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和高中时期的几个好朋友相约喝茶,聊起以前读书时候的一些情景,一位朋友就在微信群里发了一张当年的毕业照。我在手机中点开照片,先找到了自己,然后找到了我的朋友们以及我当时喜欢的女孩,在队伍的边上找到了班主任。我突然想起一位同学,高中三年他几乎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他和我们坐在一个教室读书,走出教室似乎他永远是一个人呆着——上体育课的时候他不跟我们一起踢球,独自坐在某棵树下;放学时候他一个人走回家,我们谁都不知道他家住在哪里;甚至冬天的课间,我们趴在教室外的栏杆上晒太阳,就在一截几米长的栏杆上,他也和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那时候我一直努力着认识一些朋友,和他们一起偷偷抽烟、喝酒、谈论漂亮的女同学,但那位同学一定不是我想认识的那种朋友,我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样一个人。那天我想他的名字,没有想起来,我又在毕业照中寻找他,也没有能记住他的容貌。
在我住的小镇有一句俗语,“东门杀了一只羊,西门杀了一个娘”,说的是流言的发生和发展,当东门“杀了一只羊”这件事传到西门时,已经变成了“杀了一个娘”了。但我更愿意把这句话理解为是对语言和真相的解读。当语言开始的时候,虚构不可避免地就开始了,语言终究无法完成对事实真相的完全还原,然而语言如果不试图去还原真相,那又是非常可疑的。就在试图还原真相和无法还原真相这对矛盾中,写作往往把我带到一个自己不可能提前设定的目的地。有一次我真的在西门看到一个男人“蹲在中午的阳光下/清理一个羊头”,后来当我写下这几句之后,后面的句子也紧跟着冒了出来,整首诗写完之后,我真的不知道跟我所见的场景有多少差别,但这些句子却共同塑造了另一个真相——文学的真相,而非事实。
因此回到之前的话题,当我在键盘上敲出“有一天,我和高中时期的几个好朋友相约喝茶……”这句话,我不知道之后的事情是否真的,我突然想起的那个人是否真的存在过。但千真万确,在我的生命中,曾多次出现过这样的人:我小学时候有一位喜欢听蚂蚁说话的同学;我当老师之后,有一个会在午休时候爬到树上眺望远方的学生……
又有一天,我中午走进学校去上班,迎面遇到两位同事,相互打了招呼之后我们向相反的方向走去,我听到其中一位悄悄跟另一位在说,“听说他是一个诗人……”那段时间本地一张报纸刚好在介绍当地文学创作情况中点到了我的名字,他们也许新奇地发现了一个秘密,而我听到他们在背后的对话之后,觉得自己突然就成了那个我想起的但又想不起名字也记不住容貌的那个人。
——起子
在我住的小镇有一句俗语,“东门杀了一只羊,西门杀了一个娘”,说的是流言的发生和发展,当东门“杀了一只羊”这件事传到西门时,已经变成了“杀了一个娘”了。但我更愿意把这句话理解为是对语言和真相的解读。当语言开始的时候,虚构不可避免地就开始了,语言终究无法完成对事实真相的完全还原,然而语言如果不试图去还原真相,那又是非常可疑的。就在试图还原真相和无法还原真相这对矛盾中,写作往往把我带到一个自己不可能提前设定的目的地。有一次我真的在西门看到一个男人“蹲在中午的阳光下/清理一个羊头”,后来当我写下这几句之后,后面的句子也紧跟着冒了出来,整首诗写完之后,我真的不知道跟我所见的场景有多少差别,但这些句子却共同塑造了另一个真相——文学的真相,而非事实。
因此回到之前的话题,当我在键盘上敲出“有一天,我和高中时期的几个好朋友相约喝茶……”这句话,我不知道之后的事情是否真的,我突然想起的那个人是否真的存在过。但千真万确,在我的生命中,曾多次出现过这样的人:我小学时候有一位喜欢听蚂蚁说话的同学;我当老师之后,有一个会在午休时候爬到树上眺望远方的学生……
又有一天,我中午走进学校去上班,迎面遇到两位同事,相互打了招呼之后我们向相反的方向走去,我听到其中一位悄悄跟另一位在说,“听说他是一个诗人……”那段时间本地一张报纸刚好在介绍当地文学创作情况中点到了我的名字,他们也许新奇地发现了一个秘密,而我听到他们在背后的对话之后,觉得自己突然就成了那个我想起的但又想不起名字也记不住容貌的那个人。
——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