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吧 关注:175贴子:9,493
  • 3回复贴,共1

【后神雕时代】何足道的内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何足道的内力不算重要,探究武当武学就很有趣了。


IP属地:浙江1楼2017-02-19 23:36回复
      武当诸侠的工龄、所学内功远远驾临于十六岁的张君宝,但不代表俞莲舟、宋远桥之流的内功造诣肯定远胜张君宝,甚至不能排除张君宝的内力胜过或伯仲的可能性,因为张君宝的内功资质不是一般的强,这点不做多余叙述。
      何足道与张君宝对掌,不分胜负。其后进行内力比拼,何足道自认为没有胜利把握。
       『张君宝第三次再使“偏花七星”,【这番拳掌相交】,竟无声无息,【两人微一凝持】,各催动内力相抗。说到武功家数,何足道比之张君宝何止胜过百倍?【但一经比拼内力】,张君宝曾自“九阳真经”学得心法,内力绵绵密密,浑厚充溢。顷刻之间,何足道便知并无胜他把握,当即纵身跃起,【让张君宝的拳力尽皆落空】,反掌在他背上轻轻一推。张君宝仆跌在地,一时站不起身。』
      先谈对掌:
      『猛听得达摩堂、罗汉堂众弟子轰雷也似的喝一声彩,尽对张君宝这一招衷心钦服,赞他竟以少林拳中最平淡无奇的拳招,【化解了最繁复奥妙的敌招】。』
      『欧阳克见他这招来势凶狠,【不敢硬接】,纵身避开。……他武功远不及欧阳克精妙,【拆了三四十招,已连遇五六次凶险】,每次均仗这招“神龙摆尾”【解难脱困】。』
      掌力由本力、掌法功法的加成、内力三方面决定,其中掌法功法是重要因素。黎生不用降龙,恐怕至多十招会被欧阳克击败,他的内力应该远远不及欧阳克,但是一用上降龙,掌力能盖过欧阳克了。
      张君宝、何足道也与此类似,二人的掌法功法及造诣天差地别,张君宝相当于在鲁班门口弄大斧。
      张君宝所会的拳术只有杨过临时教的三招(可以参考穆念慈),还有少林派教低级的罗汉拳(无色在数十年前早已玩得滚瓜烂熟,在《倚天》一书也是启蒙、打根基性质的武学),而且根本没有怎么练拳。
      与之相反,何足道的掌法造诣极为高明,在达摩堂、罗汉堂众弟子眼里,是世上最繁复奥妙的敌招。可见何足道在掌法上投注了大量的心血。
      对掌下何足道没有占据优势,似乎能说他的内力远远不及张君宝?也不尽然。
      『张君宝依着师父所授的方法,【气沉下盘】,对手这么一推,他只上身微晃,【竟没给推动了】。』
      『武当派的武功以绵密见长,于各派之中可称【韧力无双】,两人武功虽【强弱悬殊】,但张翠山运起师传心法,谢逊在【一时之间倒也奈何他不得】。』
      『谢逊毫不理会,【只使足掌力】,向张翠山脑门拍去。张翠山双掌翻起,接了他这一掌,霎时之间,【胸口塞闷】。』
      武当一脉下盘极稳,并且内力韧性无双。张翠山掌力远远不及谢逊的情况下两次对掌,一次谢逊连催三次掌力,张翠山都不弱下风,只能进入内力比拼阶段,一次张翠山只是胸口塞闷。武当派的下盘功夫、内功心法的源头是张君宝所会的九阳功夫。
      (连城)『这一掷力道本重,幸好狄云身在马上,【大半力道】由马匹承受了去。』
      俞莲舟与假扮蒙古兵的鹤笔翁对掌,鹤笔翁没有全力运使玄冥神掌,俞莲舟就大落下风并重伤的主因,除了对方掌力太强外,应该是鹤笔翁坐在马上,对掌占据天然优势。
    武当一脉对掌的优越性,还是该取何足道与张君宝,谢逊与张翠山两例。


    IP属地:浙江3楼2017-02-19 23:36
    回复
        其后进行内力比拼,何足道自认为没有胜利把握。而什么是内力比拼?
        我们先参考几个案例,段延庆、段正淳内力比拼:
        『这时他棒上内力已发挥到了极致,铁棒击出时去势不快,却随附着嗤嗤声响。段正淳招架一剑,【身子便是一晃,招架第二剑,又是一晃】。他二人所使的招数,都是在十三四岁时便已学得滚瓜烂熟,便范骅、巴天石等人,数十年来也看得惯了,因此这场比剑,决非比试招数,【纯系内力的比拼】。范骅等看到这里,已知段正淳支持不住,各人使个眼色,手按兵器,便要一齐出手相助。』
        『旁观众人都“哦”的一声,知两人已至【比拼内力的要紧关头】。段正淳站在地下,双足得能借力,原是占了便宜,但段延庆居高临下,全身重量都压在对方长剑之上,却也【助长了内力】。』
        金庸小说中,比较力量也是“比拼内力”,段延庆用体重压段正淳,也算“助长了内力”。联系上下文,范骅、巴天石等人认为这场比剑“纯系内力的比拼”,是基于段正淳比拼力量下“身子便是一晃,招架第二剑,又是一晃”的事实,换言之他们眼里内力影响力道,并且力道是这场比拼的关键点。
        虎爪手内力比拼,强运内劲挣脱,不免成为比拼内力的局面:
        『原来武当派有一门极厉害的擒拿手法,叫做“虎爪手”。俞莲舟学会之后,总嫌其一拿之下,对方若武功高强,【仍能强运内劲挣脱,不免成为比拼内力的局面】,于是自加变化,从“虎爪手”中脱胎,创了十二招新招出来。』
        张无忌、范遥内力比拼,明确是比较力道:
        『张无忌听到风声,心知这一掌真力充沛,非同小可,有意试一试他内力,右掌回转,硬碰硬地接了他这掌,左足这才着地。霎时之间,苦头陀掌上【真力源源催至】。张无忌运起乾坤大挪移心法中第七层功夫,将他掌力渐渐积蓄,突然间大喝一声,反震出去,便如一座大湖在山洪爆发时储满了洪水,猛地里湖堤崩决,洪水急冲而出,将苦头陀送来的【掌力尽数倒回】。这是将对方【十余掌的力道】归并成为一掌拍出,世上原无如此大力。』
        对掌、拆招时对碰,往往是一触即退,力道能压制更好,压制不了就收招、变招或回避。考虑的是突然爆发下的力道。
        而内力比拼类似于拔河,虽然还是相较二人的力道,但主要考虑的不是掌法功法的突然爆发力,而是作为支援的输出内力对力道的增幅。
        特别要注意的是,还有狄云、花铁干的案例,他们二人对掌表现差不多,但是形成内力(力道)比拼的相持阶段,狄云内功远胜,能做到短时间就占据上风。哪怕狄云的拳脚功法只学过乡下把式,下盘功夫该远远不及花铁干。
        狄花二人的案例,更能说明内力比拼是比拼力道,但还是考量内功造诣为主,掌法功法、下盘稳固是相对次要的考虑因素。就像两个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陷入持久战(抗战中日),胜负之数往往在两方国力、底力之间的差距了。


      IP属地:浙江4楼2017-02-19 23:36
      回复
          武当、九阳一脉内力绵密见长、韧性无双的优势,在对掌、拆招时大占便宜,即使力道远远不如,也很少担心被对方力道压制的可能。但是这一优势,在内力比拼上就占据不了太多便宜了。参考殷天正、张松溪之间的内力比拼:
          『忽听得殷天正和张松溪齐声大喝,四掌发力,【各自退出了六七步】。张松溪道:“殷老前辈神功卓绝,佩服,佩眼!”殷天正声若洪钟,说道:“张兄内家修为超凡人圣,【老夫自愧不如】。阁下是小婿同门师兄,【难道今日定然非分胜负不可吗】?”张无忌听他言语中提到父亲,眼眶登时红了,心中不住叫:“别打了,别打了!”只听张松溪道:“【晚辈适才多退一步,已输了半招】。”』
          由于殷天正的精力不输少年(古称青年男子),不用考虑殷天正可能存在年老体衰的问题(内力恢复不足),这点原文已经有说明。
          虽然张松溪的武当内力有绵密、韧性的特性,二人还是难分高下,都没有胜对方的把握。甚至考虑到和张松溪交手前,殷天正连番战斗所带来的内力损耗,内力比拼反而还是殷天正更厉害一些。
          倚天法王级高手的内力,殷天正>黛绮丝≈灭绝>宋远桥>张松溪。
          武当诸侠中是宋远桥内力第一,按万安寺被困时的旁白,宋远桥的内力不及灭绝,几年前灭绝与黛绮丝有过劲力比拼,二人分庭抗礼。黛绮丝在明教高手中不以内力见长,实力在四法王中反而是公认的最末。殷天正对张松溪的内力优势,其实是不少的。
          殷天正、张松溪内力比拼的表现,与二人实际的内力水平基本符合。
          武当一脉内力韧性无双,在力道强弱悬殊时更能强撑,但是内力比拼是持久战,并非像对掌一触即退。如果内力明显不及对方,即使能拖延一段时间,终归还是难以逆转强弱。
          何足道与张君宝进入内力比拼阶段,何足道察觉到对方“内力绵绵密密,浑厚充溢”后自认为没有胜利把握,能证明二人的内力大致处于一条水平线上。参考张松溪和殷天正(车轮战下内力损耗一部分)之间的内力比拼,个人认为何足道、张君宝的内力是六比五。


        IP属地:浙江5楼2017-02-19 23: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