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远文化吧 关注:106贴子:828
  • 3回复贴,共1

轉】呼市最古老的村子——姑子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呼和浩特市中山東路西段,路北有條小巷叫做姑子板巷。人們走過這裏,總是會看一看這個路牌,姑子板巷?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它又有什麼來歷呢?
  就在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姑子板巷附近,曾經是一個村子,這個村子的名字叫“姑子板村”。我們都知道,呼和浩特舊城是在明朝萬歷三年(1575)被賜名為歸化城,歸化城周邊有著許多村莊,姑子板村就位于歸化城的東北側,隨著清朝歸化城內人口的不斷增加,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加強西北邊防,又在呼和浩特舊城(歸化城)東北2.5公裏處,另築駐屯滿洲八旗官兵的新城綏遠城,于是姑子板村就被新舊兩城夾在了中間。雖然新舊兩城相距僅5裏,但是因為新城為軍事要塞,四門壯觀,守備森嚴,城門定時開閉,並設有兵丁把守。所以新、舊兩城在當年並不像今日這般往來平凡,而且當時道路十分難行,也正是由于居民之間互不往來,姑子板村才得以繼續存在。但隨著新舊兩城的建立,中間這塊曾經備受冷落的村莊也隨著兩個城市的發展而逐漸繁榮起來,人們在村裏蓋了關帝廟,後來又蓋了小學,居民也逐漸多了起來。
  記者查閱資料得知,這個村子原來不叫姑子板村,而叫古格板村,這是一個蒙古語名字,意思是有房子的地方,據記載,古格板村是呼市最古老的一個村子,起源于明朝,當時人特別少,所以也有人説,姑子板是蒙古語“姑日問百興”的音譯,漢語意為“三間房子”。呼市很多地名都帶一個“板”字,這是因為蒙語“把勒勝百興”,也叫“百興”,意為壘起的房子,漢人音譯為“板申”。有房子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一個村子。
  姑子板村是夾在新舊城之間的一個古老村莊,隨著村莊人口的增多,人們對姑子板村的傳説便開始多了起來,雖然姑子板村原本是個蒙古族村莊,但隨著後來的演變,許多漢人成為村落的主體,而有著漢族發音的“姑子板村”的來歷就有了不一樣的説法。


1楼2017-02-21 22:17回复
      在村莊的東南處一座姑子廟,姑子也就是“尼姑”的俗稱,姑子廟院子比較大,院北的一排房是禪房,姑子廟內很清靜,所以也有許多人説“姑子板”的來歷和村裏的姑子廟有關。
      相傳,很早以前,村子裏有位不知姓名的姑娘,長的又黑又醜,二十歲還未出嫁,她和她的父親靠幫人鋤田度日,有一年全國大旱,人們的莊稼全都幹枯而死,卻只有黑姑娘鋤過的田地總是濕漉漉的,雖然那年全國大旱餓死了很多人,但因為這個村裏有黑姑娘在鋤地,所以才讓村民免受旱災之苦。數年之後,黑姑娘在村子的東南角上給人家鋤田,突然被一陣黑風卷走,不知去向,人們為了感恩黑姑娘給與的恩惠,便在黑姑娘消失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姑子廟,村子也由此改名,但因為村民忌諱“黑”字,就把村子的名字叫做“姑子白”村,後因“白”與“板”發音相似,于是便叫成了“姑子板”村。
      隨著京綏鐵路的出現,原本新舊兩城的中間地帶也就成為了繁華和熱鬧的場所,糧棧、貨棧在鐵路兩邊的道路出現,店鋪和皮貨生意非常繁華。清政府倒臺後,原本封閉的綏遠城也開放了,新舊兩城的人來往多了,中間的新華大街和中山路也就越來越熱鬧。
      原本新舊兩城的交流是非常少的,中間又隔著一個姑子板村,並且還沒有現在我們看到的中山路,如果綏遠城裏居住的人們突然想到歸化城去逛一逛,那必須要先從姑子板村中穿過,走到通道街,沿著清真大寺往南才能到達舊城北門,而中山路的出現,讓人們不用再從村莊中穿行。
      中山路原來叫做大馬路,新舊兩城的中間地帶,過去全部都是鹽鹼地,想要在鹽鹼地上修路就必須先修路基,再墊沙碾壓,但由于這裏為鹽鹼下濕地,雨季一到道路泥濘難走,直到日本侵略者佔領時才修成了洋灰路。建國後,在路兩旁開了排水溝,加寬了路面,才平坦好走了。這時,雖然去舊城不用再走姑子板村,但是該村仍是新城通往舊城小校場的捷徑。
      姑子板村的北面就是現在的新華大街,1923年,姑子板村北面,隔著新華大街建起了當時長城以北設備最全、規模最大、醫術最高的公教醫院,佔土地192畝。1934年,綏遠毛織廠動工,佔用了姑子板村部分農田,廠址北為姑子板村的墳地,大約有千余座墳,後在此地蓋起烏蘭恰特及內蒙古文化廳、內蒙古廣播電臺的辦公場地。于是姑子板村被兩條馬路和周圍的建築逐漸分割,最終融化在城市當中。
      公教醫院是當時華北規模最較大的醫院,並且坐落與姑子板村的正北邊,當時姑子板村的村民們一定有許多和公立醫院相關的記憶。


    2楼2017-02-21 22:17
    回复
        姑子板村坐落于新城、舊城及火車站形成的三角形的中心地段。清末民初,意大利教會在這裏開了一個醫院,醫院的名字叫公教醫院,就在現在的昭君大酒店位置,公教醫院的院子東西有150多米,南北100多米,這是新舊城之間最早最大的一個醫院。85歲的程元達老先生回憶道:“公教醫院是一個二層樓,除了這個二層樓,院子裏還有很多平房,這些房子分別是醫生的診療室和診斷室,聽説這個院子裏的房子還是外國人給設計的,其中,女醫務人員都是姑子,她們頭上都戴著黑色的紗巾。”
        “解放前後,人們看病都到公教醫院,這裏的婦科和小兒科最出名,我還記得小兒科的大夫姓曲,我的兒子曾經讓他看過病,真是藥到病除。那時候,孩子才7、8歲,他和院子裏的孩子到河邊玩水,中午就中暑了。我們到門診看病,醫生説孩子得了風寒,後來,我不放心,帶著孩子來了公教醫院,找到了曲大夫,曲大夫看了孩子的嘴、眼,便肯定地説孩子中暑了,結果,拿上曲大夫的藥回家吃了兩天便好了。公教醫院的院長姓蘇,個子高高的,胖胖的,他是當時呼市最有名的大夫,從外國學的醫術,之後回到呼市當醫生,並擔當了這個醫院的院長。”從程元達老先生的講述中可以看出,公教醫院在他心中的分量。
        老人告訴記者,公教醫院裏面的護士都是修女,當地百姓稱修女為姑子。她們在醫院裏幹活並且有工資,生活很好。她們在中山東路路南的姑子板村裏租房子住,也有人説,正因為她們住在這裏,人們才叫這裏為姑子板村。還有人説,該村的東南有紙房和姑子廟。姑子廟院子稍大,院北的一排房是禪房,姑子廟內很清靜。姑子板村由此得名,到底是不是這樣,我們不得而知。
        姑子板村的北面是公教醫院和大校場,南面是電話局,東面緊挨著綏遠城的西城門,西北面則是現在的巴彥塔拉飯店。1934年,綏遠毛織廠佔用了姑子板西南角的一處狹長的墳地和一大片菜園地,這也就是後來的第四毛紡廠。
        據劉威老人介紹,村的西口是一戶梁姓人家的院落,院落北邊是“三清觀”,“三清觀”和磚窯連在一起。解放前這裏住著一位醫術不錯的道士,不少人曾經向他求醫問藥,人們稱他徐老道,但具體叫什麼名字就不清楚了。這座道觀前有棵大樹,大樹周圍是一塊比較寬敞的場地,是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有時有人把馬車停放在大樹旁喂牲口。村子裏還有一個姑子廟,姑子廟前有條小巷直通新城西門。小巷前邊有一座大院落,日本鬼子入侵時,是三井洋行存放貨物的倉庫。村民大部分都以種地為生,也有一部分在附近的毛紡廠和電話局裏上班。
        説到毛紡廠和電話局,現在的呼市人也都知道。呼和浩特地處邊塞,盛産羊毛,先後建立了第一、二、三、四、五毛紡廠,而在姑子板村的西南角,也就是現在中山路和錫林路交匯的十字路口處,有一個專門負責生産毛毯的第四毛紡廠,這座工廠的前身也就是綏遠毛織廠。因為這座紡織廠的存在,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還習慣把這個十字路口稱為“四毛路口”。而毛紡廠最早是姑子板村村民們埋葬先人的墳地,因為村子的人口不是很多,所以墳地不是很大,于是又佔用了一塊菜地,這才建起了工廠。姑子板村的南面是電話局,也就是人們現在熟悉的電信大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姑子板村就已不復存在,那時候人們家中的電話開始普及,但是交電話費的地方卻不像現在這樣隨處可見,只有原來姑子板村南面的電話局舊址上新建的電信大樓可以供人們辦理有關電話的相關業務,所以呼市市民全都知道這座大樓。
        如今的中山路上繁華異常,大小商場滿目皆是,更別提馬路兩邊的高樓大廈了。每到清晨,人們擁擠在中山路上,聽著不斷鳴響的汽車喇叭時,是否還有人知道,這樣繁華的街道兩旁在上上個世紀還是一片村莊,裏面住著很多的村民,他們腳下的土地是鹽鹼下濕地,不僅高低不平,而且時常有水滲出,坑坑洼洼。直到1918年,時任綏遠都統的蔡成勳,為了新舊兩城交通方便,命令其所率領的第一師,出動工兵,從新城西門到舊城北門之間,修了一條直達馬路。這條馬路就是現今中山路的雛形,也就是這條路改變了姑子板村的歷史。


      3楼2017-02-21 22:17
      回复
        。。。顶楼


        IP属地:内蒙古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9-01-01 00: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