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吧 关注:75贴子:172
  • 0回复贴,共1
今天介绍林纾的译作,溷中花。
先谈谈字义。
溷,音同混。作混合之意讲,通混。看这个字的构成,右半部是一个大框里包着一个豕,豕,音同使,猪的意思。家这个字下半部就是一个豕,因为以前条件不好,养头猪,就是很富有的,屋檐下有头猪就能构成一个家。触类旁通,联想一下,大口里面有一个猪,就是猪圈之意了。所以溷作为名词的一个意思是猪圈。猪圈很埋汰,很脏,引申一下,第二个名词含义是厕所。字义就辅助到这里。
再谈谈题目
溷中花。为什么我感到如此的熟悉,大概这是一个典故。我最初接触到这个词语是在聊斋志异蒲松龄的自序上:盖有漏根因,未接人天之果;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后面的注释是这样的:《梁书·范缜传》:“缜在齐世尝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佛,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根据这个典故,溷中花,就是比喻下层社会的民众,生活境遇不好。能理解题目的微言大义,就更好理解这部书了。
故事发生在巴黎,(作者是法国人)。说一个二十二岁的少年克智安,世代是法律世家。他的父亲不苟言笑,督促克智安学习,他就在父亲的压力下学习。在学校中结识个好朋友,爽梭阿,爽梭阿喜欢雕塑,就不青睐学习正课,后来退了学。克智安的父亲经常带着他到一个朋友家---一个吝啬的富婆。富婆有一个孙女,甘媚尔,两个小孩被他们的家长订了婚契。甘媚尔亦有意,但是克智安因为她年纪还小,只是应承而已,不留意。一天,克智安的父亲让他到巴黎留学,考取博士。克智安一听能逃出牢笼,乐不可支(心里)。因为巴黎是纸醉金迷的地方,很能使人堕落。
于是克智安就跑到了巴黎,夜夜笙歌。期间遇到了好友爽梭阿,爽梭阿近来还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且爽梭阿遇到贫家之女,两人中意彼此,虽条件恶劣,却甘之如饴。克智安总与他们小两口来往,看着朋友身边有红颜相伴,而自己旅居他乡,不寻一玩伴,如何消耗此孤独岁月?一天在类似夜店的地方,遇见一窈窕淑女,暗送秋波。于是两情相许,当夜绸缪甚欢。之后他俩就确定彼此关系。此女名伯海勒梭娃。时间真快,两年过去,克智安该回家了,返乡之前,得知伯海勒即将生娃,他觉得有损名誉,认为她是个风尘女子,谁的娃还不一定。带着这个女子回家,严父必将严加斥责他,于是留了点钱,抛弃了这个女子。(好不负责任)
伯海勒伤心,孩子生下来后,放在托儿所,但是靠自己微薄的收入不足以交纳寄养费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在火车上遇见了一个木匠,木匠见其有姿色,且似处于百般无助之期,就接手了这个女子。但是木匠喜欢的是女人,而不是他的孩子,兼顾照顾孩子只是万般无奈,对孩子很挑剔,动不动就鞭打一顿。孩子慢慢长大,在虐待的环境中,母子俩只能默默忍受。一次孩子得了病,传染了伯海勒,伯海勒呜呼哀哉了。没有了女人,木匠更对这个孩子不在乎,虐待升级!终于孩子忍受不住逃离苦海,跑到街头流浪,被抓到看守所,因为以前法国认为这些流浪者影响了社会治安,有必要将他们抓住监押。抓住了孩子,找到了他的干爹,他干爹说不要这个干儿子了。于是孩子被遣送到看守所-一个农场。农场里面更是待人刻薄,孩子就在这样的环境长大。期间那里的老师对他很好,教他出淤泥而不染的道理,因为看守所里的品质大多都差。
时间过得飞快,他长大了,被释放。但是没有特长,又是一个母亲死父不明的孩子。四海无家。穷厄之时,碰见了看守所的朋友,介绍去剧院打工。剧院长的老婆有个砖石,一天遗失,朋友捡到据为己有。朋友央他代劳去把钻石到犹太店家当了,犹太商人当东西不问物品的由来,也不登记在册。但是犹太商人知道他这个朋友穷困,就会硬把价钱压低。因为他的装束整洁,小伙长的一表人才,朋友就委托他伴成姘窑姐的风流少年,编造说是窑姐给他的礼物。他百般不愿意,希望朋友还给失主,未果。碍于朋友是他的及时雨,只好违背初衷,去典当珠宝。犹太商人揭穿了此骗局,只给了意想中的三分之一。朋友给了一些作为报酬,他分文不取,跟这个朋友分道扬镳。之后孩子又瓢泊无依靠。又到了山穷水尽,饥肠辘辘的时候,他只能典当最后的财产--看守所老师给他留的表。他又去犹太商人那里,犹太商人给了极低的价位,给予他讽刺。他实在忍受不了非人的生活,他一直想好好地做人,但是这个社会不给他生路,恶念一起,在商人取钞票的时候,趁势按到商人,拿商人的手枪崩了他,仓皇中带走了一大把钱。
话分两头,说说克智安,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克智安回去,某得了职位,与甘媚尔成亲,家庭顿时殷实。名利双丰收,抱得美人归,成为人人歆羡的家庭。没过多久,克智安那个严厉的父亲、甘媚尔的奶奶相继离开。两个人生了个女孩,在临盆之时,甘媚尔不幸去世。克智安抚养女孩长大,中途夭折。克智安痛苦不堪。此时他是一名总律师,他对于犯人毫不留情,一定会把犯人的罪名至于最大化。克智安一天,拜访他的朋友爽梭阿,这时的爽梭阿,和他的妻子过得很好,变成了著名的雕塑家。两人谈论近来巴黎商店枪杀案,爽梭阿说:可能犯人是个无家的孩子,犯此错也不都是其咎。克智安的态度依旧严厉,认为此等人,应该赶尽杀绝,不留一人,危害社会。这时警署来信息,犯人已经逮捕。克智安去看犯人的时候,使他惊讶至于茫然无措,他看到了孩子的名字--克智安梭娃。自己的名字,和他妈妈的姓。他判定这个孩子一定是他的私生子,当年抛弃的孩子。他傻了眼,内心开始忏悔,认为孩子走到今天,跟他脱不了干系。他想拯救孩子,也是自己对他的一个补偿,对自己一个交代。但是孩子已经杀人,不可磨灭的事实。他去找孩子本性善良的依据。警署告诉他一个女子跟警署证明这个犯人还是个好人。克智安让那个女子讲述一下事情的经过:
原来女子叫鲁意韩嫫,娟媚动人。出生在下层社会,认识了一个学生,相与欢好,生了一个孩子,学生毕业后来远赴非洲,抛下母子二人。女子帮着刺绣,勉强度日。一天为了给她的孩子盖被,打翻油灯,把刺绣弄脏,本来帮助别人刺绣赚钱,现在钱未赚到,还得索赔物主,但是囊中羞涩,不得以,只能卖身,希求度过危机,恰巧当晚遇到了克智安梭娃,两人来到家中,鲁意韩嫫突然大哭,不能出卖灵魂,向克智安梭娃道歉说下自己卖身的缘由,梭娃听后,很能理解,因为自己的母亲当年也是含辛茹苦的抚养他,梭娃于是掏出大把钱离去。克智安听完,老泪纵横,说母子的生活费用我来承担,并倾诉了自己的往事。
故事的尾声,审判当天,克智安一番忏悔,说出了隐藏多年的秘密,希望能宽恕他这个儿子。孩子顺利的被解救了,克智安也递交了辞职信,因为此地待不下去,父子俩带着鲁意母子俩到别的地方,开启一个新的生活。
作者是爽梭阿过伯。现译弗朗索瓦,科佩Francois Coppee
巴黎很有名望的巴纳斯诗人作家
出自—《微信.林琴南专题》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7-02-20 19: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