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清雍正四年(1762年),“更为西陲牧地,听民
开垦”。同治十二年(1874年)以后,随着人口的大
量迁入和迅速增加,滥垦乱伐现象随之加剧,加之频
繁战乱,使得“昔年沃土,遂成石田”,“民无定所”,
“村落几空”,遂造就了今天的全国贫困之冠的“西
海固地区”⋯。所谓西海固,即指以西吉、海原、固
原3县为首的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地区,包括西吉、海
原、固原、彭阳、隆德、同心、泾源7县。
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海拔1 688米
到2 633米,国土面积3 130.25平方公里。黄土丘
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3.5% ,河谷川道占全县总面积
的6.1% ;土石山地占总面积的10.4%。这里偏僻
荒凉,历史上一直是战乱频仍、天灾肆虐的地区。据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无雪,翌年
春无雨,因此禾苗不能下种,民大饥。民国九年
(1920年),发生8.5级大地震,百姓伤亡惨重。民
国十七、十八年(1928年至1929年),持续干旱13
个月,民国十七年夏秋两季粮食颗粒无收。民国十
八年又大饥,树皮草根便成了人们充饥之物,甚至时
有人人相食的惨事发生。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31.4万亩地遭霜冻,翌年40万亩秋粮又遭冰雹、干
旱、霜冻之灾。从1951年到1982年的32年里,每6
年大旱一次。因此,西吉县是一个生态恶劣、土地贫
瘠的地区。
因此,在外地人看来,像西吉县这样的贫困地区
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地方,除了其干旱和环境严酷
之外,一年中大多数时间要么土地被晒得干焦,要么
就是暴雨侵袭,或者春寒秋旱,好几年也难遇一个丰
收年。尽管如此,人类的弹性如此巨大,在任何地方
都可以生存下来,因为人类社会的技术、制度和思想
的变化有助于人类以提供对环境问题的基本处理,
通过改进以增强有效性、适应性及提供对环境问题
的了解和认识来适应环境 。也就是说,人类个体
或群体都可以通过文化行为方式做出对环境的适应
和反应,并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获得所需
的基本生活资料。这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或生存战
略,不同的社会其谋生的方式或生存战略是不同的;
同样,环境不同,生存战略或生存方式有异。生存战
略或生存方式,即一个社会把环境中的物质资源转
换成食物、衣物和房屋的方式 。我们对于文化、
谋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可以通过生存战
略的类型来获得。人类学家界定的生存战略或生存
方式有5种:采集、放牧、园艺、农业和工业。
按照农业与气候资源的关系的划分,西海固地
区属于温和干旱区。西吉降水少而且分布不均,主
要为东湿西干、南湿北干,而且年降水量不稳定。由
于蒸发量为降水量的数倍之多,所以气候比较干燥。
尤其以春季初夏为最,因此旱情时时发生,历来有
“十年九旱”之说。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这里只
适合农业种植,而且比较单一。受极强的大陆气候
影响,降雨量少,日照强烈,冷热变化悬殊,风蚀严
重。加之水资源短缺,水源保证不稳定,特别是近几
十年来干旱趋势加剧,导致了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极端严重。除气候原因
外,由于过度开垦造成了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植
被破坏,燃料十分缺乏,以至于挖草根、铲地衣,造成
了自然植被的进一步破坏。而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
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下。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人们进行粗放
式的传统农业耕作生产,管理原始,养地不济。许多
耕地是只用不养,导致土地瘠薄,地力衰竭。加之年
降水总量少,变率大,蒸发量大,干旱频繁,所以粮食
产量非常低。在正常降雨年份里,每亩小麦可以收
300多斤,偶遇丰收年,每亩小麦至多可收400多
斤,遇上干旱年,就几乎绝产。所以,为了解决大量
人口的粮食问题,只有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广种薄
收,而这种广种薄收又引起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和生
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农业的种植也比较单一,夏
开垦”。同治十二年(1874年)以后,随着人口的大
量迁入和迅速增加,滥垦乱伐现象随之加剧,加之频
繁战乱,使得“昔年沃土,遂成石田”,“民无定所”,
“村落几空”,遂造就了今天的全国贫困之冠的“西
海固地区”⋯。所谓西海固,即指以西吉、海原、固
原3县为首的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地区,包括西吉、海
原、固原、彭阳、隆德、同心、泾源7县。
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海拔1 688米
到2 633米,国土面积3 130.25平方公里。黄土丘
陵占全县总面积的83.5% ,河谷川道占全县总面积
的6.1% ;土石山地占总面积的10.4%。这里偏僻
荒凉,历史上一直是战乱频仍、天灾肆虐的地区。据
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无雪,翌年
春无雨,因此禾苗不能下种,民大饥。民国九年
(1920年),发生8.5级大地震,百姓伤亡惨重。民
国十七、十八年(1928年至1929年),持续干旱13
个月,民国十七年夏秋两季粮食颗粒无收。民国十
八年又大饥,树皮草根便成了人们充饥之物,甚至时
有人人相食的惨事发生。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
31.4万亩地遭霜冻,翌年40万亩秋粮又遭冰雹、干
旱、霜冻之灾。从1951年到1982年的32年里,每6
年大旱一次。因此,西吉县是一个生态恶劣、土地贫
瘠的地区。
因此,在外地人看来,像西吉县这样的贫困地区
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地方,除了其干旱和环境严酷
之外,一年中大多数时间要么土地被晒得干焦,要么
就是暴雨侵袭,或者春寒秋旱,好几年也难遇一个丰
收年。尽管如此,人类的弹性如此巨大,在任何地方
都可以生存下来,因为人类社会的技术、制度和思想
的变化有助于人类以提供对环境问题的基本处理,
通过改进以增强有效性、适应性及提供对环境问题
的了解和认识来适应环境 。也就是说,人类个体
或群体都可以通过文化行为方式做出对环境的适应
和反应,并从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获得所需
的基本生活资料。这就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或生存战
略,不同的社会其谋生的方式或生存战略是不同的;
同样,环境不同,生存战略或生存方式有异。生存战
略或生存方式,即一个社会把环境中的物质资源转
换成食物、衣物和房屋的方式 。我们对于文化、
谋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可以通过生存战
略的类型来获得。人类学家界定的生存战略或生存
方式有5种:采集、放牧、园艺、农业和工业。
按照农业与气候资源的关系的划分,西海固地
区属于温和干旱区。西吉降水少而且分布不均,主
要为东湿西干、南湿北干,而且年降水量不稳定。由
于蒸发量为降水量的数倍之多,所以气候比较干燥。
尤其以春季初夏为最,因此旱情时时发生,历来有
“十年九旱”之说。恶劣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这里只
适合农业种植,而且比较单一。受极强的大陆气候
影响,降雨量少,日照强烈,冷热变化悬殊,风蚀严
重。加之水资源短缺,水源保证不稳定,特别是近几
十年来干旱趋势加剧,导致了沙漠化的进一步发展。
自然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极端严重。除气候原因
外,由于过度开垦造成了天然植被的严重破坏。植
被破坏,燃料十分缺乏,以至于挖草根、铲地衣,造成
了自然植被的进一步破坏。而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
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下。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人们进行粗放
式的传统农业耕作生产,管理原始,养地不济。许多
耕地是只用不养,导致土地瘠薄,地力衰竭。加之年
降水总量少,变率大,蒸发量大,干旱频繁,所以粮食
产量非常低。在正常降雨年份里,每亩小麦可以收
300多斤,偶遇丰收年,每亩小麦至多可收400多
斤,遇上干旱年,就几乎绝产。所以,为了解决大量
人口的粮食问题,只有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广种薄
收,而这种广种薄收又引起了水土流失的加剧和生
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农业的种植也比较单一,夏