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并不是水平低的代名词
叫“大学”就会比“”学院"好吗?有学者认为,学校规模变大,更容易丢掉办学特色。
在追逐更名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为达到更名条件,增设学科、专业。这也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譬如办学者往往忽视增设的学科、专业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办出高质量等。
“学院”也未必水平低,这些“学院”较“大学”特色明显,同时也是行业一流,比方说“外交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
未来:严格本科学校审批制度,高校动态调整成常态
教育部文件确定,“十三五”时期,要坚持高等学校设置规划的严肃性,严肃高等学校设置工作,包括高等学校的设立、分立、合并和变更等相关事项,均须严格按照规划有序实施,未纳入设置规划的高等学校原则上不予受理。
文件还规定,各地要根据存量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因素,逐校核定办学规模。
引导高等学校逐步削减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加大监管力度,探索建立高等学校动态调整机制。
有媒体认为,中国的大学重名分、重级别,跟几十年来养成的官本位意识有关,跟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有关,跟教育资源分配体制有关;某种程度上说,也跟一些高校领导缺乏自信、疏于学术与研究管理有关。他们热衷于争资金、买地皮、建高楼、扩规模,热衷于挣 钱、变现、跑部、攀附。他们如此忙乎,花太多的精力去提升学校和自己的行政级别,争取更多的行政资源,哪里还有余力去提升学校的学术与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