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全感不成为必需品
如上所说,刘亦菲坦言自己记性不太好。后来她看过一本解说心理学的漫画,里面说人的记忆有很多类型,有短时的,有长性的。她放下书想,使劲儿想,拍戏时候的记忆努力召唤一下,是可以想起来的,但是平时很多琐事,却怎么也提取不出来。想到这里,她一下子很慌张,“我是不是还活在当下?我是不是已经没有资格聊自己的过去了?”
去年五月采访时,我们曾就一个字眼探讨了许久,这个词是“警觉”,那几乎可以被称作上一个阶段刘亦菲生活中的某种底色,是这个美好的皮相之下不被人了解的另外一面。人须得在各种各样的契机下觅到唤醒自己的微光。如果外部世界不能照亮你,就要想办法从自己的内部精神里去找寻。
“人好像很难因为一个外力去改变,如果你自己不想改变,那谁都改变不了你,除非自己有意识地想去寻找,或者是想体验什么状态,想整理一下工作方式,这时候你才会真的去改变。”
去年她一直在读一本叫《鹿智者的心灵法则》的书,随身带着去了很多地方,慢慢读,慢慢想。也曾在接受采访时将其间一个经典而本质的问题抛给过提问她的记者:“你是谁?”关于这个问题,书中给出过这样的回答:“暗夜里的一道月光;年轻如朝露,年老如地球。万物在我之内,我亦在万物之内。你我之间的唯一不同,是我活在神灵的拥抱中,而你,才刚开始苏醒。”
昏睡和苏醒,想来是生活中一个最常见的往复。它存在于日常,也沁润在心智的变幻间。刘亦菲不动声色的表象下,其实一直保持着一种激流的动荡感。因为“醒来”过,所以更知道沉沦和混沌是什么感觉。这个时候,就可以回到文章起头的那场关乎表演的讨论了。她为什么不要只是被动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而非要自己绕那些“弯路”,去找更多的资料,提更多的问题,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因为如果你懒惰,直接把别人的要求拿过来执行,你会很轻易就被带跑。“我不是不尊重权威,相反,我很尊敬,但是我更尊重自己的创造,避免被权威引领,变得懒惰。”
我既而问起人在坚持自我时不得不面对外界现实时产生的一些矛盾,她答:“弗洛伊德的书我还没有看完,看完之后我再解释,会比较好。”
她说,这次见面采访前夜,她仔细梳理和思量了一下近期自己的所感和灵感,每一次相谈,她都希望能聊出一些有营养的内容,不要那么无聊,也不要那么晦涩。谈话,也是一种经验,日常和朋友在一起,会时有慵懒,很少能激发出什么。
采访也会让你警觉嘛?
“是的,我会先自己问自己一些问题,希望能给到你一个负责任的答案。”
几次相见,发现刘亦菲身上那股气力总是在,说是倔强也好,或者元气。我们窝在影棚角落的小房间里,她把自己圈在铁皮椅子里,聊到最后,我也发现,她开始不自觉得揪起自己的嘴。我想起上次相见时她说,十几岁被推到这个行业里的时候,自己总在“假装”——假装做一个懂事的大人。身边一起工作、接触和面对的,都是大人,她有样学样,觉得那样就是成熟咯。后来渐渐意识到,那样的“扮演”并没有带来什么绝对的意义。她才一点点放松下来,允许自己犯一些“错”,做一些没有正确答案的事情。
她是并不多见的那种,你可以和她深聊表演的年轻女演员,可以聊得很细,提出一些具体而尖锐的问题,并不是拷问,其情更接近于是一种探讨。她说喜欢听到拍摄现场导演喊“预备,开始”,这是两个特别有“魔力”的词,自己的状态就在这两个字眼被喊出来之后一下子聚集了“会特别的警觉,清楚到自己是在哪。”逢一些重场戏,她总在“预备,开始”之前酝酿完成将注意力收紧,收得越紧,最终放出去的东西越有能量。
她也不怕表演的时候会失控,甚至觉得允许自己失控的演员才是真正有水准的。有的导演会说,你不要怕演“过”了,不要收着,就演。她觉得这样的要求很有意思,那种现场自己和对手都“火起来了”的表演,她也经历过,和对戏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失控,不会让你觉没安全感吗?
“不能要安全感,就是要活生生地给到观众看。比如这段戏是残忍的戏,你中规中矩地演,观众才不会觉得残忍,他们看得出来,你只是在演一种残忍。”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ce5ae944e9fe9925cb0c695804a95ee4/6074a9fdfc03924522fb108e8e94a4c27c1e25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