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大姐吧 关注:16贴子:2,008
  • 1回复贴,共1

林文采:《成长的力量--亲子讲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整体讲座的思路是:
一、问题儿童的三个诊断标准:
(这里没做笔记和录音,有点记不清了,其中一个是人际沟通的障碍)
二、产生问题的背后原因
1、父母之间关系
2、孩子与父亲的关系
3、孩子与母亲的关系
三、如果避免问题产生: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0~3岁,母亲无条件的爱塑造孩子的安全感
3~6岁,父亲的欣赏与称赞塑造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你很棒,我为你骄傲”)
3~6岁,父亲带给孩子的性别认同(“你是爸爸的好儿子/好女儿”)
四、如果已经发生了,如何应对
如果在早期没有成功完成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孩子会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父母越早开始关爱和欣赏孩子,越可以带给孩子滋养。
1、 不说伤到孩子自尊的话。
2、 不说羞辱孩子的话。
3、 不能一直不断地增加孩子的焦虑。
转载: 萨提亚导师林文采老师的《儿童心理营养与情绪管理》听课笔记
http://blog.ci123.com/wqybaobei/entry/1194687
今天早晨打开录音重新听了9月19日萨提亚导师林文采老师的《儿童心理营养与情绪管理》讲座。林老师认为,如果没有特殊的变故发生,孩子在5岁形成的行为模式可以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做好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工作十分重要。说到“心理疾病爆发最多的就是青少年”,至少发病的几率是巨大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很好的话,父母要他做什么,他就会去做什么,父母不要做什么,他就不会去做。反之要他做什么,他偏不做什么,要他不做什么,他偏去做。那就说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很大问题。这就存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问题。
林老师提到人与人之间沟通深度是有层次的:
1. 打招呼
2. 谈事实
3.分享观点和想法(在这个层面上,已经开始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了,会有分歧、压力产生)
4.分享感受(在这个层面上,人是否面对负面的情绪,是否压抑,是否分享,是否用合适的方式表达?)
5.敞开(只要我愿意,我就能够与对方分享)
人与人之间的“亲”的感受,也是由于渐入第5个层次而产生的。而能够进入第5个层次,是需要彼此建立一种沟通的安全感,是否在这段关系中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安全、接纳、尊重、肯定、欣赏等等。
林老师讲到婴儿,刚刚出生的那段时间是与人“敞开”的,也就是人之初,从“敞开”开始的。人的天性需求,就是我们想与别人连结。
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和自己的亲人由于彼此心理营养的滋养不够,渐渐闭上了心门,从最里层的“敞开”渐渐跳转到上一层,最后进入到第1层。甚至会跳出沟通的层次,连打招呼也省略了。
大概到孩子11、12岁开始就会走出进入到第1层,到13、14、15岁是孩子与父母关系的黄金时期,看之前关系建立的怎么样?就得看这三年孩子的状态,如果在这三年里出现人际关系有问题、情绪不能控制、行为出现偏差等问题,那就说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建立的不好。特别是14岁时高峰期,假如有了问题,那就得及时在这一年里改变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如果忽略了,没有发现问题,过了15岁,从16、17、18岁,孩子就会不再受安慰,父母这时发现问题,再想做,他就会拒绝了。
如何让孩子感觉到你是有安全感的人呢?(不要做三件事):
1、 不说伤到孩子自尊的话。
2、 不说羞辱孩子的话。
3、 不能一直不断地增加孩子的焦虑。
心理营养是滋养人际关系的重要元素,当觉察到人际关系出了状况,可以看看彼此处在那一层次的沟通中,彼此需要怎样的心理营养,这些心理营养,直接可以滋养到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被爱、被关注、被肯定、被欣赏、安全、自由、连结等等。
林老师认为,人的内心有个情绪垃圾筒,通常有三次爆满的时候,第一次爆发是11-12岁,第二次爆发是18-19岁,第三次是25-26岁,"心理疾病爆发最多的就是青少年",而这种情绪爆发往往跟生理转型有关。"情绪会产生能量,而且这种能量不会消失,只会越积越多,直到某一天被外界条件引发而爆发"。
"孩子并没有叛逆期,只是之前与父母的沟通不好而已",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多听他们讲话,"这样才是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
针对目前很多都市白领因为工作压力大,产假一到就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照顾,从而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隔阂一事,林老师建议,"孩子6岁之前一定要有人陪",作为父母,必须每天分出一点时间给孩子,"哪怕你只是看看他,摸摸他,抱抱他",但至少应该让孩子知道你是存在的,"这样才能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孩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父母的陪伴同时还可以为孩子长大后处理某些问题提供模范作用。
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养得健健康康的。可是我们也许不知道,原来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这些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从0岁一直到4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如果一个孩子在0-7岁时,所需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便会一直寻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早恋、叛逆、自我缺失,甚至人际关系障碍……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没有条件的接纳。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 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 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4个月-3周岁:从4个 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
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而这个时候就 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
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 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
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 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
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
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 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4-5周岁: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岁-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 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要请爸爸这样来做。如果父亲愿意欣赏并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孩子你很棒,你让我骄傲,你这样做我很高兴。这些话会让孩子充满自信,会记得一生。
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至少是妈妈的50倍。所以,如果在这方面父亲的角色缺失了的话,妈妈就要多付上50倍的努力。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赞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 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 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称赞,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林老师还讲到,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到他的整个人际关系。例如,孩子和父亲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互动模式就会影响到他今后如何与权威相处,如果他和父亲处理不好关系,自然以后跟权威也无法相处。在家庭关系中,他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进而会影响到今后他与同事之间的相处。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孩子在他的原生家庭中学到的沟通模式一定会影响到他长大成人以后的整个社会关系。所以孩子的问题,一定是来自父母和家庭的,家长首先需要在自身上找原因。
如何做一个好的父母?林老师建议不要想得特别复杂,其实成为一个优秀的父母,方法很简单,首先就是要做好你自己,保证自己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另外,一段亲密而美满的婚姻关系,才会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在这个家庭中感到快乐,从而健康成长。即便现在作为父母的你们仍旧有一些自己无法满足的期待,缺失安全感。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只有你自己的改变,才不会影响到你的下一代。只要想好该如何做好你自己,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信任、肯定、欣赏自己,孩子才会从你身上学到更多。做好自己,就是最快的捷径,你会发现其实培养孩子很容易,根本不需要讲很多技术层面的技巧。


1楼2017-02-23 10:39回复
    孩子不是教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23 1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