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州古城吧 关注:32贴子:930
  • 9回复贴,共1

明清时期的卞氏家族----阎海(营口博物馆馆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清时期的卞氏家族----阎海 (营口博物馆馆长)
卞氏家族是明末清初时期盖州的一个名门望族。自明正德时期镇国将军卞英至清康熙时期刑部侍郎卞永誉,百余年间见诸史料者多达二十余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重大变革,家族依然保持兴旺,并且由军功世家转为书香门第,融入了清代士大夫的阶层。卞氏家族由武入文的社会现象及其长盛不衰的“独门秘籍”,折射出明清嬗代之际军功世家的政治取向和价值取向,它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值得我们研究。
卞氏家族墓位于今盖州市梁屯镇王屯村。早在清末民国时期的《盖平县志》,《盖平县乡土志》等地方史料对“卞将军墓”都有记载,但对其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却记载阙如。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卞氏家族墓(当时属于旺兴仁乡)征集到“皇明诰封怀远将军温泉卞公(卞文明)墓志铭”和“皇明诰封怀远将军承泉卞公(卞世祥)墓志铭石”,分别收藏于盖州市文物管理所和营口市博物馆。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又在当地征集到刻有“世祥等奉祀”字样的墓碑一角,当是卞世祥为其父卞文明所立,现藏于营口博物馆。这些碑刻墓志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怀远将军卞世祥及卞氏家族的相关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根据卞文明墓志和卞世祥墓志的记载,卞氏原籍为山东黄县,其始祖名卞高家驴,洪武年间“客游辽东,遂家盖牟”,但这两方墓志对于高家驴至卞海之间世系关系则互相矛盾:按卞文明墓志应为第三代,按卞世祥墓志则为第四代,在辈分上整差了一代。《盖州卞氏族谱》(现藏于大石桥市汤池镇卞家沟村)则对这段历史一字不提。以上三处史料中的明确世系均自卞海以下。
江苏盐城卞氏家族的《古盐卞氏宗谱》则提供了另一个版本,对于破解盖州卞氏家族的起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清乾隆版《古盐卞氏宗谱》记载:“卞元亨,为济之公长孙,仕震公长子。天姿英敏,相貌魁梧,骈助有力,尝徒手毙虎,有诗名。元末仕张士诚官居殿左将军,威震海内。及大明定鼎,携子归隐,明太祖征书屡下不应,御史李炳劾之,发戎辽东,永乐初宥归。元亨公生七子:茂一(存礼),茂二,茂三(成),茂四,茂五,茂六,茂七。”卞元亨是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手下的将领,明朝建立后,被发配到辽东充军。卞元亨的第五子名卞茂五,“洪武间为伍佑场百夫长,有贫民贩私盐抗捕,公怜而纵之,坐此发戎辽东广宁卫所。至永乐十一年,公年三十九亡于阵。时子尚幼,以师福(茂四公长子)子志海改名海补充之。”这个“卞海”与盖州卞氏家族史料上的“卞海”同名,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古盐卞氏宗谱》记载道:“卞志海,茂四公孙,师福公子,善骑射,喜略猎,尝云:‘大丈夫须立功边疆,株守海隅,何为?’适茂五公辽东阵亡,遗子师升尚幼,公曰:‘此我得意地也!’遂请于父师福公,愿以身代。永乐十一年,改名‘海’,赴辽从军,屡获边功,授百户。子孙繁盛,冠盖相望,至今簪缨不绝。列奉天谱即盖州。”可见此卞海即彼卞海,墓志上辈分的窜乱是由于卞海(原本卞志海)冒名其叔从军所致,故在辈分上出现了差错。将盖州与盐城两地的资料相对对照印证,基本可以廓清了历史原貌;因为卞元亨是明朝的“钦犯”,洪武年间发配辽东,在时间上与高家驴“客游辽东”的时间相吻合,墓志提到高家驴有一儿子名卞成,《古盐卞氏宗谱》亦载卞元亨第三子(卞茂三)亦名卞成。更重要的是,高家驴与卞元亨的重孙都名为卞海。由此推断,卞元亨与所谓“卞高家驴”应为同一个人。由于卞元亨的罪犯身份,其后代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或遮遮掩掩,或伪造原籍,但假的毕竟是假的,以至于各种资料口径不一,相互矛盾。
卞元亨是历史上著名的抗元英雄,名震江淮,他晚年回归故里,亲手开辟的牡丹园现已成为盐城著名景观,近年来国家拨款修建了卞元亨塑像,供人们瞻仰。卞元亨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还是诗人,其家族有崇文尚武的传统,这些都对盖州卞氏家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盖州卞氏家族的功名起自卞海,至卞英时已经是镇国将军。卞世祥是卞英之孙,卞文明之子,他很早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军事才干,娴于骑射,精于谋略。墓志记载他青年时代慷慨立志:“士之处世,文不足以经纶邦国著名当代,武不足以阐扬智略立勋天朝,生不裨于时,殁不闻于后,安所称大丈夫哉!”万历五年(1577年),二十岁的卞世祥投身在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在抗击蒙古入侵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数年时间,卞世祥便以卓越战功先后升任为指挥同知(从三品)。当时总兵,巡抚对他评价是:“伟然远到之器,绰乎大受之才;勇由天赋,智在人先;分阃预知名重,谋略堪当一面,,,,,,”卞世祥的勇武与才干可见一斑。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卞世祥以父亲去世归家奉母为名辞官归隐,但朝廷不许,将其调回本籍盖州任管屯卫指挥,后该人掌印指挥,但他最终还是再度辞官急流勇退。卞世祥辞官后,效法东汉开国功臣邓禹“修整闺门”,即教育子孙偃武修文,由军功世家向书香门第转型。
卞世祥去世后,长子卞为鹏承袭为怀远将军,继续在盖州卫担任军职,并与游击杨于渭,总兵李如柏等一道参加了征伐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后不知所终,成为卞家的最后一位武将,而卞家的另两位成员卞为凤与卞三元父子则双双以中式举人的身份进入了后金政权。使卞家完成了由武入文和由明入清的历史性转折。特别是卞为凤之子卞三元更是清初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官至云贵总督,著有《公余诗草》。与高塞,鄂貌图等被称为清入关之前满洲“开诗律先声”一代诗人。
卞三元(1616----1697)字月华,又字桂林,盖州镶红旗汉军,后金崇德四年(1639年)乙卯科举人,历任内秘书院理事官,山东登州府知府,山东东昌道副使,淮海道道员,湖广上荆南道道员,驿盐道道员,山西苑马寺卿,山西按察使,贵州巡抚,云贵总督。卞三元虽然是科举出身的文官,但在他身上仍可看出卞氏武将家风的明显烙印。他在山东任上,“尝亲领数十骑巡行原野,仓卒遇贼,转战良久,左臂中流矢,神色不变,战愈力,贼乃引去。三元归,拔箭裹臂。痛稍定,更益士卒,期以日暮抵贼巢,众谏不从。士卒潜往,贼方张灯夜会,闻兵至,仓皇无措。然一呼而集者尚数百人,殊死战。三元负痛发数矢,手刃渠魁,余贼遁去。”这种胆识与武艺绝非一般书生所能具备的。在贵州任上,他大多数时间是用于平定叛乱,指挥战斗。他先后剿灭了明桂王余党,缴获土酋龙兆吉,平定了水西土官安坤叛乱,滇东土酋王耀祖叛乱,贵州土司沈兆麟,沈应麟叛乱等,“苗地尽入版图。改其地为威宁府,立流官统辖。”因为这些赫赫战功,卞三元先后被清廷授予兵部右侍郎和兵部尚书的加衔,充分展示出卞氏家族特有的军事才能。康熙七年(1668年),身为云贵总督的卞三元因对吴三桂谋反有所察觉而托言母病离任归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去世,谥号“恪敏”。
在卞氏家族由武入文的转变过程中,卞三元无疑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同时具备了文武两方面的才能。以卞三元为“分水岭” ,此后的卞氏成员则再也没有出现担任武职者,全都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文人墨客。卞三元之子卞永誉以其煌煌六十卷《式古堂书画汇考》,成为中国书画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卞永誉,字令之,号仙客,以荫生入仕,历任福建巡抚,刑部左侍郎等职。卞永誉自幼爱好书画,当时孙承泽,梁清标,曹溶等鉴藏名家尚在,卞永誉经常拜访请教,勤学多记,鉴赏经验与日俱增。著述丰富,其代表作《式古堂书画汇考》,上溯魏晋下迄元明所收最为详博。该书以年代为序,分门别类进行著录。每条标明年代,尺寸,质地,叙述作品内容,题跋印记,流传经过,并且进行评论。对书画鉴定著录的体例已臻完备,成为后世的典范。台湾艺术史学家庄申先生评价该书:“是第一部完美的书画录连清宫御藏的书画目录《石渠宝笈》也全部采用了所创始的编辑方法。”卞永誉在文学上也具有很高的造诣,《清诗汇》中就收入了卞永誉的《杂诗》,《远别离》等诗作。卞永誉之女卞淑媛颇受家学熏陶,亦擅绘画,精鉴赏,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画家之一。
卞三元之弟卞三畏也是一位清初著名的文人。据清末李放的《八旗画录》记载:“卞三畏,字仲华,盖州人,隶汉军正白(一作镶红)旗。康熙三年癸卯科举人,康熙十年任汾阳知县。政事余暇,怡情翰墨,写山水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之致。”位于泰山朝阳洞北的“松云绝壁”题刻,就是卞三畏于康熙壬戎年(1682年)所题书。
康熙时期,卞氏一门文脉兴旺,官运亨通,除上述诸人外,仅《奉天通志》“乡宦表" 所收录的卞氏成员就有近二十人。全部为举人或监生出身。《奉天通志》所收人物均以”官本位“为标准,按职务高低排列次序,为明晰卞氏各代的发展情况,现重新按辈分排列如下(这里只列人名,省略其仕历):
”三“字辈成员有:直隶大顺广道道员卞三公,广东香山县知县卞三魁,江南丹阳县知县卞三锡,山西万泉县知县卞三捷。
”永“字辈的成员有:四川布政使卞永式,山西河东道道员卞永宁,山西太原府西路同知卞永康,福建兴化府知府卞永嘉,四川茂州知州卞永吉,河南祥符县知县卞永祜,福建尤溪县知县卞永茂。
”之“字辈的成员有:广东分巡雷琼道道员卞之纶,广东监粮道道员卞之鈅,广西横州知州卞之琇。
至此,卞氏家族已经由明末的武将完全转化为文人,成为真正的书香门第,成功地融入了清代士大夫阶层。
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乾隆皇帝对去世已经八十多年的卞三元大翻旧账,他认为卞三元本意是效忠吴三桂的,因其引退而未曾暴露,”实为吴逆用人,,,,,,本一进退无据首鼠两端之人。“(《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二四)乾隆认为若不对卞三元详加论定,将会有损纲纪。因此将”所有卞三元生前官职及死后谥法并所得诰敕,俱著追夺;其祭葬碑文,并著该旗查明,一并仆毁“,史称”夺封案“。从此卞氏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见诸史料的卞氏成员仅有一个江苏上元县知县卞兆清。卞兆清虽官小职卑,但他的女婿却是康熙曾孙,宗室诗人爱新觉罗永忠,使式微的卞家又沾了点皇亲。
卞三元的墓地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车厂村西庄(当地人称”卞家坟“),北倚延绵起伏的九龙山,南眺唐代古刹云居寺,就环境风水而言,要胜于盖州王屯村的卞氏祖坟一筹。卞三元的墓碑早已在乾隆时被砸毁,现只剩下高大的赑屃。仰望苍穹,见证着这一百年望族的兴盛与衰落。


IP属地:辽宁1楼2017-03-01 11:28回复
    此篇报道《明清时期的卞氏家族》,是阎海先生发表在《盖州文艺》刊物里。我是照着《盖州文艺》此文打字出来。按文章反复比对无误,如果《盖州文艺》排版有误,这样也就将错就错了。


    IP属地:辽宁2楼2017-03-01 11:42
    收起回复
      @yawanliu


      IP属地:辽宁3楼2017-03-01 11:45
      收起回复
        @光辉岁月80年代


        IP属地:辽宁5楼2017-03-01 11:50
        回复
          《盖州文艺》上写的是---卞高家驴,我认为应该是----卞高家闾。


          IP属地:辽宁6楼2017-03-01 19:56
          回复
            史书上面记载了卞将军府邸在什么确切位置了么?


            IP属地:内蒙古7楼2017-05-16 17:28
            回复
              盖州旺兴仁王屯卞氏祖坟所在地界在清朝时候隶属----------厢红旗,但是各种史料没有确切记录卞氏家族的府邸确切位置在哪里,而我的祖宅所在位置我的祖先口传就是卞将军府,是难道是巧合?


              IP属地:内蒙古8楼2017-05-23 17:37
              回复
                我的二世祖卞海明总兵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9-03-22 17: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