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鹏臣吧 关注:3贴子:25
  • 1回复贴,共1

张世霞老师 发表的经典文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牧区,清雍正四年(1762年),“更为西陲牧地,听民
开垦”。同治十二年(1874年)以后,随着人口的大
量迁入和迅速增加,滥垦乱伐现象随之加剧,加之频
繁战乱,使得“昔年沃土,遂成石田”,“民无定所”,
“村落几空”,遂造就了今天的全国贫困之冠的“西
海固地区”⋯。所谓西海固,即指以西吉、海原、固
原3县为首的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地区,包括西吉、海
原、固原、彭阳、隆德、同心、泾源7县。
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海拔1 688米
到2 633米,国土面积3 130.25平方公里。黄土丘
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3.5% ,河谷川道占全县总面积
的6.1% ;土石山地占总面积的10.4%。这里偏僻
荒凉,历史上一直是战乱频仍、天灾肆虐的地区。据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无雪,翌年
春无雨,因此禾苗不能下种,民大饥。民国九年
(1920年),发生8.5级大地震,百姓伤亡惨重。民
国十七、十八年(1928年至1929年),持续干旱13
个月,民国十七年夏秋两季粮食颗粒无收。民国十
八年又大饥,树皮草根便成了人们充饥之物,甚至时
有人人相食的惨事发生。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31.4万亩地遭霜冻,翌年40万亩秋粮又遭冰雹、干
旱、霜冻之灾。从1951年到1982年的32年里,每6
年大旱一次。因此,西吉县是一个生态恶劣、土地贫
瘠的地区。
因此,在外地人看来,像西吉县这样的贫困地区
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地方,除了其干旱和环境严酷
之外,一年中大多数时间要么土地被晒得干焦,要么
就是暴雨侵袭,或者春寒秋旱,好几年也难遇一个丰
收年。尽管如此,人类的弹性如此巨大,在任何地方
都可以生存下来,因为人类社会的技术、制度和思想
的变化有助于人类以提供对环境问题的基本处理,
通过改进以增强有效性、适应性及提供对环境问题
的了解和认识来适应环境 。也就是说,人类个体
或群体都可以通过文化行为方式做出对环境的适应
和反应,并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获得所需
的基本生活资料。这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或生存战
略,不同的社会其谋生的方式或生存战略是不同的;
同样,环境不同,生存战略或生存方式有异。生存战
略或生存方式,即一个社会把环境中的物质资源转
换成食物、衣物和房屋的方式 。我们对于文化、
谋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可以通过生存战
略的类型来获得。人类学家界定的生存战略或生存
方式有5种:采集、放牧、园艺、农业和工业。
按照农业与气候资源的关系的划分,西海固地
区属于温和干旱区。西吉降水少而且分布不均,主
要为东湿西干、南湿北干,而且年降水量不稳定。由
于蒸发量为降水量的数倍之多,所以气候比较干燥。
尤其以春季初夏为最,因此旱情时时发生,历来有
“十年九旱”之说。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这里只
适合农业种植,而且比较单一。受极强的大陆气候
影响,降雨量少,日照强烈,冷热变化悬殊,风蚀严
重。加之水资源短缺,水源保证不稳定,特别是近几
十年来干旱趋势加剧,导致了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极端严重。除气候原因
外,由于过度开垦造成了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植
被破坏,燃料十分缺乏,以至于挖草根、铲地衣,造成
了自然植被的进一步破坏。而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
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下。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人们进行粗放
式的传统农业耕作生产,管理原始,养地不济。许多
耕地是只用不养,导致土地瘠薄,地力衰竭。加之年
降水总量少,变率大,蒸发量大,干旱频繁,所以粮食
产量非常低。在正常降雨年份里,每亩小麦可以收
300多斤,偶遇丰收年,每亩小麦至多可收400多
斤,遇上干旱年,就几乎绝产。所以,为了解决大量
人口的粮食问题,只有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广种薄
收,而这种广种薄收又引起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和生
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农业的种植也比较单一,夏



1楼2008-11-11 08:27回复
    田粮食只是小麦、豌豆,秋田粮食主要有荞麦、胡麻、
    土豆。其中豌豆和土豆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这两项
    的种植面积比较大。2000年以后,由于土豆市场
    化,价格提高,单这一项的种植面积即占每户总面积
    的60%以上。事实上,这里也适合种植很多种类的
    蔬菜和经济作物,近年来很多人在自己的菜园子里
    种的多种蔬菜就证明了这一点。但山区里的人们傍
    山而居,平地极少,且严重缺水,交通也极为不便,所
    以种植蔬菜也只是在自己庄院周围的菜园子里,占
    地不多,只为自家食用。经济作物同样无法得到有
    效发展,笔者为此专门走访了几户村民。当被问及
    为什么不种植药材等经济作物时,他们回答说:种不
    成,种成了也没处卖。因为有些药材的种植需要适
    宜的湿度、温度、下种时节及护养,而这些都需要一
    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
    农民来说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当然,种植药材等还
    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种粮食的话,每年多多少少总
    有收成。而种药材得等好几年,如果不成,等于荒芜
    了几年的田地,在耕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谁也
    不会去冒这个风险。
    尽管这里以农牧业交错为主要特点,但畜牧业
    的发展也十分有限,牛羊群所必需的青草要靠适宜
    的土壤和水的条件而生长,而宁南山区的水资源主
    要来源于当地的大气降水,年平均量也只有327毫
    一】3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米,因日照强烈,降水量的94%都消耗于蒸发。量
    少、质差、地区分布不均匀以及年际分布变化大,是
    这一地区水资源的主要特点。降雨多以暴雨洪水的
    形式出现,降雨集中,有效利用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据《西吉县志》记载,1990年之前,西吉县降水量最
    多的一年为780.5毫米,而最少年份为196.8毫米,
    相差3倍以上 。而且,西海固地区多属于黄土丘
    壑,加上降水少和水土流失严重,所以无法发展畜牧
    业。发展畜牧业又与粮食种植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
    盾,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终人们选择的还是
    保守的粮食种植以解决温饱。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埃文斯·普理查德在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描述了尼罗河畔的一个人群即努尔
    人的生活方式及其政治制度,写成了驰名中外的
    《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
    治制度的描述》一书。在本书中,普理查德认为正
    是这里的环境因素影响了努尔人的生活方式和政治
    制度,即努尔人的政治制度与其生态环境是相一致
    的。尽管在生态人类学的发展历史上“环境决定
    论”已不为许多学者认可,但在很大程度上,并且在
    特殊环境中,其生态因素直接关联着当地人的生活
    方式和价值观念,宁夏南部山区的生存战略的单一
    正说明了这一点。只是对于生态环境几乎同等恶劣
    的地区,比起努尔人,宁南山区人还是幸福多了。因
    为尽管由于生态环境的关系,努尔人既是农牧业者
    还是园艺者,但他们还要因气候原因随季节变动而
    迁移。所以,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人
    们的生存战略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总之,宁南山区的生态制约了人们生存战略的
    选择和尝试,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缓慢。
    二人口密度大。土地承载力过量
    人口理论学家马尔萨斯认为,贫困不能用社会
    改革来消灭,因为贫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口过分
    迅速的增长。尽管他的人口论遭到了斯宾塞等人的
    严厉批驳,但在宁夏南部山区,其人口论可以得到有
    效的验证。因为“人口压力问题的讨论是离不开文
    化的、人口的以及环境的因素来孤立地考虑的” 。
    对于西吉县这样一个特定生态文化区域来说,日益
    严峻的环境危机显然是人口与资源的极不平衡,这
    种不平衡严重限制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根据1992年联合国统计,这一地区合理
    的人口密度应为每平方公里25人。而以2004年统
    计的全县人口统计数据来看,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
    已高达每平方公里160人左右,超过合理人口密度
    


    2楼2008-11-11 08: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