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已播出大半,看了小说的结局后,心里有些许遗憾。原以为“三生三世”是指墨渊司音一世,夜华素素(白浅)一世,墨渊(夜华)白浅一世,没想到墨渊竟然是夜华的同胞大哥。两个男人爱上了同一个女人,结局必然有人欢喜有人忧。都是绝世好男人,白浅选择谁都会使另一个人痛苦,真心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或许作者唐七也觉得对墨渊这一角色有所亏欠,才会想另写一个故事为墨渊补上一段前世情缘。然而,《 菩提劫》的无疾而终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说明了在这部作品里墨渊的最终出局实在是不该呢?
夜华对白浅的爱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墨渊爱白浅吗?我认为当然。墨渊的爱是藏着的,因为是师傅,因为司音的懵懂无知,他的爱只能是默默地陪伴与保护。相信终有一天待时机成熟,他会让她会明白。只是命运不由他安排,硬生生地将他与她分开,而且一别就是七万余年。
至今心疼墨渊临死之前的那句“等我”,眼里竟是不舍与期待。这是他对司音的第一次表白,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他多希望自己的小十七能即刻长大,明白他的话。或许醒后的他在多次凝神时还在后悔,没有早些对她说清楚自己的心意。可是,纵然时间再回到从前又能怎样?由师傅转变为男人又岂是那么轻易的事?他花了数万年的时间努力拼凑元神,为的就是快点兑现那份承诺。却不料当他终于归来时,她,已不在原处。
《三生三世》确实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国产佳剧之一,无论是从画面音乐,还是从故事情节、演员演技等方面看,都是上乘的。但唯有对“墨渊”这一角色的处理个人觉得是一个遗憾。我不认为若水河畔声嘶力竭的痛哭与呐喊只是因为失去了恩师;更不觉得用七万年的心头血供养一个不知能否活的人只是在报答师恩;我宁愿相信这是司音潜意识里对墨渊易已产生了依赖,只是那时的她还不明白这就是爱。对于存在感如此强的墨渊,小说和电视剧最后都选择让他只是他,这样的结局谁能接受?
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韩剧,讲的就是一个男人因为童年遭遇生成了双重人格,这两个人格先后爱上了同一个女人。然而这个女人只爱这个男人身体里潜藏的人格,随着男人的病逐渐痊愈,他身体里潜藏的人格在慢慢消失。女人以为将永远失去爱人而痛苦,令人欣慰的是,两个人格最后合并了,结局皆大欢喜。虽然这种双重人格的剧情实在是太扯,但大团圆的结局还是或多或少安抚了不少观众的心。
爱情故事本来就是用来治愈人的,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才是正道,何必非要这样的伤人?
我不止一次在想,如果故事这样发展会不会更合情合理些:
父神之子墨渊天生有两个元神护体,父神担心他小小的身体承受不了,于是将其中一个寄养在金莲里,以待有朝一日可以救墨渊于危难之时。因为没有仙体,这个元神一直在沉睡,直到墨渊用自己的元神生祭东皇钟时,这个沉睡着的元神终于苏醒了,但他一直未找到自己的身体,阴差阳错地以太子的身份得以存活,成为了夜华。夜华与素素、白浅相继相爱后,为了救墨渊又失了修为,最后也以自己的元神生祭东皇钟。白浅以为夜华已死痛不欲生,怎料夜华的元神因为与墨渊的元神都生祭过东皇钟,两个元神就此产生了连接。尽管夜华的肉身已无用(毕竟他修为散尽,不同当年墨渊),但他的元神在一点点被墨渊的身体吸收。最后,当墨渊完全找到了夜华的记忆时,他才明白,夜华就是自己,是代替他继续爱着司音的另一个元神。原来这九万年来,自己对她的爱一直没变,而且已如此深!
故事的最后应该是这样的:在十里桃林里,墨渊缓缓向白浅走去,眼睛凝视白浅吗,说着夜华曾经对她说过的话。看着眼前师傅的形象,听着墨渊呼唤自己“十七”与“浅浅”,白浅终于明白:她爱的夜华就是师傅,是她七万年来一直等的人,是无论转了几世也只爱着她的人。
或许结局如此,才能更好地诠释什么是“三生三世”吧!
或许作者唐七也觉得对墨渊这一角色有所亏欠,才会想另写一个故事为墨渊补上一段前世情缘。然而,《 菩提劫》的无疾而终从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说明了在这部作品里墨渊的最终出局实在是不该呢?
夜华对白浅的爱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墨渊爱白浅吗?我认为当然。墨渊的爱是藏着的,因为是师傅,因为司音的懵懂无知,他的爱只能是默默地陪伴与保护。相信终有一天待时机成熟,他会让她会明白。只是命运不由他安排,硬生生地将他与她分开,而且一别就是七万余年。
至今心疼墨渊临死之前的那句“等我”,眼里竟是不舍与期待。这是他对司音的第一次表白,没想到也是最后一次。他多希望自己的小十七能即刻长大,明白他的话。或许醒后的他在多次凝神时还在后悔,没有早些对她说清楚自己的心意。可是,纵然时间再回到从前又能怎样?由师傅转变为男人又岂是那么轻易的事?他花了数万年的时间努力拼凑元神,为的就是快点兑现那份承诺。却不料当他终于归来时,她,已不在原处。
《三生三世》确实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国产佳剧之一,无论是从画面音乐,还是从故事情节、演员演技等方面看,都是上乘的。但唯有对“墨渊”这一角色的处理个人觉得是一个遗憾。我不认为若水河畔声嘶力竭的痛哭与呐喊只是因为失去了恩师;更不觉得用七万年的心头血供养一个不知能否活的人只是在报答师恩;我宁愿相信这是司音潜意识里对墨渊易已产生了依赖,只是那时的她还不明白这就是爱。对于存在感如此强的墨渊,小说和电视剧最后都选择让他只是他,这样的结局谁能接受?
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韩剧,讲的就是一个男人因为童年遭遇生成了双重人格,这两个人格先后爱上了同一个女人。然而这个女人只爱这个男人身体里潜藏的人格,随着男人的病逐渐痊愈,他身体里潜藏的人格在慢慢消失。女人以为将永远失去爱人而痛苦,令人欣慰的是,两个人格最后合并了,结局皆大欢喜。虽然这种双重人格的剧情实在是太扯,但大团圆的结局还是或多或少安抚了不少观众的心。
爱情故事本来就是用来治愈人的,让不可能变为可能才是正道,何必非要这样的伤人?
我不止一次在想,如果故事这样发展会不会更合情合理些:
父神之子墨渊天生有两个元神护体,父神担心他小小的身体承受不了,于是将其中一个寄养在金莲里,以待有朝一日可以救墨渊于危难之时。因为没有仙体,这个元神一直在沉睡,直到墨渊用自己的元神生祭东皇钟时,这个沉睡着的元神终于苏醒了,但他一直未找到自己的身体,阴差阳错地以太子的身份得以存活,成为了夜华。夜华与素素、白浅相继相爱后,为了救墨渊又失了修为,最后也以自己的元神生祭东皇钟。白浅以为夜华已死痛不欲生,怎料夜华的元神因为与墨渊的元神都生祭过东皇钟,两个元神就此产生了连接。尽管夜华的肉身已无用(毕竟他修为散尽,不同当年墨渊),但他的元神在一点点被墨渊的身体吸收。最后,当墨渊完全找到了夜华的记忆时,他才明白,夜华就是自己,是代替他继续爱着司音的另一个元神。原来这九万年来,自己对她的爱一直没变,而且已如此深!
故事的最后应该是这样的:在十里桃林里,墨渊缓缓向白浅走去,眼睛凝视白浅吗,说着夜华曾经对她说过的话。看着眼前师傅的形象,听着墨渊呼唤自己“十七”与“浅浅”,白浅终于明白:她爱的夜华就是师傅,是她七万年来一直等的人,是无论转了几世也只爱着她的人。
或许结局如此,才能更好地诠释什么是“三生三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