之后的几卷也基本保持在一有空闲就读、也得花上一个星期才能读完一卷的节奏。而到了当时手头的最新一卷、这一卷的时候,我本还觉得自己多多少少变得熟练了一些,结果等着我的却是急转直下的设定和剧情。
说实话,当时的我有一种被背叛了的感觉。
首先是设定。在本卷中基本已经将本作的设定全部抖了出来,有经验的读者完全能够通过已知信息来自己补全剩余的细节。而这个设定与我一开始想象、期望着的设定出入颇大,更不凑巧的是,它恰好与当时某一类非常火但我个人却嗤之以鼻的世界观有一点相似之处。另外就是情节的飞速发展,作者在这一卷中处理某几个重要线索时略有些操之过急,导致当时的我很难凭着本就不好的日语理解其中关节。再有就是角色。某个花费了许多卷进行描写铺垫的角色的结局让我瞠目结舌,不禁想要质问这个角色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
当时的我觉得,这不是我想看到的玛利亚,作者一定是脑子抽了、或是江郎才尽了、又或是我本就不该对这么一部轻小说抱有什么过高的期待。
然而我并没有弃坑,还是一卷接一卷地追了下去。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每拿到新的一卷,看完过后,我的反应都是“怎么又和我想的不一样”、“本来那样好好的为什么要变成这样”、“这段剧情到底有什么用”、“这个设定可真蠢呀”,甚至直到最后一卷,我都是抱着一种略微妙的情感读完,看着作者那直到最后都没有进步的动作戏,不禁感到有些滑稽。
可是,当一到二十一卷全部读完后,之前的失落感却全都烟消云散。我此时再回头,愕然地发现之前几卷并没有我一开始认为的那般零零散散,不仅是这最后几卷,其实整个系列都有着很高的整体性。在得知结局之后,我再回头从第一卷读过,发现每一卷的意义都不同了。我所认为的“为什么不这样”、“为什么不那样”其实只是非常表层的东西,故事的核心其实从始贯彻至终,这也是我潜意识里一直愿意把这个坑追下来的缘故。
正如作者在这几卷后记里如发牢骚一般重复说着的一样,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目的。用厌烦了语文课程的人肯定会非常厌恶的词汇来说,就是主题。
虽然我在上学时也非常讨厌那些归纳主题的题目,认为这都是某种形式上的八股,但事实上,任何文艺作品、哪怕是娱乐作品,一个主题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蔷薇的玛利亚》这个系列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令人感叹之处,就在于它的主题直到最后才展露出来。作者在前面的每一卷中都在围着这个主题绕弯,埋下千丝万缕的线索,读者产生各式各样的脑补,结果最后却发现非常简单。
这个结构听起来像是很符合现今量产型轻小说的结构:前期靠着各种噱头博人眼球,中期七扯八扯拖延读者的耐性,到最后随便编一个主题出来漂亮地拯救世界皆大欢喜。
然而本系列不同的是,它的主题绝不是临时起意,虽然没有明说,但前面每一卷的故事,都与之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前面的那些故事,这个主题就会无法打动人心,甚至非常的可笑。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可以说是用了整整十五卷正传的篇幅来为一个仍需很久才能揭示的概念做铺垫。这一卷就是这所有铺垫的巨大转折点。
而这种更类似于一般文艺作品的写法,在轻小说中是很少见的。
当然,并不是说它是一枝独秀或是一股清流,轻小说一贯都不乏与流行不符的异类,只是,考虑到这个系列一直不温不火,却能一直坚持下去,还在这个时机抛出这种大转折,也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对本系列作者稍有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十文字老师(贼)是正经的文学系科班出身,从故事结构的安排上其实就能看出来。而我作为译者的体会则更深,他写的东西虽然经常会有大段不适合轻小说的繁复文法,但逻辑非常清晰(在日语中),很少有其他半吊子轻小说作家常见的堆砌辞藻却不知所云的状况。可能是身怀专业人士尊严的缘故,整个系列的各处细节都透着不向“轻小说”这个词妥协的态度。不论是地理设定、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对西方贵族体系的认知、还有人名方面,都比普遍水平要高出一截。还有最近这几卷使用得愈发频繁和纯熟的POV手法,都与其他一些执着于娱乐作品惯例的东西划清了界限。
不过也正因为他的正统出身,他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其实是非常传统、非常日式的。
对于这个主题,经常阅读日本文艺作品的人一定不会陌生,而ACG作品中也有许多、甚至可以说是大多都与之相关。
这是日本人特有的文化所致,物哀和存在主义是他们很难摆脱、可以说是埋在骨子里的民族性格。说实话,我对此见得太多,几乎有些厌烦。尤其是ACG作品中,极少有能将这个主题诠释得打动人心的,大多数最后都显得非常滑稽。
而《蔷薇的玛利亚》的诠释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出色,当然这也与之前这么多卷看似关联不大的故事的铺垫有关,正所谓读了这么多卷,光是翻页也翻出感情了。不过,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写出这么多卷轻小说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吹了这么多字,姑且谈谈接下来吧。
这个系列还剩最后五卷没有翻译。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我向同好们提出忠告:接下来的故事和之前完全不同,比起轻小说,更像是塞了不少娱乐段子、表现成轻小说形式的成人向一般文学。而且说实话,接下来的几卷作者在处理一些细节的时候的确做得不是很好,可能会让有的读者产生挖坑不填、一坑没填又开新坑的感觉。可能会有一些人不喜欢接下来的变化,可能也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样也不错。不论怎样,都希望各位能坚持到最后,在仔细品位过后,相信至少不会太过失望。
当然,这估计也不用由我来提醒,毕竟在现在这个年头,还惦记着这个系列的人,想必都已经近似于死忠了。
而我作为译者,也必须得多多反省,多加自勉。自己到底有没有好好地将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传达出来,我仍然无法确定,并深感不安。在现在盗版泛滥的网络环境下(当然我自己也是其中罪人之一),译作一旦发布立即就会被搬到各大“门户”,而这些“门户”其实才是读者们获得我译作的最大渠道,到时候想要修订都会成为一件难事。
然而,虽然水平拙劣,我还是得坚持下去。
最后引用冲方丁在壳中少女后记中的话作结。
人类是借由精神之血活下去的,而娱乐正是用来彰显它的光辉。
(以上是我模仿十文字老贼文风写的碎碎念,各位看看模仿的像不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