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老爷笔下《 知乎 》的作恶
——变现奴役者的情绪满足。】
这个世界毕竟仍是由多数平庸者构成的世界,不是到处都是白领阶层的世界,这也是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质,初期这么吸引人的原因。去年微信公众号「 X博士 」发佈的一篇《 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455010/answer/107334034 ),所诱引的便是这种知识精英与恶俗文化爱好者之间的「 立场对峙 」问题。但《 知乎作了什么恶 》( http://tech.qq.com/a/20170225/044047.htm )作者( 霍老爷 )的操作,却更像百度贴吧早年用戶常见的诱导手段——先把部分用户「 官化 」再将其余不在上述范围内的人,纳为同一阵线( 间接收为己有 )。这种做法可能短暂满足部分正被变现形式奴役者的情绪,同时作为一种( 被想像的 )阶级反抗言论代表。但怎样都遮盖不了作者在面对如何批判《 知乎 》时、企图收割「 用户选择 」的诠释权,来合理化自己的「 变现焦虑 」。
讲白了这是一篇搞错受众的文章,硬生生把知乎( er )当成咪蒙粉丝的谬误。近期两名活跃于《 知乎 》上的用户,其批判方式都比这篇文章描述的內容精準。一位是现服务于微软( 网名:VCZH,https://www.zhihu.com/people/excited-vczh )、人称「 轮子哥 」的陈梓瀚,另一名以偏执狂般追在 VCZH 发文后,并以自创哲学派别「 勃学 」来批判轮子哥等《 知乎 》成功人士、之前曾服务于 Facebook 的,曾博( 被网友戏谑叫唤为勃勃,https://www.zhihu.com/topic/20028515/hot )。这两人的对立和所延伸的一大群跟众,是对《 知乎 》这个建构多年的问答平台、在脱离知识工具,逐渐汇流成一个「 虚拟中国 」与其「 阶级理想 」的生成和对抗,一次很好的观察。
文中提到的以患病者作为人格设计的事件,在《 知乎 》确实「 曾 」为特定话题下的常态,例如下列这个《 王狗蛋诈骗案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72698 )。该用户被爆涉及同时骗了好几个女性。王狗蛋的角色设定是一个体弱多病、笔锋温柔的男子,所以常在疾病类的问题下留言。据说很多人还为此发钱给他。很多这类事件是在疾病命题类型底下生长的「 网路名人 」,和一般认知不同、这些疾病议题的名人受瞩目的多半不是医生、病理学者,而是病患。这也标示着,就连《 知乎 》这样带有门槛的平台,都無法防止一些用戶、绕过「 知识生产 」,選用其他无节操方法来运营内容。但这是否是属于《 知乎 》的孤例?
几年前百度贴吧也出现过一个很有名的案例,主角是一个全身烧伤的年轻人。这名年轻人时常晒自拍照,甚至用一种近乎机器逻辑的怪异语言进行社交。直至开始有女性跳出来说被骗财骗色才引起关注。照片上的男孩几乎全身严重烧伤,但却有大批女性用戶附著上去。而此人所撰写的情诗也多是一些语言逻辑诡异的内容( 完全让人难理解他的「 受众 」的口味 ) 。最后这个事件演变成,很多网友肉搜,说他的烧伤是装的,是特殊化妆( 至今这起事件还是没有答案)。所以将患病者作为网络人格设计目的是个必须被独立拉出讨论、一道中国网路社会学的特殊命题,而非直接套入单一平台进行批判。
——变现奴役者的情绪满足。】
这个世界毕竟仍是由多数平庸者构成的世界,不是到处都是白领阶层的世界,这也是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质,初期这么吸引人的原因。去年微信公众号「 X博士 」发佈的一篇《 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455010/answer/107334034 ),所诱引的便是这种知识精英与恶俗文化爱好者之间的「 立场对峙 」问题。但《 知乎作了什么恶 》( http://tech.qq.com/a/20170225/044047.htm )作者( 霍老爷 )的操作,却更像百度贴吧早年用戶常见的诱导手段——先把部分用户「 官化 」再将其余不在上述范围内的人,纳为同一阵线( 间接收为己有 )。这种做法可能短暂满足部分正被变现形式奴役者的情绪,同时作为一种( 被想像的 )阶级反抗言论代表。但怎样都遮盖不了作者在面对如何批判《 知乎 》时、企图收割「 用户选择 」的诠释权,来合理化自己的「 变现焦虑 」。
讲白了这是一篇搞错受众的文章,硬生生把知乎( er )当成咪蒙粉丝的谬误。近期两名活跃于《 知乎 》上的用户,其批判方式都比这篇文章描述的內容精準。一位是现服务于微软( 网名:VCZH,https://www.zhihu.com/people/excited-vczh )、人称「 轮子哥 」的陈梓瀚,另一名以偏执狂般追在 VCZH 发文后,并以自创哲学派别「 勃学 」来批判轮子哥等《 知乎 》成功人士、之前曾服务于 Facebook 的,曾博( 被网友戏谑叫唤为勃勃,https://www.zhihu.com/topic/20028515/hot )。这两人的对立和所延伸的一大群跟众,是对《 知乎 》这个建构多年的问答平台、在脱离知识工具,逐渐汇流成一个「 虚拟中国 」与其「 阶级理想 」的生成和对抗,一次很好的观察。
文中提到的以患病者作为人格设计的事件,在《 知乎 》确实「 曾 」为特定话题下的常态,例如下列这个《 王狗蛋诈骗案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372698 )。该用户被爆涉及同时骗了好几个女性。王狗蛋的角色设定是一个体弱多病、笔锋温柔的男子,所以常在疾病类的问题下留言。据说很多人还为此发钱给他。很多这类事件是在疾病命题类型底下生长的「 网路名人 」,和一般认知不同、这些疾病议题的名人受瞩目的多半不是医生、病理学者,而是病患。这也标示着,就连《 知乎 》这样带有门槛的平台,都無法防止一些用戶、绕过「 知识生产 」,選用其他无节操方法来运营内容。但这是否是属于《 知乎 》的孤例?
几年前百度贴吧也出现过一个很有名的案例,主角是一个全身烧伤的年轻人。这名年轻人时常晒自拍照,甚至用一种近乎机器逻辑的怪异语言进行社交。直至开始有女性跳出来说被骗财骗色才引起关注。照片上的男孩几乎全身严重烧伤,但却有大批女性用戶附著上去。而此人所撰写的情诗也多是一些语言逻辑诡异的内容( 完全让人难理解他的「 受众 」的口味 ) 。最后这个事件演变成,很多网友肉搜,说他的烧伤是装的,是特殊化妆( 至今这起事件还是没有答案)。所以将患病者作为网络人格设计目的是个必须被独立拉出讨论、一道中国网路社会学的特殊命题,而非直接套入单一平台进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